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内容及本书结构
本书主要从中国学生西班牙语冠词习得的四个方面进行实验设计,试图描述这一习得问题在中国的现状,发现学生的典型错误,从而进一步挖掘学生们在习得西班牙语冠词这一问题上的难点所在,以最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为主要目的。
本书共有9个章节。第1章为绪论部分。第2至4章是本研究实证实验的理论探讨和文献回顾部分。具体来说,第2章主要介绍西班牙语冠词系统,不仅包括从历时的角度几位重要的语法学家对冠词的定义,还包括西班牙语定冠词、不定冠词、中性词lo以及零冠词形式ø所表达的不同语值和不同功能。除此之外,在本章中,我们还将西班牙语的冠词和其他限定词进行比较,比如与指示词、数词、物主词等的比较,由此我们可以对西班牙语中的功能语类有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方便深入研究冠词及冠词习得问题。
第3章主要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西班牙语限定词的功能。首先,我们将回顾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如普遍语法、原则和参数假说、最简方案等,这些理论都与本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一框架下,我们将重点介绍X-bar理论,用以分析汉语和西班牙语中的短语结构。除此之外,我们还将详细回顾Abney(1987)提出的限定词假说。在这一假说中,限定词取代了名词,被认为是名词短语的中心语。如此一来,我们可以更好地比较西班牙语和汉语名词短语的类似属性。在本章的结尾,我们将看到在普遍语法框架下涉及二语习得的一系列概念,如完全可及说(Full Access Hypothesis)、部分可及说(Partial Access Hypothesis)和不可及说(No Access Hypothesis),并验证到底哪种假说符合中国学生二语习得西班牙语的情况。
理论部分的最后一章第4章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汉语中的名词短语。这一章可以被看作后续实证实验的理论铺垫,也可以被看作前两章普遍语法理论在汉语中的应用。在本章中,我们重点讨论对本书研究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即汉语中冠词系统的缺失,由此来探讨功能词类在汉语中是如何起作用的。首先,我们将分析“一+量+名”结构表达无定语义和“指+量+名”结构表达有定语义,从而挖掘汉语数词“一”和西班牙语不定冠词、汉语指示词“这/那”和西班牙语定冠词的相似性。其次,我们将重点讨论汉语中的量词短语问题,因为量词是汉语中一个特殊且具有典型意义的功能词类。再次,我们将研究汉语中的光杆名词问题,以此来推测无限定词的光杆名词是不是中国学生习得西班牙语冠词的困难的根源所在。汉语中的光杆名词几乎可以表达所有语义,而西班牙语中光杆名词的语义特征则极为有限。最后,我们将分析汉语中的类指语义表达问题,为后面章节中西班牙语冠词的类指表达习得奠定理论基础。
本书的第二大部分是本研究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学生习得西班牙语冠词的四个方面:冠词习得的初始阶段;冠词语义特征的习得顺序;冠词类指语义的习得;冠词语义特征与语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这四个方面包含了冠词习得的关键阶段的解读,以及习得过程中的突出困难和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针对每个问题设计了实验,以实证数据来验证所提出的假设。
第5章的实证实验主要研究中国学生冠词习得的初始阶段问题。我们的假设是汉语母语中的参数会迁移到西班牙语冠词的习得中。这是因为一语中的功能语类会在中介语语法中对二语输入中的参数进行重新设置。这一迁移作用会在L2习得的初始阶段得到突出反映,尤其是在母语与目标语在功能语类上呈现明显的差异时:汉语中缺少冠词系统,而冠词是西班牙语中非常重要的功能语类。因此,我们便提出疑问: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迁移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知道,汉语中虽然没有冠词,但是有指示词、量词和数词,这些限定词在特征上和西班牙语的定冠词或者不定冠词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汉语中也可存在相应的限定词短语,而对应的中心语可为指示词、量词或数词。和西班牙语中的名词短语类似,这些结构在汉语中也可表达定指和不定指概念,在此基础上,迁移作用便会发生。如果我们回顾一下Ionin等(2003b, 2004)提出的波动假说,我们可以推测在习得过程中,西班牙语冠词的特指性参数的设定会使中国学生在选择定冠词和不定冠词时产生波动。在我们的实验中,有四种语境下的冠词选择,分别是:[+定指,+特指][+定指,-特指][-定指,+特指][-定指,-特指]。23名初级水平的西班牙语专业本科生参与了我们的实验,利用方差分析,我们试图发现初始阶段的学习者的冠词习得问题,从而验证波动假说是否适用于中国学习者。
在本书的第6章中,我们试图探讨和发现学习者对于不同的冠词语值或用法的习得顺序问题。我们知道西班牙语的冠词有多种语值和用法(详见第2章),因此中国学习者在面对这些语值和用法时,一定存在某种习得顺序。我们设计了一套实验,包括47个对话或者独白段落,它们体现了西语冠词的不同语义和句法属性。我们的假设如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最大的习得困难应该是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关系的语值或功能,比如西语定冠词的间接回指功能、不定冠词表达评价和强调语义,以及中性词lo的一些用法等。我们邀请了61名不同水平的中国西班牙语学习者参与我们设计的实验,以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
在第7章中,我们将特别探讨西班牙语冠词的类指语义功能。以往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中国学生的习得难点之一。类指概念同样存在于汉语中,但和西语有着不同的表达结构与方式。因此,我们假设母语中类指属性的表达可能会迁移到西班牙语冠词的类指语义习得上,在句法-语义接口呈现难点。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中国学生首先习得的是零冠词形式的名词短语表达类指语义,因为汉语中的类指通常也通过光杆名词来表达,之后,学习者会习得定冠词表达类指,最后才是不定冠词表达类指。为了验证这一假说,我们设计了包含两个任务的测试,一个是20个体现不同类指表达方式的填空题,另一个是汉翻西测试。55名大学生参与了我们的实验。在分析结果时,我们以刘丹青(2002)提出的“光杆名词短语类指普遍性假说”为理论基础对数据进行讨论,此外,我们还试图在西班牙语中提出类似理论,以加深学生对类指语义的理解。
本书的第8章是我们的最后一个实验部分,旨在研究中国学生在习得西班牙语冠词时是如何受语义属性和语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的。我们知道在习得冠词系统的过程中,学习者除了受冠词本身不同语值和用法的影响之外,也受到语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讨论冠词习得问题时不能脱离这两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本章中的实验主要考虑西班牙语冠词的定指性和特指性这两个语义特征,而语境变量主要是指明确陈述信息(Explicitly Stated Knowledge, ESK)的变化。具体来说,我们做出以下假设:A.特指性这一特征会阻碍中国学生区分西班牙语定冠词和不定冠词;B.明确陈述信息这一变量和特指性的交互作用会影响学生的冠词选择。我们邀请了35名中国中高级语言水平的西班牙语学习者参加我们的实验。实验包含了20个对话,都是不同语境因素和不同语义的组合下对于冠词的考察。我们利用方差分析实验数据,由此来发现语境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冠词习得,以及语义属性和语境因素是如何在习得过程中交互作用的。
本书的最后一个部分是本研究四个实验的总结,及本研究的目的所在,即为中国的西班牙语教学提出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意见。我们希望通过本书对于冠词习得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可以对该习得难点的解决提出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得中国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有更好的理论支撑,在实践中也能事半功倍。
(1) 根据2018年召开的第四届全国西班牙语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数据,全国开设西班牙语专业的本专科院校达90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