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应知的古代科技常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古人真能“身高八尺”?

许多古代文学作品形容一个人身材魁梧的时候都喜欢说“身高八尺”。比如《水浒传》中鲁智深、武松都是身高八尺,卢俊义则身高九尺。如果用现在的尺子衡量,八尺足有两米多高,九尺则是三米。难道古人比现在的人高很多吗?其实从古至今,一尺的长度是不断变化的,而且同一时期官方和民间标准也不太一样,总的来说是越来越长。

尺这个长度单位可能在夏代就已经出现。商代一尺的长度相当于现在的16至17厘米,这大概是一个成年男子大拇指和食指张开后的距离(现在叫作“一拃”)。十尺为一丈,即160至170厘米,约为当时成年男子的平均身高。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一尺的长度略有增加,约为23.1厘米。这个长度一直延续到汉代。“身高八尺”的概念就产生于这个时期,换算下来约为1.85米。

西晋时期日常用尺约长24.2厘米。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尺的长度继续增大,到了后期已经增长到约30厘米。此后唐代一尺约为29.5至31厘米,宋代一尺约为31.4厘米。元代一尺达到34厘米以上,而明代官方常用的营造尺约为32厘米,这一长度延续到了清代。清代民间用的裁衣尺长度则达到35厘米以上。

清末西方的米制传入,很长一段时间里与中国传统长度单位并用。直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权度标准方案》,以米制为标准,将一米称为一“公尺”,而民间使用的“市尺”长度定为三分之一公尺,即33.3厘米。这一标准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