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之战
由于在和约中严格限制了迦太基海军的规模,因此迦太基不能再建强大的海军,于是他们将目光投向了陆上,准备在陆上建立新的强大军力。
他们很快找到了目标,那就是伊比利亚半岛,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一带。
这时候迦太基人的统帅还是那位哈米尔卡·巴卡,他和自己的主要助手兼女婿哈斯德鲁巴看到迦太基本土已经残破,便决定去经营西班牙南部的殖民地,因为那里土地肥沃、人口众多。跟随他的除了军队外,还有一个9岁的孩子——他的儿子汉尼拔。
据说到了西班牙后,哈米尔卡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小汉尼拔跪在神坛和迦太基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立誓终身与罗马人为敌。
迦太基原来在这里的沿海地区已经有了小块殖民地,首府称为“新迦太基”,他们在这里继续开疆拓土,不久将大半个伊比利亚半岛控制在手中,尤其是控制了这里的银矿,以之大发其财,又用这些财富作为基础,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雇佣军,据说人数达5万之众。
但伊比利亚半岛上也有罗马人的势力,双方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冲突。后来,当汉尼拔进攻罗马的一个盟邦萨贡托时,由于汉尼拔拒绝了罗马人的最后通牒,双方终于开战了,这是公元前218年的事。
这时汉尼拔只有26岁,从这一刻起汉尼拔就显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他没有如罗马人想当然的那样从海上发动进攻,而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他率军从西班牙往东横扫,跨过比利牛斯山,继而历尽千辛万苦、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从天而降般地出现在罗马之北的波河平原。
接下来的15年是西方军事史上最辉煌,也最悲壮的时期之一。
汉尼拔率军渡过波河,向罗马人发动了进攻,此后的15年,他每战必胜,把罗马逼到了毁灭的边缘。
先是,渡过波河不久,他遇到了领军前来迎战的罗马执政官隆古斯,并在特拉比亚会战中将他击败。接着罗马派出了盖约·弗拉米尼,他被认为是当时罗马最杰出的统帅,他或许也认为自己的将才足以与汉尼拔匹敌,率军向汉尼拔冲去,于是,在特拉西米诺湖畔发生了西方古代最有名的战例之一“特拉西米诺湖之战”,罗马军队人数比汉尼拔要多,但结果是,弗拉米尼连同他的几万大军全军覆没,这是彻头彻尾的全军覆没,罗马人一个都没能逃掉。
在特拉西米诺湖吃了大亏后,原来十分骄狂的罗马人吓破了胆,龟缩在罗马城再也不敢出头。
接着发生了一件令后世许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汉尼拔为何不进攻罗马?因为几乎兵临罗马城下的汉尼拔没有去博取占领罗马、毁灭罗马帝国的殊荣,而是转而南下,沿着亚得里亚海岸逐个侵袭罗马诸城。这些城市都是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它们虽与罗马同盟,但一直以来受到罗马人的压迫,汉尼拔的到来倒为许多同盟者脱离同盟的好机会。许多意大利大城脱离了罗马而投向了汉尼拔的怀抱,罗马岌岌可危。
走到了死亡边缘的罗马人找到了一个新救星——昆图·法比乌斯或译作费边,他有个外号“拖延者”。因为他与汉尼拔打仗有一个特点,就是压根儿不打。这可以说是他的经验之谈,因为自从汉尼拔纵横驰骋意大利以来,在大大小小的战斗中,罗马人从来没有赢过,确实是从来没有!于是他就干脆不打。
费边的具体战术很简单,他死死跟着汉尼拔,但绝不与他正面作战,由于他是在本土作战,熟悉地形,汉尼拔想抓住他打一仗也不能。但只要汉尼拔的部队有人掉了队,他就会饿虎般扑上去吃掉。
这幅画所描绘的就是汉尼拔和他的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的情形。
(Artist:J.M.W. Turner)
他的这种战术在那时也许是唯一可用战术,但罗马人觉得脸都丢尽了,决定豁出性命来一搏。于是,公元前216年,罗马的两名新执政官卢乌·包路斯和盖约·瓦罗率大军在一个名叫坎尼的地方与汉尼拔军会战,爆发了坎尼战役——这也许是西方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战例,至少是以少胜多的最著名的战例。
是役,汉尼拔有约4万步兵和1万骑兵,因在异国他乡长期奔波远袭,已属疲惫之师。而罗马足有8万步兵和6000骑兵,都是精锐之师,且养蓄已久,斗志旺盛。
但这一切都不足以成为汉尼拔取胜的障碍,他将自己的军队布置成向敌方凸出的半月形,并且不按常理以精锐为中军,而是把老弱之兵放在凸出的中间部位,相反把精壮之士放在两边延后的部分,再将骑兵置于最外边的侧翼。罗马人则仍按传统的方阵迎战,与汉尼拔军相反,将精锐置于中间,率先冲锋,想一鼓作气击溃敌人。
会战的简单经过是这样的:罗马人率先发起冲锋,攻向汉尼拔中军,这些受到攻击的老弱之兵往后便退。这时,两边的精兵反而向前,与先前凸出去的新月形相反,汉尼拔军形成了凹进来的新月形,这新月形将冲过来的罗马军队团团包围,接着便出现了这种情形:被围住的罗马军队人数众多,但被挤成了一团,中间的军队没办法发挥力量,而边上的队形也被冲乱,穿盔戴甲的重装步兵失去了轻装步兵保护,这些罗马军的主力顿时成了任汉尼拔军砍杀的羔羊。
战役的结果是令人难以置信的,8万罗马大军几乎被全歼,执政官包路斯战死,只有瓦罗等少数几个人逃掉。
至于汉尼拔军,包括死者与伤者,仅仅6000。
如此辉煌的胜利震惊了整个意大利,一些本来与意大利同盟的大城,如卡普亚和叙拉古,投向了汉尼拔一边;马其顿这个一度令东方与西方都发抖的国家也与汉尼拔结成了同盟,罗马已处于被毁灭的边缘。
这幅画所描绘的就是坎尼战役中包路斯战死的情形。
(Artist:John Trumbull)
这时又发生了一些令人惊奇的事,这些事单纯从战争角度看上去难说能起决定性作用,但最后构成了一个事实:战无不胜、古往今来最受西方人崇拜的统帅之一汉尼拔没有毁灭罗马,而是罗马毁灭了他。我们现在就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些事实吧。
取得坎尼大捷,并且获得了卡普亚、叙拉古这些强大同盟的支持后——这些同盟就势力而言在意大利仅次于罗马,汉尼拔仍没有乘胜向罗马城发动总攻,而是停止了作战,将军队停驻于南意大利,想通过与其他城市组成反罗马同盟这样的外交手段来消灭罗马。他这个策略本来也是行得通的,但这时他又犯了堪称致命的错误——没有全力援助受到罗马人猛攻的盟军。
罗马这时已经认识到与汉尼拔硬拼只有送死的份儿,于是一方面将罗马所有17岁以上的男子征入军队,另一方面再也不与汉尼拔军正面作战,而是加紧瓦解汉尼拔的反罗马同盟,方法是残酷报复那些与汉尼拔结盟的城市。
首先是卡普亚,卡普亚忙向汉尼拔求援,在这种情况下,汉尼拔应当尽全力支持卡普亚,并且乘机与罗马军再决一战,消灭其有生力量。但不知为何,汉尼拔竟然只是向罗马城进行了一次虚张声势的进攻,这当然不能救卡普亚人,不久,卡普亚被罗马攻克,整个城市被毁灭。在攻打卡普亚的同时,罗马人还向汉尼拔的另一个主要盟友叙拉古发动了进攻,并且像卡普亚一样几乎被摧毁。
这两件事等于告诉意大利人,千万不要与汉尼拔结盟,这个人虽然厉害,但绝不会帮你。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汉尼拔是在距自己在非洲和西班牙的基地十分遥远的意大利作战,靠基地补给极其困难,加之这时罗马将军大西庇阿率军切断了汉尼拔与西班牙之间的陆上通道,将汉尼拔最后一支援军全部歼灭,据说还将这支援军的首领——他弟弟哈斯德鲁巴·巴卡的头颅抛进了他的帐篷,而这时的汉尼拔正等着与兄弟相会呢!这对汉尼拔的打击之重可想而知。海上,由于罗马人牢牢控制着地中海,汉尼拔想获得补给也是极其困难的。结果是:他的粮食吃一斤少一斤,他的士兵死一个少一个。
相反,罗马人在自己的本土作战,要粮有粮,要兵有兵。
这些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汉尼拔如果想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只有两条路可走:或者乘胜前进,攻下罗马城,彻底毁灭罗马;或者在南意大利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与他的同盟结合到一起,靠着他们的补给与罗马人打持久战。这两条路在当时并不是不可行的,因为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在坎尼会战后都站到了他一边,这些地方物产丰富,足以进行一场持久战,如果他想攻打罗马,他们也一定乐意与他一起来打,同时提供各种攻城器械什么的。
但汉尼拔没有,在坎尼会战后的一段时期,他似乎休眠了,从而错失了最佳时机,而这时罗马正制订着正确的战略,这战略将把汉尼拔置于死地。
罗马人的战略除了前面的避免与汉尼拔正面作战和摧毁他的反罗马同盟外,第三条战略,也许是最杰出的战略,就是直捣汉尼拔的母邦——迦太基!
这个战略的制订者就是前面讲过的大西庇阿,以后还会有另一个西庇阿,他是这个西庇阿的孙子,不过不是亲孙子,而是收养来的。他也是一个战争英雄,将一劳永逸地结束布匿战争。由于他们都叫西庇阿,历史上便称爷爷为大西庇阿,养孙为小西庇阿。
正当罗马人在汉尼拔面前没有自信,不知所措时,大西庇阿提出放弃拖延者费边的战术,勇敢地起来战斗——当然不是去和汉尼拔斗——而是去斗他的母邦。
大西庇阿正是用围魏救赵之计,直捣迦太基。迦太基抵挡不住,只好急召汉尼拔归国,汉尼拔匆匆归国,匆匆上阵,但这时与坎尼会战相比形势已全然不同了:
军力上,罗马人兵强马壮,还得到了努米底亚人的加盟。
努米底亚人住在迦太基之南,向来是迦太基的大后方,它的骑兵特别英勇善战,一直是汉尼拔军队的主力。但这时努米底亚人反而与罗马人站到了一边,这使军力对比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同时由于迦太基除了汉尼拔外无一将才,迦太基本土的雇佣兵连基本训练都谈不上,作战时哪能领会汉尼拔的意图?这样罗马人在军力上取得了绝对优势。
指挥上,现在的大西庇阿也不可与原来的包路斯或瓦罗之流同日而语,是真正的大将之才。
如此,战争的结局实际上从开始就决定了。在这场“扎马战役”中,汉尼拔输掉了平生第一仗,也几乎是最后一仗。这一仗后,他再也没有机会在迦太基输了,因为迦太基的元老和执政官们立即投降了,与罗马人签订了和约。
和约规定:迦太基放弃非洲以外的全部领土;只准保留10艘舰只以防海盗,其余一概交给罗马,并且不允许建筑新的舰队;向罗马赔款1万塔兰特;非经罗马批准不得对外开战,还必须交出100名人质以保证履约。
第二次布匿战争就这样结束了,迦太基从此不再是强国,而成为罗马的一个被征服的附庸。这是公元前202年间的事。
至于汉尼拔,罗马人的最后一个停战条件是迦太基必须把他交由罗马来处置。在所有的条件之中,这对于迦太基是最耻辱的,但毫无骨气的迦太基统治者也同意了——我们由此可见汉尼拔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就像一株参天大树,但是生长在沼泽里,怎能长久?
汉尼拔没有给国人这样的耻辱,他逃走了,逃到了亚洲,这此前我们已经说过了,塞琉古帝国的安条克三世收留了他,后来派他去建立了一支新的舰队,他统领这支舰队在欧利米登战役中再次输给了罗马人,遭到罗马人的继续追索,并向敢于收留他的一切国家发出战争威胁,最后,走投无路的汉尼拔宁死不肯做俘虏,在亚洲一个山洞之中服毒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