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环境下非遗数字资源网络平台构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非遗数字化保存研究

非遗数字遗产与其他数字遗产保存的区别在于其保存不仅要关注记录和展示非遗活动的材料,还要关注非遗本身[19]。一般而言,非遗数字化保存涉及非遗数字资源的长期存储和长期可获取两层含义。从研究情况来看,当前对非遗数字化保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数字信息的组织、检索、管理三个方面[3]

2.2.1 非遗数字信息组织

随着非遗数字资源建设的逐渐规模化,学术界对多源异构非遗数字资源的规范化描述与组织问题进行了广泛关注,研究内容主要从非遗元数据方案、本体构建、语义揭示等多个方面展开。在元数据方案方面,Kando N.等人[20]设计了一种应用于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异构信息资源多维度整合的元数据方案;Ye P.等[21]探讨了中国非遗元数据方案的设计问题。在本体构建与语义揭示方面,Hu Jun等[22]构建了基于CIDOC-CRM模型的瑶族盘王节知识本体;滕春娥等[23]以黑龙江地区赫哲族为例,基于本体理论构建了非遗知识组织体系;Stanley R.等[8]以欧盟支持的地中海活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例,提出一种基于UNESCO分类的新本体——OntoWiki。此外,翟姗姗[24]和孙传明[25]分别构建了楚剧知识本体和民俗舞蹈文化空间的知识本体;董坤[26]以湖北和陕西两省的非遗文献资源为例,通过采用CIDOC本体方法对两省的非遗资源进行本体构建以及对概念间关系进行了语义化描述。

2.2.2 非遗数字信息检索

非遗数字信息检索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非遗信息资源的多源异构性。传统的基于文本字符串匹配的语法层面信息检索模式缺乏针对知识表示、处理和理解的语义分析,难以满足用户需求,非遗本体库的构建以及基于本体的非遗信息资源语义分析与标注为解决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3]。因此,在研究当中,学者们集中探讨了基于本体的非遗信息语义检索问题:周耀林等[27]构建了基于本体的非遗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研究框架;Wu Z.等[28]设计了一个语义本体以支持对中华传统医药进行统一的知识表示,并基于该本体开发了一个查询引擎;LEE J. S.等[29]开发了Ichpedia系统,该系统是一个基于网络的非遗百科全书数据库和档案系统,支持基于本体的检索方式;Ceusters Werner等[30]对民俗舞蹈的视频语义检索方面进行了探索,给出了支持本体的语义检索方式。

2.2.3 非遗数字信息管理

非遗数字信息的管理主体、管理平台、管理策略等方面都属于非遗数字化保存环节需要重点关注的管理层面的问题。

在管理主体方面,Maria B.等[31]、Shi Y.等[32]和王巧玲等[33]分别探讨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在非遗数字保存中的定位问题。

在管理平台方面,宋丽华等[34]在分析目前国内非遗数字化网站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非遗整合平台的建设策略及模型;Yang J.等[35]探讨了如何构建数字信息平台以保护长白山地区的非遗;Severo M.等[36]运用网络图谱的方法对法国、意大利和瑞士三国的非遗保护网络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徐军华等[37]对中国31所省级公共图书馆非遗数据库建设进行了调研与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

在管理策略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涉及非遗数字信息管理的必要性、政策、原则、方法、产权、伦理等。Idris M. Z.等[38]对利用先进数字技术保护非遗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讨;赵跃等[39]和周耀林等[40]针对我国非遗建档管理存在的理论缺失、管理松懈、规范性差等突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非遗建档管理的主要环节,并将“群体智慧”理论引入非遗建档管理当中,提出了变革非遗建档管理体制的主张;吕丽辉等[41]探索了非遗建档管理的协同机制;锅艳玲[42]利用SWOT法分析了公众在非遗档案化保护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并提出了优化非遗档案化保护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