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介语理论
一、中介语理论的产生
20世纪50年代,对比分析在语言教学和研究领域一统天下,但对比分析试图用简单的语言学方法来解决复杂的心理学问题,它站在“教学中心”而非“学习中心”的立场上,忽略了学习者作为语言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事实,同时也忽略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由于此种原因,对比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不可避免地走入了困境。
1967年,Corder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者偏误的意义》的文章,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学习者身上。Corder主张从学习者的偏误入手观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和目的语语言系统进行对比,从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篇章分析等角度出发,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解释学习者产生偏误的原因,而不仅仅局限于从母语和目的语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异中寻找解释。自此,偏误分析理论正式诞生并有力地推动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但它仍然存在着自身难以回避的缺陷:偏误分析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者的偏误上,而不顾及学习者正确的方面,仅通过观察到的偏误来分析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从而往往以偏概全。在这样的情况下,Selinker(1972)、Corder(1967、1971)、Nemser(1967、1971)三位学者先后提出了大致相似的理论,他们的观点共同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
二、中介语理论的概念
“中介语”这一概念最早由Selinker提出,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是:第一,“学习者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是高度结构化的”;第二,“中介语必须作为一个系统而不是一个孤立的错误的集合来看待”。由此,中介语的定义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中介语是可以观察到的语言输出。Selinker倾向于把中介语看成一种语言的产出而非过程,也就是说,他所指的“中介语”是人们可以实际观察到的学习者的言语行为和表达。
其次,中介语是高度结构化的。也就是说,中介语的内在结构具有高度系统性,这种结构的系统性表现为学习者的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其已有的规则基础上的,因而是可以分析和预测的。
最后,中介语是独立的语言系统。它和其他任何自然语言一样,自成体系,其系统既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因而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三、早期的中介语理论研究
Selinker、Corder、Nemser三位学者的观点共同构成了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主体,但他们各自主张的侧重却是各有不同的。
Selinker对中介语产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大部分成年二语学习者是依靠一种普通的认知结构即潜在的心理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的,只有少数成年学习者能激活一种潜在的语言结构。而只有激活潜在的语言机构才能像儿童学习母语一样把普遍语法转化成目的语法,从而达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只有少数人能够完全成功。与之相反,另一部分激活了潜在心理结构的学习者将走向僵化,无法成功习得第二语言。所谓“僵化”是存在于潜在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是否继续学习,都将难以进步。至于这种“潜在心理结构”到底是什么,Selinker用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负迁移、目的语语言材料泛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以及第二语言交际策略五个过程对其进行了描述,事实上也就为解释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提供了一个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框架。
Corder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称为“过渡能力”系统。所谓“过渡能力”,指的是学习者现实的心理规则系统,并且这种规则系统是处于逐渐变化之中的。学习者对接触到的目的语语言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建立起一个“过渡系统”,其中便包含着对目的语规则系统进行的一系列假设,然后将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新的目的语语言材料和原有的假设进行对比,当两者不一致时,学习者会自动调整“过渡系统”,使其不断更新。但有时候新的语言材料和原有假设已经出现不一致,学习者却无法及时修正“过渡系统”,这在语言产出上表现为某一偏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或者某个语法点经过长期教学仍不能被成功习得。对此,Corder认为存在一种控制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目的语的学习过程。Corder将这种程序化序列称为“内在大纲”,并指出学习者在什么时候学会哪一项规则并不是由教学大纲决定的,而是由其“内在大纲”决定的,只有当教学大纲与“内在大纲”吻合时,教学才会有效。也就是说,只有当外界环境输入给学习者的语言材料与学习者的“内在大纲”吻合时,学习者才能将其真正吸收。
Nemser采用“近似系统”的概念来描述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这一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试图使用目的语时实际运用的偏离的语言系统。“近似系统”的具体含义有三层:第一,“近似系统”是不同于源语言系统和目的语系统的,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第二,“近似系统”是以目的语为参照而不断变化的。在学习者不断地对目的语输入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其近似系统也越来越远离源语言系统而向目的语系统靠拢,最后达到重合。在这个过程中,母语充当了一个干扰源的角色,它阻碍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向目的语系统靠近。第三,“近似系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动态发展系统,造成这种动态性的原因是目的语和母语的差异以及学习者对目的语由少到多的接触过程。同时,Nemser也指出了“稳定的中介系统”的存在,这一说法与Selinker的“僵化”现象不谋而合。这种僵化现象主要表现在相同母语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理解和生成目的语时所产生的带有固定模式的错误。Nemser认为有效的教学能够预防或者推迟僵化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