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的无形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非遗的传承、保护和传播,对于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强国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书主要从Wiki这种Web 2.0典型应用出发,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探讨了重庆非遗的数字资源网络平台建设,主要工作包括:
(1)研究了重庆非遗的数字资源领域本体。本书利用文献研究和访谈法对重庆非遗数字资源的内容组织结构进行整理和分类,给出了一个基于“5W+1H”的改进型的本体设计方法,并分别设计了重庆非遗项目本体、非遗传承人本体以及非遗数字资源本体。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国家级非遗项目“川江号子”、传承人“曹光裕”及其所涉及的数字资源为例,展示了所设计本体的适用性。
(2)结合语义Wiki与Web 2.0的特性,对重庆非遗数字资源网络平台进行了设计与实现。本书首先结合语义Wiki和Web 2.0的特征对重庆非遗数字资源网络平台进行了需求分析,在平台整体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的指导下确定了系统用户角色和可操作的功能;其次对平台进行总体设计,给出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功能模块的划分;最后采用开源Wiki系统Media Wiki及其扩展插件对平台进行了详细设计与实现。
(3)对所实现原型系统进行了可用性评测。本书利用实证法组织被试的所实现原型系统进行了可用性测试,在有用性、易用性以及意图使用三个方面检验了被试的初步体验,针对被试意见明确了后续的改进方向。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
(1)本书将语义本体技术运用于重庆非遗数字资源库的构建,提供了统一的重庆非遗数字资源内容组织结构和呈现形式,促进了重庆非遗数字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归档以及高效存储和提取。
(2)本书用Wiki这种Web 2.0的典型应用来构建重庆非遗数字资源,为解决目前非遗数字资源往往由单个部门负责收集、整理、保管、宣传的局限性问题提供了基于群体智慧的解决方案。
本书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与效益包括:
(1)本书为我国非遗数字资源进行规范化、体例化的描述丰富了相关理论,为我国非遗数字资源的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2)在应用实践方面,本书可为重庆市及国内其他地区非遗数字资源网络平台的构建以及可用性的度量提供参考,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本书是笔者在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Web 2.0的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网络平台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6YBCB047)、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基于模型驱动的企业信息系统云迁移决策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15-56-01)、重庆市检测控制集成系统工程实验室新技术新产品开放项目“社会技术系统的可信需求获取与分析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456026)、四川外国语大学2017年度科研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合传播研究”(项目编号:sisu201722)下的系统研究成果,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相关项目经费的资助。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师友的帮助和鼓励,在这里无法一一列举,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谢意。笔者尤其要感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彭蓉教授、梁鹏教授,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两位教授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除此之外,笔者还要感谢重庆工商大学程莅婧、王颖两位同学的参与,她们为了完成本书的部分初稿内容付出了努力。最后,要感谢家人和领导对笔者写作本书的支持。
笔者虽极力追求完善,但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各位专家、读者批评指正。
笔者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