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这本书可以看作我阅读尼采的一个读书心得,在阅读伊丽莎白的《尼采的生活》过程中,我产生了写这本书的想法。这本书首先以编年史的方式对尼采生平做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汇编。依据的文献除了伊丽莎白的《尼采的生活》,主要参考了考夫曼的《尼采:哲学家,心理学家,敌基督》、布林顿的《尼采》、贝特伦的《尼采:一个神话学的尝试》、扬的《尼采:哲学传记》、卡特的《尼采》、普莱切的《青年尼采:成为一位天才》、米德尔顿编译的《尼采书信选》、卢多维克编译的《尼采书信选》、伊丽莎白编辑的《尼采与瓦格纳通信集》、彼肖普编的《尼采导读:生平与作品》等几十本英文的尼采研究与翻译著作。关于尼采生活实录的文献来源,除了上面提到的书籍之外,我主要还参考了尼采自己的德文书信、日记、笔记及发表的作品。尼采很早就开始以不同的传记形式描摹自己的生活,这为了解尼采的生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这本书对尼采生平的介绍部分只能算作较为详细的文献汇编,严格来说不能算尼采的传记,我并没有对这些文献进行文学意义上的加工,尽管有自己的一些解释,这些解释不仅借鉴德里达与罗蒂文本互文的解释方式,更多偏向一种符合论的自然主义解释模式。笔者的基本信念是,还原一个真实的尼采还是有希望的,因此在理解尼采生平时主要走一条综合基础主义与融贯论的中间道路:一方面,笔者认为,尼采人格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历史语境决定的,这种历史语境和尼采的生活经历是客观的,原则上可以获得证实;另一方面,对这种历史语境与尼采生活经历的解释是主观的,但这种主观解释不是任意的,尽管主观解释是不充分的,完全充分有效的解释也是不可能的,但这些解释可以不断获得进一步校正。另外,对尼采生平文献的理解也存在歌德提出的诗与真的关系问题,完全不受主观影响的真实是不存在的,事实于是都带有诗意的元素,笔者注重的是在真实的诗意与歪曲事实之间做出区分;受到主客观情况的影响,尼采的生平文献都可能存在一些失真情况,通过现有不同文献的相互比照,应该能比较准确还原尼采生活的真实轨迹。总体而言,我对尼采生活的记载与解释还是比较粗略的,做这些工作主要希望为理解尼采的思想与作品提供一些帮助。
关于伊丽莎白的《尼采的生活》,她在这部书中将哥哥写成一个道德毫无瑕疵的圣徒,起到了神化尼采的作用。能够对伊丽莎白这部书产生纠偏的是贝努利的《欧维贝克与尼采:一种友谊》,我手上只有贝努利这本书一个早期的德语哥特体版本,由于阅读上的困难,我只是在局部地方参考了贝努利这本书的内容。米德尔顿的《尼采书信选》,这个选集主要基于施莱希塔的《尼采文集·尼采书信集》。米德尔顿这个选集在英语世界比较流行,有比较详细的注释,这些注释基于当时尼采研究的成果,对理解尼采的生活与思想能够提供较大的帮助。考夫曼比较认同米德尔顿的这个译本,但它的问题是选的尼采书信比较少,很多重要的书信没有收录。卢多维克的《尼采书信选》中收录了丹纳、布克哈特、勃兰兑斯、斯特林堡、彪罗等人写给尼采的书信,所以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伊丽莎白在《尼采与瓦格纳通信集》中对她编辑的这些书信的写作背景有较为详细的介绍,从中能够了解尼采与瓦格纳一家的交往情况。另外,我主要参考了扬的《尼采:哲学传记》,扬对尼采的了解很多来自蒙提纳里与科利编辑的25卷批评版《尼采书信全集》,他从中发现了很多尼采生活的细节,我在一些章节中借鉴了扬的这些材料;扬对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并没有给出深入的解释,这是他那本书的一个缺憾。普莱切的《青年尼采:成为一位天才》从19世纪的天才观念出发分析了青年尼采精神成长的过程,19世纪的天才观有别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天才观,强调个体主义与独创精神,天才作为个体对立于大众,是时代精神的先锋,天才的文学意义超过了哲学,她们/他们很难获得大众的理解,在上帝死了之后这些天才代替了神留下的空位,具有半神与圣徒的色彩。普莱切受到精神分析学一定程度的影响,认为尼采由于父亲早亡,父亲形象就成为青年尼采寻找理想自我的一个原型,青年尼采与年长的人交往很快会将对方理想化,情感上会依附于对方而成为门徒。青年尼采最大的两个理想的父亲形象是叔本华与现实中的瓦格纳,尼采在1876年才从对他们的依附中彻底走出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精神的哲学家,也就是尼采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位天才,但之前尼采并没有将自己也看作天才,青年尼采的精神发展就是19世纪一个天才形成过程的最有代表性的范例。普莱切这本书详细记载了青年尼采的生活细节,从细节中透视尼采思想的发展。我的写作思路不同于普莱切,从天才观角度理解尼采很具启发意义,但狭窄了点。本书在关于青年尼采的生平细节方面比较多参考了普莱切的这本书。不过可以看到,从大陆哲学的角度,从黑格尔去世直到现象学出现,已经没有对社会有巨大影响的哲学流派,非学院的、半吊子的、具有革命性的杂牌哲学家、思想家成了影响时代精神的先锋,尼采就是一个代表。在本书的一些章节中,如“莎乐美事件”,我也参照了卡特的《尼采》、比尼恩的《露夫人:尼采任性的门徒》、扬茨的《尼采》等著作。
对尼采生平进行汇编的目的还是为了理解尼采思想的发展脉络,这本书偏重对尼采思想发展过程进行细微辨析,试图找到他思想发展的一些关键转折点,揭示尼采思想是如何不断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在这种思路上,我对尼采的代表作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文本细读,作为理解尼采思想发展的一个基础。另外,我将尼采思想一些最为关键的转折点涉及的主要问题提炼出来,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如此,这本书的结构主要突出了这样的特点:一、按照编年史的方式将影响尼采思想与性格形成的关键事件连缀起来,作为理解尼采思想与作品的一个背景;二、重点分析尼采发表的作品和重要的遗稿,由此试图对尼采思想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三、对尼采思想发展的一些重要思想事件进行详细解读,借此把握尼采思想发展的脉络。这本书可以看作笔者系统梳理尼采生平事迹与思想发展的一次尝试。
关于尼采的作品,我主要分析了他生前发表的作品,以及尼采生前没有出版的代表性遗作。我重点涉及了尼采的德谟克利特研究与《前柏拉图哲学家》这两方面内容,这是笔者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做博士后时的选题,但出站时并没有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只留下一个详细的提纲。博士后出站后,我很长时间没有再读尼采的作品。在牛津大学哲学系做访问学者期间,我主要在博德利图书馆古典部阅读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研究著作。我在那里还认真阅读了斯尔克与斯特恩合著的《尼采论悲剧》,这部著作在哲学界看来写得不一定深刻,但那种认真、严谨、细致、朴实、精益求精的精神显示了英美学界一贯的经验主义风格。英语世界的尼采研究给我不少触动,我决心回到尼采研究的领域,希望写几本关于尼采的书,对我这么多年来围绕尼采展开的思考进行一次总结。我首先想完善自己博士后期间的提纲,看了一些英文文献后,发现尼采的德谟克利特著作目录的研究属于他的第欧根尼·拉尔修的《生平》文献来源研究的一部分,这个方面最好的解读应该是巴尔内斯的文章《尼采与第欧根尼·拉尔修》。巴尔内斯认为,狄尔斯批驳尼采将第欧根尼·拉尔修《生平》的希腊文本理解错了是对的,狄尔斯的确击中了尼采的要害,但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希腊文也存在不合正统希腊语法的问题,尼采的那种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我对希腊文的掌握程度比较浅,不能完全读懂巴尔内斯这部分精彩的分析。我在本书这方面内容中主要是总结别人的观点,我自己的新观点不多。尼采的德谟克利特研究显示出来的东西对理解他的整个思想很重要,这是我注重这方面内容的初衷。
关于尼采思想发展的关键点,我主要提炼出了这样一些事件:尼采在莱比锡大学读书时,于1865年8月17日在罗恩古旧店发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本书重点介绍了尼采在1867年10月至1868年4月期间写的一篇《论叔本华》的论文,这可以看作尼采对叔本华哲学最为完整的解读。关于尼采与瓦格纳的关系,本书分析了二者之间关系发展的过程。尼采于1868年才开始真正成为瓦格纳的追随者与门徒,1868 年11月8日,尼采在瓦格纳姐姐奥蒂莉的家中第一次见到瓦格纳,1868—1872年是尼采与瓦格纳关系最为亲密的一段时间,尼采作为瓦格纳忠实的门徒,对瓦格纳极尽阿谀奉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在于:青年尼采还是一个德国浪漫派精神的崇拜者,有强烈的德国民族主义情感,瓦格纳音乐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对尼采具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从1874年开始,尼采努力摆脱对瓦格纳的依附关系,希腊哲学与文学、科学著作、法国作家、英国作家等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尼采的视野逐渐开阔,这把他本来不同于瓦格纳的一面激发出来了,为他看清瓦格纳提供了可能。1876年拜罗伊特音乐节,尼采对瓦格纳彻底幻灭,接着就有《帕西法尔》事件。但在10年后的1887年1月,尼采在蒙特卡罗剧院看了《帕西法尔》“序曲”的表演,被瓦格纳在这首序曲中体现的精神与才华完全征服。尽管尼采不久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深刻反思与自我批判,但这为理解尼采与瓦格纳的精神联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从这些细节看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很难一概而论,从中体现出来的尼采精神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思考。以此为例,可以看到瓦格纳对托马斯·曼、阿多诺等一大批人具有的复杂意义。1873年上半年,特别于5—6月,尼采开始转向对法国作家的关注,本书专门写了“尼采与法国作家”一节,主要参考的是威廉姆斯的《尼采与法国》一书的部分章节。关于尼采与法国作家的关系问题有多本研究专著,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1877年8月,尼采收到一个犹太青年里皮尼的来信,这是尼采从习俗性的反犹主义转向反—反犹主义的关键时刻。尼采1879年10月5日在瑙姆堡致信加斯特谈到了自己对路德的批判,本书重点分析了尼采对路德的这次批判,这是理解尼采与新教关系的一个主要事件。1881年7月,尼采读了费舍尔的《新哲学史》第一卷中的“论斯宾诺莎”,发现了斯宾诺莎。本书分析了斯宾诺莎对促进尼采思想达到成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1881年8月间,尼采获得了永恒轮回思想,这是尼采思想成熟的决定性标志。本书重点从宇宙论与伦理学两方面分析了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并对洛维特与克洛索夫斯基的尼采永恒轮回思想的解读进行再解读。尼采后期思想总体上是建立在对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关系的理解之上。笔者解读尼采思想的一个主要路径就是,提出自己对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关系的一种新的理解,主要有这样一些思考:思想成熟时期的尼采主要思考秩序与混乱之间的关系,通过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的关系构想自然与历史在秩序与混乱之间恶的循环的演化模式;不能将尼采看作极端的个体主义者,他强调共同体精神的重要性,个体精神的繁荣离不开共同体这片土壤,他尝试找到一条促进个体与共同体精神同时达到繁荣的可行道路,他思想的矛盾主要是由这个问题激发出来的。总体上,尼采构想了人类精神发展的一条新的道路,从一个方面看这条道路是窄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是宽广的大道,决定它到底是狭窄与宽广的关键就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问题:尼采一方面是一个伊壁鸠鲁主义者与斯多葛主义者,渴望独善其身;另一方面,希望超人成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哲学王,建立一个亚里士多德式的、由贵族精神主导的福利社会的城邦。尼采倡导的未来哲学是否具有真正的启示意义,主要由他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思想是否是一种真理所决定。
尼采也许是当下除柏拉图外被解读最多的哲学家,怎样在众多的尼采解读之外找一种新的理解尼采的方法是本书面对的最大的挑战。现在流行的尼采研究主要是这样一些流派:德国存在主义解释方式,代表为雅斯贝尔斯;德国新人文主义解释方式,代表为洛维特;德国的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为海德格尔;批判哲学,主要代表为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本雅明、哈贝马斯等人;德国的自然主义解释方式,代表为穆勒-莱特;法国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加缪、萨特、梅洛-庞蒂等人;法国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主要代表为德勒兹、德里达与福柯等人;考夫曼的存在主义—人文主义模式,考夫曼的尼采研究还有很深的影响,比如对赫林达勒、夏哈特、佩尔森等人;美国的解构主义,主要有尼赫马斯、罗蒂、卡维尔、艾里逊、耶鲁学派等;美国的存在主义,主要代表为德雷福斯、罗德里克等人;英美的分析哲学—自然主义—新达尔文主义模式,主要代表为丹托、克拉克、莱特、理查森等人;施特劳斯派的古典美德—新保守主义;以及一大批学者综合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解释尼采所进行的尝试等。在所有这些解读尼采的流派中我本人比较接近考夫曼理解尼采的方式,尽管现在看来,考夫曼的尼采研究过于人文主义化,过于明亮,遮蔽了尼采思想中过多黑暗的领域,但我认为考夫曼维护了尼采最可贵的一些精神,也就是他不断向世人强调尼采具有一种高贵的人性,世人对尼采的误解太大,如果没有考夫曼的努力,现在的尼采研究将是另外一种情况。尽管考夫曼的尼采研究很长时间淹没在后现代主义的尼采的大潮之中,但历史往往是吊诡的,考夫曼的尼采研究在所有这些解读尼采的浪潮中还是显示出了顽强的生命力,主要的原因是考夫曼理解尼采的人性。考夫曼不断努力揭示的是,尼采最根本的使命就是守护人类最可贵的人性,不让这些人性在这样一个崇尚功利主义的时代熄灭。本书受到考夫曼的尼采研究比较大的影响,但本书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方法。如果说我在撰写本书时有一种比较模糊的方法论意识的话,也就是尼采自己创立的谱系学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尼采首先发明的,谱系学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尼采只不过将谱系学方法系统化。尼采的谱系学主要有这几种视角:家族谱系,延伸的意义就是血统论;生物物种意义上的谱系,延伸的意义就是人种论;学派传承的谱系,青年尼采从事古典学研究主要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道德的谱系,尼采主要将道德区分为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两种对立的范畴;权力意志的谱系,这是尼采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原则,权力意志可以还原为基本的力的谱系,推动自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力的谱系是有限的,力之间相互关系的演化形态也是有限的,但时间是无限的,这是尼采对权力意志的谱系关系的基本描绘。权力意志是一种总原则,可以用来解释一切,这样存在的缺陷就是过于抽象,可以解释一切,但也许什么都解释不清楚,只有和具体的自然与人类的历史演化的结构形态相结合才能显示其意义,尼采的主要贡献是将权力意志与道德的谱系相结合用来揭示人性的高贵与卑贱的复杂样态,以及二者之间相互支配与奴役的历史规律。尼采受到血统论、种族主义观念的影响,但他在道德的谱系意义上超越了血统论与种族主义,注重人德性的谱系。尼采运用道德谱系学是为了人性的繁荣,希望说明这样一种道理:在错误的生活中不可能有正确的生活。这是尼采的使命以及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这也是本书分析尼采生平与作品的一个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