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外科手术技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环形痔手术技巧

环形痔手术较为复杂,长期以来是一个难题。早在1882年Whitehead设计了环切术,但切除肛管2~3cm黏膜皮肤和全部痔组织,然后环形缝合黏膜和皮肤。操作复杂,损伤过大,出血较多,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也多。如切口裂开,肛管狭窄,黏膜外翻和肛门功能不佳等。为了减少这些并发症和后遗症,许多医师加以改进。如Barrios改良环切术。1940年后Saresola- Klose软木塞环切术,1963年Wolffn改良皮片环切术以及切断成形术,但并未完全避免环切术的缺点,即操作烦琐手术时间长将近2小时、损伤仍大,出血较多达100ml左右。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仍时有发生。Barrios报道41例,并发尿潴留32%,出血5%。狭窄、黏膜外翻和肛门失禁10%。1984年Khabchandari报道84例,并发症占13%,3例失禁,3例狭窄。1988年Nolff报道484例,并发症占2、2%,共有10种。导尿22%。出血2. 6%。并发脓肿和瘘管0. 2%、肛裂0. 8%、狭窄0. 2%、失禁0. 2%、皮赘外痔0. 6%,伤口久不愈合0. 4%,皮片坏死2%。因此国内外早已废弃不用,故不重复赘述。国内有用外剥内扎术,切口多,其间保留肛管皮肤黏膜桥,术后易致肛门水肿和残留皮赘,对环痔效果欠佳。辽宁张有生在总结环切术和外剥内扎术后,于1960年学习西安医院报道的环痔分段切除术。即先分段后切除,用肠线连续缝合。缝合不紧易出血,缝合过紧肛门狭窄。因此笔者在分段后不切除,改用中医结扎法扎紧,待其自行脱落。试用于临床效果良好。自1970年进行临床研究,共治疗283例,全部治愈。随访,171例无复发,未见黏膜外翻、皮肤缺损和肛门功能不良等后遗症。认为分段结扎术可行,遂编入我院1971年版《中医临床讲义》(西学中教材),很快在国内得到推广。
一、分段结扎术
【概述】
1970年辽宁张有生采用分段结扎术治疗环形混合痔,收到较好效果。
【适应证】
环形内痔、环形外痔、环形混合痔、嵌顿性混合痔。
【禁忌证】
孤立性、多发性混合痔。
【术前准备】
1.血尿常规,出血和凝血时间,肛周剃毛。
2.排净大小便或灌肠排便。
3.术晨禁食。
【麻醉】
简化骶管麻醉或长效局麻。
【体位】
截石位或左侧卧位。
【手术技巧】
1.显露
常规消毒,铺巾。令患者努臀增加腹压使痔全部脱出肛外,如不能脱出,以肛镜扩肛使括约肌松弛,再以四把组织钳夹住肛缘使痔外翻,暴露出母痔、子痔部位、大小及数目,以便设计分段。
2.分段
以右后位母痔为中心按自然段,共分3~4段。在各段之间的皮肤和黏膜以两把血管钳夹住,内臂夹到健康黏膜,外臂夹到健康皮肤,在两钳间切开皮肤和黏膜至钳尖再将黏膜和皮肤缝合一针。在另一段间同法切开和缝合一针则完成分段,使痔块游离(图9-71)。
3.结扎
左手将游离段痔核及两侧血管钳牵起并向外翻,内痔较大时用血管钳夹住内痔向外牵出。右手用大弯血管钳,横行钳夹内外痔基底部,卸下两侧血管钳(图9-72)。于大弯血管钳下行8字贯穿缝合结扎,必要时再加双重结扎(图9-73)。其他各段同法缝扎,残端压缩后多余部分于钳上剪除(图9-74),残端不能过短呈半球状,以免结扎线滑脱而致出血。
图9-71 两痔核间剪开进行分段
图9-72 横行钳夹已分段的内外混合痔
图9-73 钳下8字贯穿缝合
图9-74 剪除痔的残端,松解括约肌
4.松解括约肌
在肛门后部偏一侧的分段处延长切开皮肤长约2cm,经此切口挑出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以手术治疗机针刀烧灼割断,以免断端回缩出血(图9-17)。
5.注射止痛剂
重新消毒后,牵起残端,在各段痔结扎线下黏膜,注射亚甲蓝长效止痛剂,创腔填以止血纱布,肛内填以凡士林纱条,外敷塔形纱布,丁字带勒紧固定。
【术中要点】
1.横行钳夹时,血管钳多夹内痔,少夹外痔下健康皮肤,血管钳外翻,使内向外翻夹住内痔基底部,以免术后黏膜外翻。
2.结扎各段痔块应在同一水平面上,避免肛门外形不整。
3.松解括约肌要充分,以肛门能容纳两横指为度,以防术后瘢痕挛缩而致肛门绞窄。
4.结扎痔核保留残端不应过短,且于全部结扎后再行剪除,否则结扎线易滑脱。
【术后处理】
1.进半流食3天。
2.口服抗生素或甲硝唑,预防术后感染。
3.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选用润肠通便药物,以利排便。
4.每便后熏洗坐浴,换药,10天左右结扎痔核逐个脱落。
5.术后7~10天应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大便干燥,以防痔核脱落而造成继发性大出血。
6.术后10天左右指诊如有肛管狭窄、定期扩肛。
7.分段处皮肤黏膜缝线不能自脱可拆掉。
【述评】
本术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仅30分钟,只结扎痔块不损伤正常皮肤和黏膜,出血量极少。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较少且轻。这是因为不切除痔块,不用肠线连续缝合,只结扎混合痔的基底部,不损伤联合纵肌纤维,故不致黏膜外翻和脱垂。因不完全破坏诱发排便感觉中心扳机带ATZ上皮(friggen zone)故不致肛门失禁。因松解部分括约肌,肛门狭窄较少。但严重病例,脱落后创面较大,愈合较慢,瘢痕较大且硬。经随诊5~7年瘢痕吸收软化,术后时间越长恢复越好。肛门如常,功能良好,结扎彻底,复发极少。越做越熟,效果越好。有人提出齿状线和肛垫全部扎掉不符合生理要求。本术式来自西医分段切除术,仅将切除改为结扎。比环切术破坏性较小。这两个术式也都将齿状线一起切除,所以分段结扎将齿状线一并结扎也是完全可行的。笔者认为混合痔全周脱出,齿状线上下都是痔组织,齿状线已脱离原位下移,已失去原来功能,从解剖和生理上看都已成为病变组织,保留病态齿状线又有何意义?外科手术的基本原则切除病变组织、保护健康组织。切除和结扎基本一致,所以分段结扎术并不违背生理和外科原则。
二、分段齿形结扎术
1982年南京丁泽民采用分段齿形结扎术治疗环形混合痔,收到较好效果。
【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麻醉与体位】
同分段结扎术。
【手术技巧】
1.分段
根据痔核的形态,设计好痔核分段以及保留黏膜桥和肛管皮桥的部位与数量,一般保留3~4条黏膜桥和皮桥,每个痔段间,应保留0. 2~0. 5cm宽的黏膜桥和皮桥。黏膜桥和皮桥尽可能保留在痔核自然凹陷处,并呈分布均匀(图9-75)。
图9-75 分段设计
2.结扎
将设计中的一个痔核,在内痔基底部的直肠上动脉区用圆针丝线贯穿结扎。再在相应的外痔部分做放射状梭形切口至肛缘,肛管内切口应平行于肛管(图9-76)。若外痔部分为静脉曲张,可做潜行剥离外痔静脉丛至齿状线上0. 5cm,尽量减少对肛管皮肤的损伤(图9-77)。用弯钳夹住内痔基底部,再用贯穿结扎直肠上动脉的丝线,在钳下结扎内痔(图9-78)。使痔块下端分离处与内痔上端结扎顶点的连线呈曲线状,以保证内痔脱落后创面呈齿形(图9-79)。结扎后剪去大部分痔块。依同法处理其他痔块。修整创缘,适当延长切口。
图9-76 分离痔核
3.松解括约肌
对肛管紧缩的病例,可于肛管后正中切开,并切断内括约肌下缘(图9-80)。切口填以凡士林纱条,外敷纱布,丁字带固定。
图9-77 潜行分离外痔静脉丛
图9-78 钳夹结扎
图9-79 结扎的痔核呈齿形
图9-80 后正中切开,松解括约肌
【术后处理】
同分段结扎术。
三、改良分段结扎术
这是杭州李省吾在学习环痔分段结扎术和齿形分段结扎术后加以改进的术式于1991年用于临床。
【适应证】
分段结扎术。
【术前准备】
控制饮食、番泻叶通便,术前灌肠排便。
【麻醉】
简化骶管麻醉。
【体位】
俯卧折刀位。
【手术技巧】
1.扩肛将各痔核牵开,充分暴露,观察痔核分叶分布情况,设计分段计划(图9-81,图9-82)。将相邻两痔体分叶间用剪刀向齿状线方向剪入至正常皮肤黏膜处,4号丝线对合缝一针,再向两侧弧形边切边缝各一针,其他痔核按同法处理完成分段(图9-83)。
图9-81 痔核与分叶分布规律
2.选择左、右前、右后的母痔,按通常的外剥内扎法处理,结扎蒂略高于子痔,齿状线下肛管皮肤作V形减压切口。子痔采用弧形结扎,用尖头刀片将外痔皮赘与正常皮肤交界处稍加切开。用弯血管钳弧形钳夹子痔基底部,尽量将内痔黏膜外翻夹入,不使残留,7号丝线结扎、结扎平面略低于母痔,形成齿状结扎(图9-84)。
图9-82 设计分段计划
图9-83 边切边缝,完成分段
图9-84 术后
3.以示中指伸入肛内,探测肛管松紧度,以容纳两指为度。如肛管紧窄,可在侧方或后方切断部分括约肌。
4.创缘皮内点状注射亚甲蓝利多卡因长效止痛剂。肛内塞入痔疮栓或凡士林纱条,创面盖以吸收性明胶海绵。外敷纱布包扎。
【术后处理】
1.半流食、抗生素。
2.术后7~10天根据肛管变窄程度以指扩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