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与文化创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拉查鲁维茨对青岛建筑风格的锻造

青岛德国总督官邸的建筑师魏尓纳·拉查鲁维茨,1873年5月22日生于西普鲁士省的西蒙斯霍夫(Gut Sigmundshof),1926年4月2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去世。他曾在埃尔布隆格(Elbing埃尔宾,现名,1920年之前曾属于德国,后属于波兰)接受中学教育,在西普鲁士省会格但斯克(Danzig, 原西普鲁士省会,后属于波兰,现名格但斯克Gdańsk)接受高等教育,主攻建筑土木工程。

1898年德国控制青岛之后,急需建筑师和工程人员参与青岛港口建设、铁路建设和城市建设。同年春,25岁的拉查鲁维茨应招来到青岛,在德方的房屋建设部门谋到一个职位,而且很快就参与建筑设计之中。他最早接手的设计项目是德国海军野战医院。时间就是他到青岛的当年(1898建成1号病房楼,1899年完成2号病房楼,1903年完成3号病房楼,1904年完成妇幼临床病房。该医院在1900年改称为德国总督府医院)。

一个刚满25岁的年轻人,一下子就接手了如此重大的设计工程,这就说明:第一,青岛的建设任务万分紧迫;第二,说明这个年轻人确实才华出众,非同寻常;第三,也是他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本来拉查鲁维茨的未来的上司,也是建筑师的马克斯·诺普夫(Max Knopff)1898年春是要与他结伴抵达青岛的,可是还没有出发就病倒了,延迟了两个多月才到青岛。这就给了拉查鲁维茨登台亮相的一个大好时机。由于拉查鲁维茨在设计上的大胆创新,他很快就获得了“拉撒路”(Lazarus, 圣经中人物,曾被耶稣复活,此处应该是赞许他总能够翻空出奇,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美誉。

有关拉查鲁维茨生平的资料非常之少,而且大多语焉不详。在国内现有的资料中,往往只提到两幢建筑与他相关。除了德国总督官邸之外,他还设计过青岛俱乐部。青岛俱乐部是拉查鲁维茨1912年的作品。这就意味着,在设计的总督官邸这样重要的建筑之前,拉查鲁维茨完全是一个菜鸟,毫无建筑设计经验。我们能够想象,浦东的金茂大厦会轻易地给一位毫无建筑设计经验的32岁的年轻人吗?

拉查鲁维茨能够得到如此重要的委托项目,只能说明,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建筑设计上显露出过人的天赋,而且还不只是表现在一幢建筑上。已经有德国研究者指出,德国海军野战医院出自拉查鲁维茨的设计,是确定无疑的事情。因为,研究人员从他当时在青岛的地址簿中发现,在1901年1月15日,拉查鲁维茨记载的他自己的地址是:海军野战医院旁的办公简易棚。另外一个证据表明,1901年3月,拉查鲁维茨在政府建筑师格罗姆施(Gromsch)、伯恩(Born、)和贝尔纳奇(Bernatz)的指导下通过了一个考试,升任政府建筑师施特拉塞尔(Karl Strasser)的技术秘书和业务助手(der zweite Mann),1912年,施特拉塞尔升任“军需建造顾问”(Intendantur-und Baurat),次年,拉查鲁维茨也升任“军需建造秘书”(Intendantur-und Bausekretär),两人共事直到1914年日笔者接管青岛为止(这里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拉查鲁维茨的建筑活动一直贯穿于青岛这座德国殖民城市的始终,从1898年到1914年,足足16年)。

青岛房屋建筑部门的建造档案和施工图纸大部分都被保留在弗莱堡的联邦—军事档案(Bundesarchiv-Militärarchiv)中,但从中我们很难辨别,到底哪些建筑师设计了哪些项目。因为建筑工程月报绝大多数都是由“军需建造顾问”施特拉塞尔签名的。好在总督官邸的档案资料写得非常清楚:1905年的总督官邸的设计,最初采取的是类似多人竞标的形式,许多建筑师都提交了设计方案,但是最终还是采用了拉查鲁维茨的设计。

这足以说明,拉查鲁维茨在建筑设计方面已经具备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人一筹的实力。32岁的拉查鲁维茨,在这个聚集了众多有成就的建筑师的港口城市,在这个年龄能够担任一个直属德国建筑部门管辖的分部(其中包括建筑师弗里茨·比伯(Fritz Biber)和保罗(Paul Hachmeister)等)的负责人,这个事实本身也就说明,建筑师拉查鲁维茨已经在青岛的建筑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虽然拉查鲁维茨在德国海军野战医院的设计,也许只算得上是一次牛刀小试,因此也表现出些许的稚嫩,比如建筑门头和门柱的处理,模仿的痕迹较重,手法也比较生硬。但是,从整体上说,这幢建筑窗框的石头装饰,墙基的石砌手法的运用,已经表现出一种谨慎的狂放和富有诗意的自然主义美学趣味。在德国占领青岛时期的建筑中,这种手法应该是拉查鲁维茨的首创。虽然多少带有威廉三世时期德国青年派和青岛当地渔村建筑的痕迹(高迪的古埃尔公园迟至1914年德国人离开青岛的时候才完工,因此,与拉查鲁维茨应该没有什么关系,也许只是英雄所见略同而已)。

德国海军野战医院建成之后,在德国青岛总督官邸之前或同时,至少有一座建筑,非常熟练地、而且是大面积地采用了表面粗糙的花岗岩砌筑的方式,这就是1906年完成扩建的胶澳总督府学校的分校(广西路1号)。

胶澳总督府学校最早可以追溯到1898年。自从青岛成为德国租界之后,居住在德国本土的德国人也好,本来住在上海等地的德国侨民也好,都纷纷拖家带口地涌入青岛。因此德国人子女的上学问题就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了救急,德国人就在原大鲍岛村租用了几间中国民房,作为临时教室。最初称之为德国童子学堂。1900年,德国人在俾斯麦大街(今江苏路)为德国童子学堂新建了校舍。次年,即1901年,胶澳学务委员会正式接管这所学校,于是改称胶澳总督府学校(即今青岛市实验小学)。

新学校由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皮科罗公司施工。整个建筑虽然以西洋别墅风格为主导,但是也融入了若干中国建筑元素,如顶层装配的带有中式雕饰的木制阳台,这在当时的西洋建筑尤其是德式建筑中极为罕见。

1906年,随着涌入青岛的德国学龄儿童的日益增多,胶澳总督府学校的教学空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胶澳总督府决定在广西路1号建一所更大的分校(由于空间增加了,这所学校才有可能改变招生政策,不仅招生德籍男生,也招收德籍女生,后来还招收非德籍学生)。

据1910年《青岛》一书作者记载,总督府分校是一所外观极其漂亮的建筑,学校前边是几处小操场和几株中国老橡树。学校的楼房大大高于亨利王子街的建筑,空气和光线都很好。能够容纳学生约110人。(2)

胶澳总督府分校的设计者是谁,目前找不到可靠的依据或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确定两点:第一,这位建筑师对德国青年风格的建筑很喜欢,并且对同样喜欢格这一风格的格但斯克工业大学和那里的建筑极为熟悉,否则,他不可能在两年后(格但斯克工业大学主楼1900年奠基,1904年建成;胶澳总督府分校1906年建成)几乎是照搬了格但斯克工业大学的教学主楼的设计:建筑的下半部墙体大面积采用花岗石饰面,中间顶部的山墙也沿用了这幢建筑的镶嵌式装饰策略,风格混搭(哥特与巴洛克风格的折中),自然和谐。第二,胶澳总督府分校正立面中心的这个带有标志性特征的山墙设计,在拉查鲁维茨几年后设计的总督官邸正立面中,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再度出现。第三,这位建筑师与总督府关系密切,并且颇受总督府和上层决策者的青睐。

那么,很明显,这位建筑师只能是拉查鲁维茨。首先,他是总督和政府总建筑师身边的大红人,是既有才华又受重用的人,是获得了青岛最重要的建筑——总督官邸的设计头奖的人,因此,他最有机会拿到这个项目;其次,拉查鲁维茨是在格但斯克接受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建筑从业人员,他不仅对格但斯克当地的建筑非常熟悉,对西普鲁士其他地方的建筑,比如瓦尔维尔城堡,也很熟悉。正因为此,在拉查鲁维茨设计的建筑中,总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风格线或者说笔迹,这就是在大量运用极少加工的花岗岩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色彩和肌理上的对比,发酵出一种自然中包含匠心,粗犷中蕴含细腻的美学张力。

有了德国海军野战医院的设计经验,又有了(至少是部分)胶澳总督府分校校舍设计的经验,拉查鲁维茨在设计总督官邸时,就更有把握,也更加自信,更加能够挥洒自如了。

据可靠文件记载,拉查鲁维茨是1905年获得总督官邸的设计权并且于当年动工的。但是,也有资料记载,说这幢建筑实际上是1903年动工的。我的推测是,1903年确实启动了设计计划,设计的方案也一定不少,可能确定过某个建筑师的方案,甚至有可能也动了工,但是中途夭折了。直到1905年拉查鲁维茨出马,项目才重新启动。

总督官邸于1905年动工,1908年竣工。全楼建筑面积为4000多平方米,建筑预算45万马克,最终结算时,却超出预算一倍还多,达到100万马克,相当于当时的25万美元。前一年竣工的胶澳总督府面积7132.3平方米,面积几乎要大一倍,耗资85万马克。由此可见,总督官邸有多么奢侈。据说时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泊(Oskarvon Truppel)曾受到德国议会的弹劾,看来此言非虚。

人们历来对总督官邸存在两种错误的认知,一是说它是德国皇宫的压缩版,是按照这个皇宫图纸,按照10∶1的比例所做的缩小版设计。另外一个说法是,总督官邸是一座城堡建筑。

其次,无论就该建筑的平面,还是立面来说,我们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只是一个在外墙上使用了大量花岗岩的别墅建筑而已。

在拉查鲁维茨接受中学和高等教育直至他设计总督官邸的这个时期,正是欧洲新艺术运动高潮迭起的时候。新艺术运动(或者作为其分支的德国青年风格),其基本的文化和美学取向,就是在建筑的装饰方面,坚决抵制矫揉造作,力求自然天成,具有浓厚的原始主义和乡土主义趣味。

这样一种风格,其实并非新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发明。不说远的,欧洲的许多古堡建筑(还有印度古代建筑和中国乡村建筑)早就采用了这样的装饰风格(当然这种装饰有其防御和安全的实用考量)。仅就德国而言,就有13世纪的海德堡古堡,14世纪瓦尔维尔城堡(曾属西普鲁士,今属波兰克拉科夫);新艺术运动时期,又有了巴伐利亚的新天鹅堡。这些建筑,都或者是不自觉地,或者是自觉地采用了原始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装饰风格。

打着新艺术运动旗号,更加直觉、更加明显地采用这种风格的,有西班牙的建筑师高迪的一系列建筑,有格但斯克工业大学主楼,还有弗莱堡、慕尼黑和萨尔布吕肯和挪威奥勒松的一些建筑。

无论是德国和欧洲古堡建筑中蕴含的自然主义和原始主义,还是在新艺术运动中被重新发现和强化的反矫饰主义,以及对曲线曲面和朴野趣味的追捧,无疑都曾经引起拉查鲁维茨心理上强烈的共鸣。可以想见,还是在学生时期,他就怀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在自己的设计中,把这种自然主义的美学冲动化为现实。因此,拉查鲁维茨最早设计的两座建筑(医院和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充分满足了他的自然主义美学创作的冲动,同时,也是在为他后来的设计积累经验。

在德国人1898年进入青岛之后和总督官邸建成之前,除了拉查鲁维茨设计的德国海军野战医院之外,德国人在这里已经建造了为数不少的建筑,这些建筑也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新艺术风格的影响,尤其是建于1898年,位于馆陶路1号的青岛气象天测所,建于1899年的大港火车站(商河路2号)和德华银行(市南区广西路14号,照搬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建筑师安德列亚·帕拉迪奥所设计的位于维琴察古罗马广场旧址南端的市民大会堂)。

青岛气象天测所和大港火车站在建筑外观装饰上,基本上采用了与拉查鲁维茨的德国海军野战医院类似的思路,主要是在墙基部分或门洞周围运用花岗岩石块,增强建筑的肌理效果和厚重感,但建筑师锡乐巴和魏尔勒设计的德华银行,比前两者更加大胆,他们在这座带有明显的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的各个立面上,几乎全部装饰了花岗岩饰面。

从上面的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出,由德国建筑师从欧洲输入的这种新艺术风尚,已经在青岛的建筑中逐渐蔓延开来。

拉查鲁维茨初到青岛,就没有能够抵制住新艺术风格的诱惑,他自己也是领导青岛建筑的新艺术潮流的建筑师之一。但是,到他设计总督官邸的时候,他对新艺术显然有了比他的同胞建筑师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灵活的把握。换句话说,他的总督官邸既源于新艺术,又超越了新艺术,他的风格,不是“一池萍碎”,而是“春色三分”,多元混融,最后形成了他独有的风格。

具体而言,这座建筑至少融汇了如下风格元素:欧洲古堡或新艺术风格的花岗岩外墙、青岛当地渔村的花岗石墙基、中国式的女儿墙、孟莎式屋顶(mansard roof)和中国式的重檐屋顶、中国式的窗饰和门饰图案、印度伊斯兰风格的塔和庙的元素,等等。但是,正如上文所说,这绝不是一种生硬的风格拼凑,而是一种完美的融合:可谓融铸东(而非仅仅是中国)西,汇通古今,亦雅亦俗,亦精亦粗,最终融合成为一种既规则又奔放,既原始又现代的美学特质,将优雅精致的浪漫主义与原始浑朴的自然主义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