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骨科学分会历届委员会
一、第一届委员会(1980—1985年)
名誉主任委员:叶衍庆
主任委员:冯传汉
副主任委员(3名):陶甫、过邦辅、杨克勤
常务委员(10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桂生、朱通伯、杨东岳、吴祖尧、陆裕朴、陈林堂、尚天裕、金耀清、周人厚、韩祖斌
委员(35名,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景崑、王明远、王树梓、王炳勋、王澍寰、卢学敏、乔若愚、刘春生、江让、许振华、孙其发、李庆安、沈怀信、宋献文、张之湘、张学义、张崇义、陈之白、陈中伟、陈受谦、周润琮、孟宪荩、柳用墨、顾云五、郭巨灵、郭世绂、黄承达、黄殿栋、商树兴、梁起鹏、屠开元、葛宝丰、董天华、董敬舒、蔡青
冯传汉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冯传汉,1914年1月14日出生于湖北省汉口市。历任中央/中和医院外科副主任,卫生部直属北京人民医院医务部主任,北京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骨科教授、副院长、院长,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兼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研究所所长。青岛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北京医科大学近代医学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社长。20世纪50年代被国家推选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60年代任《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辑、顾问。1986年被选为《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总编辑、名誉总编辑。1980年被选为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主任委员。1996年为卫生部北京医院肩关节外科研究中心顾问。1982年被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AAOS)授予荣誉会员证书。1983年被澳大利亚骨科学会授予通讯会员证书。1993年当选为亚洲肩关节学会理事。
获得奖励:1936年获燕京大学Phi Tau Phi金钥匙奖;1940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奖;1980年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94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总编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8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1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科技成就奖;2011年获北京大学国华学者成就奖;2013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特殊贡献奖;2014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17年获环球时报颁发的“生命之尊”荣誉称号;2018年获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终身成就奖。
陶甫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陶甫(1913—1982年),193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1947—1948年曾在美国加州大学海员医院进修骨科。回国后一直在天津骨科医院及天津医院从事骨科临床工作和全国骨科进修班的教学,为天津骨科事业的创建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大量骨科人才。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主编、天津医院副院长、天津骨科研究所副所长、天津骨科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一生共发表骨科论文60余篇,并曾参加《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疗法》和《临床骨科学(1)创伤》的编写工作。骨科造诣颇深,对中西医结合按摩治疗软组织损伤更有独到之处,曾出版《按摩》专著。
过邦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过邦辅,1919年出生,江苏无锡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45年获原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博士学位。1949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1949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骨科学院进修。1950年为英国伦敦皇家医学会员(FRSM)。
1950年回国后在上海宏仁医院骨科任职,并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任教。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第二主任、原上海第二医学院医学系一部副主任、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副所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总编辑及名誉总编辑、中央卫生部科委伤骨科专题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委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93年退休,移民加拿大,曾任加拿大多伦多病童医院和西奈山医院骨科义务高级顾问医师。
过邦辅教授长期从事小儿骨科、骨病、骨肿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1956年开展改良先天性关节脱位手术治疗方法,为国内广泛采用至今。1959年“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的研究成果获中央卫生部奖状。1963年主持国内第一例完成性断肢再植,为我国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的显微外科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创立了国内领先的骨科实验室,进行骨科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工作。主编、主译和参编《坎内尔骨科手术学大全》《骨与关节肿瘤》《矫形外科》等,发表论文220余篇。
杨克勤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克勤(1917—1993年),四川并研县人。先后就读于济南齐鲁医学院预科及迁徙重庆的上海医学院,1941年毕业。1944—1948年就读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担任其附属医院骨科住院医师及住院总医师。1949年由美国经欧洲返回祖国,期间考察了美国、英国、捷克的一些骨科中心。1949—1986年历任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副教授、附属医院副院长,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附属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副院长。1952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民政部假肢科学研究所名誉顾问、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理事、美国中部骨科协会名誉委员、中国残疾人研究会理事、《中华骨科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康复》杂志顾问。1986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科技发展与本职工作中做出卓越贡献奖。1987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主要的科学研究方向是颈椎和腰椎的疾病,尤其是对颈椎病治疗与研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国内较早应用了前路与后路手术对颈椎病进行治疗,并且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开拓颈椎病药物治疗的道路。
曾主编及参与主编《简易矫形外科学》《骨折与关节损伤》《颈椎病》《骨科手册》《矫形外科学》《脊柱的临床疾病与研究》《脊椎疾患的研究与治疗》(英文版)等。
二、第二届委员会(1985—1989年)
名誉顾问:杨克勤
名誉主任委员:冯传汉
主任委员:王澍寰
副主任委员(3名):过邦辅、吴祖尧、宋献文
常务委员(9名,以姓氏笔画为序):朱通伯、朱盛修、陆裕朴、尚天裕、金耀清、周人厚、柳用墨、郭世绂、韩祖斌
委员(26名,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景崑、王占品、王明远、孔繁锦、石奉文、乔若愚、庄孝荫、刘孔芝、江让、许振华、吴之康、沈怀信、张学义、陈之白、陈中伟、周连圻、徐莘香、郭民修、黄承达、黄殿栋、崔庆凌、商树兴、葛宝丰、董天华、董敬舒、曾昭荣
王澍寰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澍寰,1924年12月12日生于北平。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1950—1958年,任北京中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1958年起,历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手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北京医科大学教授。1982—1989年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
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1985—1993年)、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1994—1997年)主任委员。当选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副主席。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58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创建我国第一个手外科专业。在中国最早开展直径1mm以内小血管缝合研究。1963年,完成世界第一例成功的“断指再植”手术。1978年,主编我国第一部手外科专著《手外科学》。1984年,领导成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手外科学组,出任组长。1994年,倡导成立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担任主任委员。1985年,倡导创办《手外科杂志》并担任主编,1993年,任《中华手外科杂志》第一任总编辑,发表论文130余篇,获国家级奖5项,其他奖21项。
王澍寰院士创建了中国手外科专业、主编了第一部手外科专著、领导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培养了3 000余位手外科医生。被称为“中国手外科之父”。
过邦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过邦辅简介见本章第43页。
吴祖尧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祖尧,1917年出生,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重庆市医科大学教授。1944年毕业于原国立上海医学院,同年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就任骨科医师,并先后历任上海中山医院、上海华山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副教授。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赴重庆参加创建重庆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的工作,1973年起任重庆医学院骨科教研室主任,1980年初升任外科正教授。曾任第三届骨科学会顾问、《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编委。编译《骨与关节手术途径图谱》,主编《骨科手术学》,参编《临床症状鉴别与诊断》、全国高校教材《外科学》、《黄家驷外科学》。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华医学会颁发的突出贡献的特殊奖匾。他长期从事骨伤科学的教学、理论和科研工作,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深受大家爱戴。他学识广博,治学严谨,特别在急慢性骨与关节损伤的理论与临床研究、诱导成骨学说和骨形态发生蛋白的提纯及生物生化特性的研究上有创造性的建树,在国内外骨科学术界享有盛誉。
宋献文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宋献文,1921年7月生于天津市。1947年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1948—1958年历任上海广慈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北京协和医院骨科医师、主治医师。1958年至1985年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工作,1962年起任大骨科副主任、后任普骨科主任、北京市创伤骨科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医学院教授。1951—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手术队任副队长,1955—1956年任抗美援朝医疗专家组成员,1979—1980年瑞士伯尔尼小岛医院访问学者。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二届副主任委员,组建骨肿瘤学组并任第一届组长,《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
宋献文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20世纪50年代后期调入北京积水潭医院,与孟继懋、王澍寰一起建立了国内外知名的骨科,培养了大量骨科进修医生、医学生和研究生。
他从事多项临床与研究工作,包括先天畸形、脊柱侧弯、关节炎、慢性颈肩痛、腰腿痛、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脑瘫等。改革开放以来多次赴欧美学习访问,并向国内同道进行传授新知。
20世纪70年代研究骨肿瘤,开展全骶骨切除术及瘤骨灭活再植术。1969年完成国内首例胫骨上端骨巨细胞瘤切除和异体骨半关节移植,发表在1964年《中华外科杂志》,1982年总结50例同类手术,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三、第三届委员会(1989—1992年)
名誉主任委员:吴祖尧、陆裕朴
主任委员:王澍寰
副主任委员(3名):过邦辅、吴之康、郭世绂
常务委员(9名,以姓氏笔画为序):马景崑、朱盛修、乔若愚、罗先正、金耀清、周志道、饶书城、黄承达、董天华
委员(28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占品、王永惕、孔令震、孔繁锦、石奉文、卢传新、曲日瀛、庄孝荫、刘孔芝、许振华、孙材江、李承球、李起鸿、陈之白、陈中伟、陈君长、陈振光、周人厚、宫振勇、夏贤良、徐莘香、郭民修、崔庆凌、崔金生、葛宝丰、董敬舒、曾昭荣、戴尅戎
王澍寰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澍寰简介见本章第44页。
过邦辅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过邦辅简介见本章第43页。
吴之康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吴之康,1922年7月2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市,著名骨科学教授、脊柱外科专家、中国脊柱外科创始人之一。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54—1979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副教授。曾赴美国、加拿大进行学术交流。1981年调任北京协和医院任骨科主任、研究员、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主任委员、理事,全国截瘫学会会长、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协会顾问,中华医学基金会理事,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授予荣誉客座教授。
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等功臣称号,立三等功多项,并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等奖励。多次获得各级医疗成果奖;撰写了《骨科手术学》《外科学及老年病学》等著作,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曾获中华骨科学会优秀论文奖,《脊柱侧弯的研究》获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郭世绂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郭世绂,1921年2月15日出生,江苏镇江人,1946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曾任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大外科主任和骨科主任,该院骨科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委、副主任委员、基础学组组长和天津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还是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国际骨科学会、欧洲编辑学会等会员;并曾担任《中华骨科杂志》两届总编辑(1988—1996年),《中国脊柱脊髓杂志》名誉主编、《骨关节损伤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老年杂志》等科技期刊的编委。
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50余年,先后担任主编及副主编的大型著作有《脊柱外科学》《临床骨科解剖学》《代谢性骨病学》《脊髓损伤》《肩关节外科学》《骨科手术学》《骨科临床解剖学》《骨质疏松基础与临床》等,是一位成绩卓著的骨科学专家。
郭世绂教授主攻骨质疏松症和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在骨质疏松症方面,他在国内较早地开展了单光子骨密度测量、手指掌骨指数测定、椎体高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所获得数据对我国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郭世绂教授涉足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由浅入深,由细胞生物学到分子生物学,先后对脊髓损伤的病理、病理生理、电生理、生物化学到脊髓损伤的实验性治疗、脊髓细胞悬液、施万细胞的培养及神经生长因子转染等进行了系列研究,发表过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他培养的研究生的课题也多围绕这一研究方向。
四、第四届委员会(1992—1996年)
主任委员:党耕町
副主任委员(3名):王澍寰、戴尅戎、黄承达
常务委员(9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孔令震、石奉文、朱盛修、李承球、陈君长、罗先正、周志道、饶书城、徐莘香
委员(27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永惕、王志成、孔繁锦、卢传新、史宝琦、白崇恩、任维祺、庄孝荫、许振华、孙材江、劳汉昌、李维杰、邱贵兴、张功林、张铁良、陈振光、陈雄德、欧阳甲、金耀清、周良安、赵定麟、宫振勇、夏贤良、郭文通、梅芳瑞、崔金声、董天华
党耕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党耕町,男,1935年1月生于河北省临西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曾就读山东临清一中,1962年毕业于原北京医学院。1963年以来历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外科、骨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及主任医师。曾任大外科副主任,主任,骨科副主任,主任。兼任副院长,代理院长。多年来专注于脊柱外科的临床实践与研究。在颈、腰椎间盘病,脊柱创伤,脊柱肿瘤,寰枢椎疾病等方面,以及骨生理实验研究方面做过较深入的工作。与骨科同事们共同努力提高了脊柱外科的诊疗水平,推动了学科建设的发展与进步。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与参编专著十余部,主持翻译专著十余部。先后获国家级二等奖一项,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八项。
曾先后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脊柱外科学组委员、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会长,中国老年学学会脊柱、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主编,《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科评审组委员。
王澍寰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澍寰简介见本章第44页。
戴尅戎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戴尅戎,1934年6月13日出生于厦门,福建漳州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先后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骨科主任、院长,现任上海市创伤骨科与骨关节疾病临床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基地主任,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3D打印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理会长兼团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戴尅戎院士曾先后担任世界华裔骨科学会会长,亚太人工关节学会秘书长、会长,国际内固定学会理事及中国分会主席,国际多学科生物材料学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骨科学会主任委员等30余个国际、国内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并先后任《医用生物力学》《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临床骨科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关节外科杂志》、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等34本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顾问。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9本。培养博士后12名,博士79名,硕士29名。
戴尅戎院士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和部、市级一、二、三等奖45项。并曾荣获首届上海市发明家、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吴阶平医学奖、上海医学发展终身成就奖等荣誉称号;2002年经法国外交部与卫生部批准,被授予地中海大学荣誉博士称号,是获得该殊荣的首位亚洲人。
黄承达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黄承达,1929年11月18日出生,广西合浦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中山医学院,1958年上海第一学院研究生毕业,毕业后在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任主治医师、讲师。1960年底赴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肿瘤学组组长,《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显微整形外科杂志》和《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编委,第五、六届广东省人大代表。
黄承达从事骨科临床、教学和科研35年,是国内著名骨科专家,多年来从事断肢、断指再植、显微外科、脊柱外科、人工关节和骨肿瘤的研究。他成功地完成了世界首例断腿再植手术,在微血管吻合的研究中,首创0.2mm直径微血管配对吻合成功,并开展了对微血管吻合和血流动力学的系列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他自己研究设计和创造了显微外科用的器械,铰链式人工膝关节,人工椎体和齿咬式骨肿瘤穿刺针,在临床应用获得了良好效果。他对骨肿瘤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诊治多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创新。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40余篇论文,参加编写了《骨科手术学》《矫形外科学》等专著。1978年以来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奖7项。
五、第五届委员会(1996—2000年)
顾问:冯传汉、过邦辅、郭世绂、王澍寰
名誉委员:朱盛修、周志道、孔令震、石奉文、李承球
主任委员:党耕町
副主任委员(3名):荣国威、唐天驷、戴尅戎
常务委员(10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孙材江、李起鸿、邱贵兴、张铁良、陈中伟、陈君长、林振福、罗先正、徐莘香、黄公怡
委员(28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沛、王志成、王海义、王继芳、王道新、卢传新、史宝琦、白崇恩、吕厚山、刘尚礼、江曙、劳汉昌、苏盛元、李维杰、张功林、张美心、张铁良、陈天箫、陈荣华、陈振光、欧阳甲、周良安、宗世璋、赵定麟、胡有谷、饶书城、郭文通、黄宗坚
党耕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党耕町简介见本章第47页。
荣国威 中国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荣国威,男,1936年12月生,195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任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3年任创伤骨科主任,1989年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1991—2000年任院长。曾任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5、6届副主席(1997—2006年),北京医学会会长(1998—2006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5、6届副主任委员(1996—2004年),北京市骨科学会主任委员(1994—2002年),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理事(2005年),AO国际内固定学会理事(1998—2002年),香港内固定学会副主席(1998—2002年)。发表论文40余篇,参加编写骨科专著5部,合译《骨折内固定》《骨折治疗的AO原则》,主编《骨折》(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曾任《中华骨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副总编。
唐天驷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唐天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资深专家,苏州大学临床医学教育督学。享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名誉主委。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等。《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英文版)》等8种杂志的副总编、副主编、常务编委和编委。曾荣获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专家委员。
唐天驷教授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30余项,其中,2004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主编(译)、参编专著教材20余部。
戴尅戎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戴尅戎简介见本章第48页。
六、第六届委员会(2000—2004年)
名誉主任委员:党耕町
主任委员:邱贵兴
副主任委员(3名):杨庆铭、陈君长、荣国威
常务委员(10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继芳、李佛保、张铁良、陈百成、范广宇、胡有谷、侯树勋、唐天驷、裴福兴、戴尅戎
委员(28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沛、王智良、王道新、吕厚山、刘勇、刘强、江曙、苏盛元、杜靖远、李世和、李放其、李维杰、杨辉芳、肖增明、余楠生、张功林、张信英、张美心、张铁良、陈天箫、周跃、宗世璋、段德生、姚伦龙、贾连顺、黄公怡、黄宗坚、曾炳芳
邱贵兴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邱贵兴,1942年3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68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华夏医学科技奖理事会副理事长,骨骼畸形遗传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医用耗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医用增材制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常务理事及骨科分会会长,《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主编,《医学参考报社》副理事长兼副总编辑,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主席,国际华人脊柱学会(ICSS)主席等。香港骨科医学院荣誉院士。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外科学系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骨科分会主委,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常委、副主任,北京医学会监事长、常务理事、骨科分会主委,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副主席等职。
先后获得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曾荣获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中国医学科学家奖、中国科协先进个人、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北京市总工会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教育工会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总工会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中华医学会优秀工作者等称号。也是北京协和医学院优秀科技工作者、教学名师、优秀教授、优秀研究生导师获得者。
杨庆铭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庆铭,1939年2月出生,上海人,关节外科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骨科终身教授、上海市伤骨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
从事医教研工作五十余载,长期致力于关节外科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尤其在髋关节、膝关节疾病诊断及治疗领域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擅长全髋、全膝关节置换、关节假体置换失败翻修重建手术。是国内著名的关节外科领域专家。
曾获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多次获得上海市、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及瑞金医院的临床医疗成果奖。主编、编译与参编著作7部,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约50余篇。曾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人工关节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骨科临床质控中心主任、《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人工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副主编、《国际骨科学杂志》主编。
陈君长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君长,1936年出生,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毕业于原西安医学院,1981—198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骨科研修,曾任西安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骨科研究所副所长。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保健科技学会骨内科科学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老年病学会,陕西省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医院管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基金会国际医学中国互联网络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陕西省医学会康复医学会理事,西安市科协副主席,《西安医科大学学报》副主编。
研究方向为头颈椎运动域测定、椎管扩大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小儿先天性髋骨节脱位的带蹬吊带治疗、神经诱发电位技术在颈及腰骶神经根病诊疗中的应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研究等。
获国家发明奖四等奖1项,卫生部及陕西省科技成果奖8项,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最新肌电图医师手册》《骨科诱发电位学》《骨科学进展》等。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评为陕西省科技精英,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
荣国威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荣国威简介见本章第49页。
七、第七届委员会(2004—2007年)
主任委员:邱贵兴
副主任委员(3名):杨庆铭、裴福兴、侯树勋
常务委员(12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卫小春、王坤正、田伟、刘尚礼、杨惠林、陈百成、陈仲强、陈安民、范广宇、林建华、姜保国、曾炳芳
委员(35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卜海富、马宝通、王沛、王义生、王自立、王智良、王道新、尹培荣、白靖平、吕国华、吕德成、朱振安、刘勇、刘强、孙天胜、李文琪、李康华、杨华、杨杰山、杨迪生、肖建德、肖增明、宋仲玉、陈伟高、陈晓亮、陈鸿辉、罗卓荆、周跃、侯铁胜、姚猛、姚伦龙、袁文、高忠礼、蔡锦方、薛庆云
邱贵兴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邱贵兴简介见本章第50页。
杨庆铭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杨庆铭简介见本章第51页。
裴福兴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裴福兴,1951年12月出生,骨外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西医院终身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奥运抗震救灾英模火炬手。1991—2000年任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1997—2013年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主任;2013年至今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学科主任;2016年至今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终身教授。
历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八、九届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关节外科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香港大学骨科与创伤学系客座教授,四川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七、八届主任委员、关节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骨科学分会副主任,人民卫生出版社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教材《骨科学》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器官系统整合教材《骨骼运动系统疾病与损伤》主编。
主编专著7本,主译专著4本,发表论文400多篇,其中SCI 78篇,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个,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个。
侯树勋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侯树勋,1942年8月出生于天津,我国著名骨科专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
一直致力于腰椎外科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986年他在国内首次报道了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并提出“神经根逃逸现象”是无症状型侧隐窝狭窄的病理基础,丰富了脊柱外科学的内容。他设计研制了治疗脊柱滑脱的复位和固定器械,并提出复位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治疗的最终目的的治疗原则,规范了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他在国内外最早提出:炎症是椎间盘脱出症患者疼痛的主要原因。他的这一理论对该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在该领域的贡献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和尊重,被推举为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主编、亚太微创脊柱外科学会主席、连续五届担任中国腰椎外科学术会议主席。
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主编《现代创伤骨科学》《脊柱外科学》《骨科学》《中华骨科学(总论卷)》等专著。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4项发明获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批号,为3万余名患者解除了病痛。目前担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国际脊柱内镜外科学会主席、《中国骨与关节杂志》主编,曾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1997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被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届委员会委员、荣立个人二等功两次、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同年被总后勤部评为“科学技术一代名师”、2015年被中国康复医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
八、第八届委员会(2007—2010年)
主任委员:邱贵兴
候任主任委员:王岩
副主任委员(4名):曾炳芳、裴福兴、陈仲强、金大地
常务委员(16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卫小春、王义生(河南)、王坤正、王栓科、田伟、严世贵、杨述华、杨惠林、邱勇、张英泽、周跃、赵群、侯树勋、姜保国、袁文、高忠礼
委员(42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卜海富、马宝通、马信龙、王跃、王义生(广东)、尹培荣、史晨辉、吕龙、吕国华、吕德成、朱悦、朱振安、刘强、刘璠、刘尚礼、孙天胜、李明、李建民、李康华、杨杰山、肖德明、邹云雯、邹德威、沈宁江、张伟滨、陈伟高、陈安民、陈海啸、林建华、罗卓荆、周东生、郑稼、练克俭、赵劲民、赵胡瑞、姜建元、姚猛、徐永清、蒋电明、廖威明、薛庆云、穆广态
邱贵兴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邱贵兴简介见本章第50页。
曾炳芳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炳芳,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46年8月出生于福建莆田,1970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历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副院长、骨科主任和创伤骨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1977年参加第三批上海医疗队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地进行断手掌再植手术,首开西藏高原显微外科先河。主持研究急诊显微外科修复肢体复杂组织缺损1998年分别获卫生部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参加并获奖的成果主要有:“游离组织组合移植”获1988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胫腓骨骨折的系列研究及其临床应用”201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应用和修复机制”2013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富血小板血浆修复骨组织和软组织的基础及临床研究”2009年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四肢显微血管外科学”1998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慢性骨髓炎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2010年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曾任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第六届副主任委员,第七、八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务委员,第八、九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届会长,《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
裴福兴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副主任委员
裴福兴简介见本章第53页。
陈仲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仲强,北京大学第三临床医院骨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学会副会长及骨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八、九、十届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脊柱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第二届AO脊柱中国分会主席,AO国际基金会全球理事。《中华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保健专家,荣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荣获中国医院院长“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参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持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金大地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金大地,男,1952年10月出生于江苏苏州,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担任南方医科大学骨科学系主任及第三附属医院院长等。现为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教授、广州华新骨科医院院长兼骨科主任。
学术任职:国际矫形外科与创伤学会(SICOT)教育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知名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求恩公益基金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届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一、二届副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第五、六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八、九届主任委员等。
从事骨科临床工作40余年,曾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先后承担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省部级以上基金13项。先后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等。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在 Natur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近20篇。主编(译)专著8部。
九、第九届委员会(2010—2013年)
主任委员:王岩
前任主任委员:邱贵兴
候任主任委员:田伟
副主任委员(4名):陈仲强、王坤正、裴福兴、曾炳芳
常务委员(18名,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信龙、王义生(河南)、曲铁兵、吕国华、刘强、刘璠、杨惠林、邱勇、张英泽、陈安民、林建华、周跃、赵群、郝定均、姜保国、袁文、翁习生、高忠礼
委员(47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卜海富、卫小春、王义生(广东)、王以朋、王自立、王国选、王栓科、王满宜、尹庆水、田晓滨、白波、冯世庆、毕郑钢、吕龙、吕刚、吕德成、朱振安、刘勇、刘忠军、孙天胜、严世贵、李明、李建民、李康华、杨述华、吴闻文、邹德威、沈宁江、沈惠勇、宋跃明、张长青、张伟滨、陈伟高、陈伯华、范顺武、罗卓荆、金大地、周东生、官众、赵劲民、姜建元、夏春、徐永清、郭卫、曹力、蒋电明、薛庆云
王岩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岩,1962年2月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一级;先后担任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05—2015年)、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2011—2013年)、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2013—2019年);国际权威《脊柱外科杂志》 Spine副主编(2008年至今)、美国《关节外科杂志》 The Journal Of Arthroplasty副主编(2009年至今)、美国《创伤外科杂志》 IOTA(2017年至今)、国际《人工关节杂志》 Arthroplasty主编(2018年至今)、亚太关节外科学会(APAS)主席(2007—2011年)、AO Spine全球代表等。
荣获原总后勤部科技金星(2006年),原总政治部首批“军队科技领军人才”(2014年),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2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2010年),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两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9篇,主编著(教材)16部,其中英文原著3部《Surgical Treatment of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eformity》(Springer,2019)、《The Spine》(Jaypee Brothers Medical Publishers,2017)、《Spinal Osteotomy》(Springer,2015)。以第一责任人身份承担国家863重大课题和军队重点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3项,系列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CFDA 6项,美国FDA认证5项,欧盟EC认证2项。
陈仲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仲强简介见本章第55页。
王坤正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坤正,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关节外科中心主任,博士,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兼关节外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关节外科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员发展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关节外科学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历任主任委员,陕西省骨与关节学会会长。
王坤正教授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教育部“骨干教师”,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获得国家“十五”“十一五”、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余项,获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卫生部“强生”医学奖二等奖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目前受聘为《JBJS(亚太版)杂志》《JOA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等国内外顶尖学术期刊副主编、常务编委、编委。王坤正教授共培养硕士研究生7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该团队累计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0余篇。
王坤正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关节外科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和系列化治疗。在国内首先应用吻合血管腓骨移植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西北地区较早开展髋、膝、肩、肘、踝等人工关节的置换及翻修,推动了我国人工关节技术的发展。
裴福兴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裴福兴简介见本章第54页。
曾炳芳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炳芳简介见本章第54页。
十、第十届委员会(2013—2016年)
主任委员:田伟
前任主任委员:王岩
候任主任委员:张英泽
副主任委员(4名):王坤正、袁文、翁习生、陈仲强
常务委员(18名,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信龙、王义生(河南)、曲铁兵、吕国华、刘强、刘璠、严世贵、李明、杨惠林、沈惠勇、宋跃明、林建华、罗卓荆、周跃、赵群、姜建元、姜保国、高忠礼
委员(51名,以姓氏笔画为序):卫小春、王跃、王蕾、王以朋、王栓科、王满宜、孔荣、田晓滨、史占军、史晨辉、冯世庆、毕郑刚、吕刚、朱悦、刘勇、刘斌、刘忠军、孙天胜、李中实、李建民、杨述华、吴闻文、邱勇、余斌、张寿、张长青、张先龙、陈安民、陈伯华、范顺武、金群华、周东生、郑秋坚、官众、赵杰、赵劲民、赵德伟、郝定均、胡懿郃、敖英芳、夏春、夏虹、徐永清、高延征、郭卫、唐佩福、曹力、蒋电明、蒋协远、廖琦、薛庆云
田伟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田伟,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名誉院士。中央保健委员会保健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2014年,201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16年),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2017年)。兼任第十八届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学会主席,第十届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组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用机器人分会主任委员、第十八届国际计算机辅助骨科学会主席、《中华骨科杂志》总编。
致力于骨科诊疗精准化、微创化、智能化研究及应用三十余年,是我国骨科手术导航机器人领域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主持制定国际指南1项(国际组织CAOS2018)、国家卫生行业标准3项、国内指南5项。主编专著12部。主持国自然重点项目、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37项。创办骨科机器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创建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自主研发国际首台通用型骨科手术机器人等产品,并在临床广泛应用。获美国产品注册证FDA1项、中国产品注册证CFDA3项。获国际专利4项、国内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30项。
王坤正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王珅正简介见本章第56页。
袁文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袁文,1962年2月出生于北京,现任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名誉院长,军队三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担任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及颈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颈椎外科研究学组组长,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脊柱外科学组组长,全美颈椎外科研究学会(CSRS)会员,中华骨科杂志、国际骨科学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副主编等职。
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 18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4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入选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优秀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荣立个人二、三等功各一次。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及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卫生部“吴阶平医学研究奖”,军队“育才奖”银奖,中国医师奖提名奖,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和总后优秀中青年技术专家,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及上海市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等。
翁习生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翁习生,1963年1月26日生于安徽,1986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5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大骨外科学获得硕士学位,2002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大骨外科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任主任,现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学系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运动损伤防治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副主编、《国际骨科杂志》副主编。
曾先后矫治脊柱侧弯患者近1 000例,并作为“脊柱侧凸系列研究”的第二完成人,参加了脊柱侧凸协和分型的制定。并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期研制的脊柱矫形内固定器械也率先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专注骨关节疾病及骨坏死的防治及研究,特别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血友病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关节疾病的诊治。先后在国内率先开展血友病性关节炎的外科治疗,多关节畸形的外科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病因学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SCI论文70篇。获得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一等奖、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务院中青年特殊贡献专家、国家863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北京市科委等多项科研课题。
陈仲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陈仲强简介见本章第55页。
十一、第十一届委员会(2016年至今)
主任委员:张英泽
前任主任委员:田伟
候任主任委员:王坤正
副主任委员(4名):姜保国、郝定均、刘璠、翁习生
常务委员(20名,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信龙、王岩、曲铁兵、吕国华、刘斌、刘忠军、严世贵、杨惠林、沈慧勇、宋跃明、张长青、陈伯华、赵群、胡懿郃、姜建元、袁文、高延征、高忠礼、蒋电明、蒋协远
委员(52名,以姓氏笔画为序):王跃、王以朋、孔荣、申勇、田晓滨、史占军、冯世庆、戎利民、吕刚、吕智、朱悦、刘勇、刘晓光、闫景龙、许建中、孙天胜、李明、李锋、李中实、李建民、李淳德、吴兵、吴新宝、宋洁富、初同伟、张寿、张伟滨、陈仲强、邵增务、范卫民、范顺武、林建华、罗卓荆、金群华、周东生、郑秋坚、官众、赵杰、赵劲民、赵德伟、胡永成、敖英芳、夏春、夏虹、夏亚一、郭卫、唐佩福、海涌、曹力、舒钧、蔡郑东、廖琦
张英泽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英泽,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University of Colorado、陆军军医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8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第三医院院长。现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分会会长、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会长;《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杂志》总编辑,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JBJS)中文版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临床医生》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和《临床外科杂志》和 Orthopedics副总编辑。
张英泽院士一直致力于复杂骨折(包括关节内骨折)闭合复位微创固定的相关研究。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30余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70余名。原创提出了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骨折仿生固定理论、不均匀沉降理论等十余项创新理论,研发了系列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器械和内固定物;完成了我国首次骨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创建了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流行病学数据库,文章以论著形式发表在 Lancet子刊 Lancet Global Health(IF=18.705)。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7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7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2项,3项在美国FDA注册。作为第一完成人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2015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主编、主译学术专著34部,在德国Thieme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3部。担任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骨科学》和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骨科学》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规划教材《外科学》和长学制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
姜保国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姜保国,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历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主任、副院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北京大学创伤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骨科学学系主任,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周围神经损伤与修复、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关节周围骨折。
近年来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卫生公益行业专项、北京市科委重大研究专项、国家973项目等多项课题;2006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2年作为团队学术带头人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2013年作为首席科学家获国家973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70余篇,在国际SCI杂志 The Lancet、 Spine、 Plos One等发表论文6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主编主译《关节周围骨折》、《创伤骨科手术技术》等著作21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1项。2016年因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和创伤规范化救治方面的学术成就获国际顾氏和平奖和保罗—杨森奖。201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主要学术兼职: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分会副主席、中国医院协会副会长、大学附属医院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创伤救治联盟主席、国际创伤救治联盟主席、《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总编辑、 Artificial Cell Nan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编委。
郝定均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郝定均,1959年1月生,陕西清涧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市红会医院首席专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脊柱病医院院长、学科带头人,陕西省脊柱脊髓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级科研项目近20项,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获国家专利25项,主编或主译著作7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牵头及参与制定了5部国家级诊疗指南。获评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医药卫生领域顶尖人才、首届“西安之星”。2014年荣获“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和“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获中国医师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总干事、中国医师协会脊柱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脊柱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感染学组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矫形与创伤外科学会(SICOT)中国部脊柱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脊髓学会中国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
刘璠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刘璠,1957年5月出生,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原副院长,骨科主任。国家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特聘教授及江苏省人民医院特聘医学专家。11、12、13届全国人大代表,南通市13、14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9荣获江苏省卫生先进工作者。荣登2018中国创伤骨科最具影响力医师风云榜。
兼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创伤骨科学组副组长,国家卫计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骨外科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骨修复材料与器械分会副主委,中国骨科医师协会常委及创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关节外科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等。AO理事、亚太组织发展委员会主席、AO国际讲师,第一届SICOT中国部创伤学会副主委等。美国《骨与关节杂志》(JBJS中文版)等杂志副主编;《中华骨科杂志》等10余种杂志常务编委或编委。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131篇,其中SCI论著39篇,主、参编(译)专著12本,主持国际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省部科技奖;获国家专利三项。多次代表中国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演讲,学术水平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一致称赞,享有较高的国际学术知名度。
翁习生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翁习生简介见本章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