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骨科七十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历次抗震救灾

一、邢台大地震
1966年3月河北隆尧发生6.8级大地震,这次地震是中国灾害史上的重大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参加救灾的医务人员达7 095人,其中包括我国骨科专家冯传汉教授、卢世璧院士、赵定麟院士、胥少汀教授等多位骨科泰斗。期间,胥少汀带领医疗队支起10余座帐篷,连续3日对500多名伤员进行检查和处理(图4-17、图4-18)。
图4-17 1966年隆尧地震卢世璧院士在救灾一线留影
图4-18 1966年隆尧地震胥少汀教授与部分被救治伤员合影
二、辽宁海城大地震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营口受灾最重,骨科医师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组织医疗队前往灾区。其中卢世璧院士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又一次冲在前面,他带领20余名医护人员于当天出发,晚上抵达营口,在震区一直工作了两个月(图4-19)。
地震发生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吕厚山教授,也亲自率医疗组赶赴灾区组织救援工作(图4-20)。
图4-19 1975年卢世璧院士与抗震队员在营口合影
图4-20 1975年支援辽宁海城地震灾区医疗队合影(右一:吕厚山教授)
三、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大地震,来自全国的283个医疗队,2万多名医护人员赶赴唐山灾区。骨科医生冲锋在一线,夜以继日地抢救伤员,将重伤员转移到外地治疗。防疫工作也迫在眉睫,清理尸体、杀灭蚊蝇、保护水源、清墟防疫工作全面展开,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历史奇迹。医疗队带来了药品和医疗器械,采取分组划片的方式日夜开展工作,为救治伤员做出了巨大贡献。16万多名危重伤员经过急救处理后转运到全国各省市97个单位进行救治,得到了极好的治疗和照顾。
地震发生后,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医生李良平、王文庆参加医院组织的医疗队奔赴灾区开展抢救治疗工作。同时,大量的伤员被转移到北京,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收治的严重骨折伤员达100多人。卢世璧院士和同事们夜以继日地为伤员安排手术,仅在一个星期内,就将伤员全部处理完毕(图4-21)。朱盛修教授积极参加抗震救援工作(图4-22)。胥少汀教授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巡回医疗队,赴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10余家医院巡回治疗地震伤员4 000例。
图4-21 卢世璧院士与抗震巡回医疗队员留影
图4-22 朱盛修教授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与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合影
震后天津医院一方面派出了医疗队救援,到宁河县等基层地区救治,他们冒着余震的的风险开展救援工作。另一方面,接收了大批来自唐山等地的重病号。在医院院子里搭建临时抗震病房、抗震手术室,附近的小学校也改造成了临时病房,积极救治伤员(图4-23~图4-27)。
图4-23 为防止余震发生和方便救援,救援队在灾区空旷地搭建临时病房
图4-24 医疗救援队为伤员处理伤口
图4-25 医务工作者巡视病房,了解伤情
图4-26 医护人员为伤员检查处理伤口
图4-27 救援队用直升机转运伤员
图4-28 唐山地震伤员34年后来西安红会医院感恩
此外,地震发生后包括陕西省西安市红会医院在内的全国各地医院纷纷参与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积极收治从灾区转运来的伤员(图4-28)。
四、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给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害,全国各级医院纷纷派出自己的抗震救灾医疗队星夜赶赴灾区,争分夺秒开展救援工作。
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和政府的号召,迅速组成应急救援医疗队。以骨科为主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主动请缨,时任院长的张英泽教授亲自做动员讲话,组成以潘进社副院长、张伯锋主任医师、于亚东主任医师、洪曾超护士长等骨干人员组成的医疗救援队,领命后火速赶赴灾区开展救援、巡诊任务,在艰苦的环境下救治了大批患者,体现了救死扶伤的精神。张英泽教授作为河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队长,组织全省骨科中坚力量接收大量从灾区转运来的患者,亲自为患者进行紧急手术治疗,使患者得以康复(图4-29~图4-32)。
图4-29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领导和职工为10名赴川医疗队员壮行留影
图4-30 2008年5月16日,张伯峰、于亚东、洪增超在汶川地震前线,在帐篷手术室里为伤员清创缝合术
图4-31 2008年5月25日,潘进社教授到重灾区四川绵竹九龙镇进行巡诊
图4-32 2008年5月27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教授为当天转运到河北的87岁伤员冯太礼成功实施了左胫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固定术
在湖南省卫生厅的组织下,湖南省120名骨科医师积极主动请缨,分成6个医疗队于5月13日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医疗队自备药品、器械、搭建野战医院,奋战15天,共接诊灾民12 000余人,救治伤员1 600余人,完成骨科手术300余台,抢救危重伤员50余人,转运伤员1 200余人,另有500余名骨科伤员转到湖南,在湖南骨科医师的精心医治下,均康复出院。地震后期湖南省又有40余名骨科医师参加灾区伤员救治和重建工作(图4-33)。
13日天津医院立即派出第一批救援队:杨建华、杨红军、李建江、刘欣、王东颖、郭江雪支援四川广元。16日天津医院派出第二批救援队:孙志明、万春友、黄海晶、李平、李颖、孙佳芝支援四川青县,当晚到达青县县城,转天回四川成都,在华西医院参与伤员救治工作,一周后与从广元到华西的第一批救援队共同进行救治,6月初回天津(图4-34)。
图4-33 湖南省抗震救灾队不畏艰险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图4-34 天津医院庆祝抗震救灾医疗队凯旋归来
同时,北京积水潭医院先后派出10批医疗队,58名队员支援成都华西医院。田伟院长主动请缨,率领专家医疗队奔赴灾区,在华西医院实施了208例手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也迅速组织医疗队赶往汶川地震重灾区,以唐佩福、王岩、王志刚、崔赓教授为首的骨科专家医疗队在灾区展开抢险救援工作。79岁高龄的卢世璧院士主动请缨,第一时间赶到灾区一线参加救援任务。卢世璧院士始终履行着一名骨科医生的神圣职责,为了让更多的年轻医生能更好地独立救治伤员,他不仅在救治过程中悉心地传授挤压伤治疗技术,还不辞辛苦地利用救援空隙时间给医生们上课,把自己几十年的治疗经验倾囊相授。卢世璧院士多年来收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多次受到了习近平主席,胡锦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北京协和医院邱贵兴院士、姜保国教授主动请缨赶赴灾区,积极参与救援任务(图4-35~图4-46)。
图4-35 北京积水潭医院田伟院长一行专家来到北川县擂鼓镇救治伤员
图4-36 2008年唐佩福教授在汶川地震前线救灾伤员
图4-37 唐佩福教授在汶川与专家医疗队合影
图4-38 唐佩福教授与其他救灾医疗队员一起转运重伤员
图4-39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汶川救灾医疗队合影
图4-40 骨科王志刚教授、崔赓副教授在抗震救灾前线会诊
图4-4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救援队赶往汶川地震重灾区途中
图4-42 卢世璧院士赴汶川地震灾区救援
图4-43 2008年5月卢世璧院士在成都军区总医院与医疗队员共同救治地震伤员
图4-44 2008年卢世璧院士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荣誉证书
图4-45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邱贵兴院士到绵阳医院会诊
图4-46 邱贵兴院士、姜保国教授带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医疗团队参与汶川地震的救灾工作
原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周跃教授所带领的新桥医院骨科团队共派出8名医护人员前往一线救灾现场参与抗震救灾,成功救出被掩埋近179小时的幸存者马元江、成功救出幸存者代国宏,积极治疗,恢复残肢功能。代国宏在新桥医院骨科接受治疗后残肢恢复良好,一年学习游泳成为残疾运动员,2010年参加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就获得百米蛙泳冠军,随后在大大小小的赛事中,先后获得九次冠军,被称为“无腿蛙王”。
武汉协和医院在地震发生第二天便派出第一批骨科医护人员段德宇副教授、刘建湘医生、陈慧芬护士等人,随医院救援队奔赴灾区第一线救治伤员。同时,杨述华教授在得知地震消息后,马上取消国外讲学行程,宣布骨科全体医护人员取消外出讲学、开会、会诊、休假,全力以赴投入到地震受伤人员救治行动中。杨述华教授亲自担任伤员救治专家组组长,73岁高龄的杜靖远教授担任顾问,郑启新教授踝关节骨折仍坚持要求到一线抢救汶川地震伤员。武汉协和医院骨科为此次地震受伤人员提供了国内一流的诊治,受到患者和媒体的一致好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院骨科唐天驷教授被任命为四川地震伤员救治江苏省医疗专家组组长,杨惠林教授被任命为江苏省抗震救灾苏南地区专家组组长、苏州市抗震救灾医疗专家组组长。专家组成员对全市部分病危及病重伤员进行整体检查、会诊,并制定具体治疗方案。当无锡、南通的地震伤员病情发生变化后,他们又放下其他所有工作前往进行会诊。就这样,往返在位于不同城市的各个大医院之间,忙碌于救治灾区伤员(图4-47、图4-48)。
图4-47 唐天驷教授对危重伤员进行查体
图4-48 杨惠林教授紧急救治转运伤员
地震发生后第2天,吉林省骨科派出了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医生朱庆三主任、赵长福、刘鹏、吕佳音,护士赵琪珩以及吉林大学第二医院骨科的医生白云深、王亚军、程杰平、邵国喜、张延哲、黄岚峰,护士陈雪等10名骨科医生,5名麻醉医师及5名护士人员组成的20人医疗队即刻从吉林省长春市出发进行了一场为期20天的医护抗震救灾行动。工作及生活条件艰苦,他们连续工作,甚至忘记休息,往返行程过千里,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时间,他们甚至不能多喝水,就这样,每天穿梭于灾区、救治点、医院、火车站、机场之间,搬运、抢救、包扎、清创……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职业精神,怀着对灾区伤员的关爱与尊重,靠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所有的辛劳疲备疲惫,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朱庆三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多次受到了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表彰。
时任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副院长李无阴同志,在“汶川5.12”抗震救灾前线的十几天内,完成手术64台次、外固定器械固定和手法整复等200余人次,伤员得到了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治。2008年,李无阴被洛阳市委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陶杰主任医师在当天下午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医疗队,5月14日在许迅副院长带领下,陶杰作为副队长奔赴四川绵阳市中医院开展医疗救缓和手术,管理和救治3个病区伤员,获得了上海市卫生局先进个人。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手外科苏伟教授率医疗队开赴汶川,不顾余震频发危险日夜抢救、转运伤员,圆满完成救灾任务,获得教育部“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是广西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先进个人。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骨科冯世庆医生任天津市援川救灾医疗队的第9分队队长,抵达重灾区青川后立即带领救援队开展救援工作,为了及时抢救患者,队员们自己动手搭建手术帐篷。一位患者被余震落石砸断右腿,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止血,否则将危及生命,而做手术,又没电。队员们就用手电筒做无影灯,成功进行了手术,这台手术的主刀大夫就是冯世庆队长。青川抗震救灾进入的第10天,第9分队累计救治患者100余名,发现漏诊患者20余例。救援队在救援过程中发现有伤者的患者中感染率高达80%,在总领队申长虹副局长的领导下,冯世庆队长果断地将当时的临时救援帐篷分为内、外两科,以及输液室和治疗室;内科又分成为隔离及感染病房,外科分成感染、非感染及清洁区。该方案有效地避免了交叉感染,特别是恶性传染病和气性坏疽的发生和传播。该模式为后期的救灾医疗队提供了很好的救援经验,对青川县灾区疫情的预防意义深远。2008年5月25日下午4时许,青川县发生6.4级强烈余震。冯世庆教授在本次余震中造成腰椎骨折,但他仍然坚守岗位,导致时至今日,过度劳累后腰部仍会隐隐作痛。轻伤不下火线,这是骨科医生乃至整个抗震医疗队中普遍存在的感人景象。
5月14日福州市卫生局组建福州市援川应急救援队,5月16日成都第三人民医院、成都石油总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郑明任医疗队队长,率领骨科医生林焱斌、吴建军、王海兵、陈斌、陈发、李珠华等赴川参加救援任务,救治了大批患者,圆满完成救援任务(图4-49、图4-50)。
图4-49 福州市召开赴川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应急救援动员会
图4-50 福建省医疗救援队员全体在灾区合影
由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段满生教授带领的江西省第一批赴四川抗震救灾医疗队,驻点在重灾区青川县木鱼镇,为时半个月,住帐篷,帐篷内或室外露天就地抢救伤员,完成大小手术100余台(图4-51)。
图4-51 段满生教授与其医疗队检查、处理伤员伤口
图4-52 蒋电明教授组织救援队转运伤员
重庆先后派了6批次医务人员现场救灾,其中骨科医师近100人次。共收治来自北川、绵竹、安县、平武等地的四川20个县市伤员2 289例,占全国总收治伤员96 449例的2.37%,占四川转出省外伤员的20%,是除四川省外全国收治伤员最多的省市。原第三军医大学与重庆医科大学的7所附属医院、市属10所三甲医院承担了主要的收治任务;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蒋电明为医疗组长的重庆骨科、外科医疗团队奋战了3个月余,使绝大部分伤员顺利康复,真正做到了“零死亡”“零截肢”“零院内感染”(图4-52)。
陕西省西安市红会医院迅速组建抗震救灾医疗队开展救援工作,在短短一周内、在震区简陋的条件下,诊治伤员200余人,实施手术54例,转运伤员400余名(图4-53~图4-57)。
图4-53 西安红会医院巡诊医师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
图4-54 西安红会医院为灾区捐助医疗用品
图4-55 汶川地震后直升机转运重伤员
图4-56 成都军区总医院医务人员为伤员处理伤口
图4-57 医务人员在现场为伤员进行检查
五、青海玉树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发生六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中国骨科人又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现场。
在玉树强烈地震的危急关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刘红星院长等院领导精心组织,由杜玉雄和崔森两位副院长分别带领两组专家救援小队迅速乘飞机奔赴救灾前线。他们克服各种困难,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在一周的连续奋战中,两支应急医疗队接诊伤病员达2 600余人次,进行骨复位固定、清创缝合、胸腹腔穿刺引流等外科治疗830余例,处理和转运重症伤员540余例,到周边乡村、寺院等巡诊17 257人次,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荣誉称号,杜玉雄副院长荣获“全国抗震救灾英雄”个人称号(图4-58~图4-60)。
武汉协和医院在震后第一天立即组织医疗救援队赶赴抗震救灾一线。该救援队由协和医院骨科叶哲伟教授担任救援队队长,另有骨科王建桥护士、徐瑞锦护士和医院其他科室部门共7位医护人员。在前线奋战的15个日夜里,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地势险峻、余震险情等困难,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在转运救治伤员中曾连续奋战30多个小时,持续高烧39℃也不下火线。其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并荣获国家最高级别表彰,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表彰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
图4-58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紧急组织玉树抗震救灾动员工作
图4-59 青大医疗队赶赴玉树地震灾区开展伤病员救治工作
图4-60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杜玉雄副院长诊治伤者
图4-61 玉树抗震出发前动员-王岩主任医疗队队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闻讯后,迅速组织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出发前王岩教授做救灾前动员讲话,王岩教授任医疗队队长,医疗队即刻就位开展救援工作。圆满完成任务后,荣获“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称号(图4-61~图4-64)。
图4-62 王岩教授在玉树抗震现场救治伤员
图4-63 王岩教授在玉树抗震现场给患者家属讲解伤员病情
图4-64 2010年8月王岩教授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并获得荣誉证书
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骨科医院派出军医丛锐教授、王茜护士长、王林、刘艳武医生以及王林娟护士,积极参与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并圆满完成任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保国教授也亲自率队前往玉树灾区组织救援工作(图4-65)。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专家蒋协远副院长带领8名医疗队员两上玉树,17小时穿越了5 264米无人区,长途跋涉上千公里,诊治2 000余名病人,完成了5例重大手术。重庆市派出180余名医疗队成员(其中20余名骨科医师)、30余台救助车前往救灾,顺利完成救助任务(图4-66、图4-67)。
此外,陕西省西安市红会医院立即组织医疗队赶赴灾区展开救援工作,并做好了转运伤员的接收准备,转运救治了大量灾区伤员。荣获“全国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陕西省抗震救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图4-68、图4-69)。
图4-65 姜保国教授在玉树灾区诊治伤员
图4-66 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专家蒋协远副院长带领医疗队为地震伤员诊治
图4-67 2010年北京积水潭医院玉树地震救援队合影
图4-68 西安市红会医院组织医疗队转运伤员
图4-69 西安市红会医院连夜组织专家组对青海玉树地震伤员病情进行会诊
六、雅安地震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 000人受伤。中央各级政府立即采取救援措施,全国各省迅速组成以骨科为主的救援先锋队紧急赶赴震中,他们与解放军战士一起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在抢险一线救治、转运伤员。
重庆市第一时间派出210名医疗队成员,其中骨科医师近50人,赶赴雅安开展抗震救灾任务。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殿英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唐佩福教授等北京骨科医生受命赶赴灾区,参与一线救灾工作。同时,其他各地也派出以骨科为主的精英医疗队赶赴灾区进行救治。根据统一安排,各省市医院即刻组织医疗队收治从灾区转运来的伤员,确保伤员得到最佳的医疗救助(图4-70、图4-71)。
图4-70 张殿英教授参与芦山地震抗震救灾工作
图4-71 唐佩福教授在芦山地震前线救治伤员
七、其他地震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丽江地区发生7.0级地震,造成严重破坏和损失,受灾乡镇51个,受灾人口达107.5万,重灾民有30多万,人员伤亡人数为17 221人,其中309人丧生,3 925人重伤。全国各级政府迅速开展了救灾工作,各地区医院纷纷派出以骨科为主的紧急医疗救援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主任、附属骨科医院徐永清教授积极响应号召,亲率医疗救援队赶赴灾区,参与伤员的救治、转运,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救治了大批患者,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任务圆满结束后获得嘉奖。(图4-72)。
1998年1月10日河北省张北县发生里氏6.2级直下型地震,共造成49人死亡,11 439人受伤。住在张北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张北镇医院的160例各类伤员中,骨科病人共73例,占45.6%。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医疗队赶往受灾地区展开救援工作。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也迅速成立应急救援队,张英泽教授亲自率队,孔志刚、邵新中、柳顺锁、孙春瑞等骨科专家即刻赶往前线展开救援任务,并与当地医护人员一起为伤员做急诊手术,挽救重伤员的生命,最大程度降低患者致残率(图4-73)。
图4-72 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全军骨科中心主任、附属骨科医院徐永清教授获丽江抗震救灾荣誉证书
图4-73 张英泽教授在张北灾区巡诊慰问受灾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