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有光,灵魂有香:20位民国女子的人生图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0章 过得幸福,是最有力的报复

纵然是弃妇,也要做个好母亲。这是张幼仪对自己的警告。

她和徐志摩的第二个孩子,名叫彼得,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她决定先从自己做起。张幼仪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门攻读幼儿教育。在德国的三年,她一刻都未曾停止学习的脚步,自学了英语、德语,甚至还对商业管理产生了兴趣。

从一段不幸的婚姻中解脱出来,她活出了最昂扬的姿态。用张幼仪自己的话说:“去德国前,我凡事都怕;去德国后,我一无所惧。”

上天或许是为了考验张幼仪的勇气,让一场生离死别兜头砸下。三岁的彼得因腹膜炎在柏林夭折,她拼尽全力想要做一个好母亲,残酷的命运却偏偏不给她这个机会。

她又变成了孤身一人,没有了儿子,异国便再无值得留恋之处。回国去吧,纵然那片土地有太多伤感,可那毕竟是故乡。

张幼仪回国时,徐志摩正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她并不为此庆幸,而是召集全家人,包括徐志摩的父母,严肃宣布:“从今以后,大家都不许说徐志摩的坏话,只字不提!”这无关爱情,只是一个善良女人的宽容。

此后,她的世界豁然开朗。向来朴素惯了的人,突然有了打扮自己的欲望。原来没有哪个女人是不爱美的,只是她的思想被束缚了太久,只知道别人觉得她应该什么样,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变成什么样。

从一件旗袍开始,张幼仪引领了时尚。她决定开一家服装公司,专门为女性量身定制高档旗袍。李白有句诗叫“云想衣裳花想容”,她的时装公司便叫“云裳时装”。

没有了婚姻,反而获得了新生。张幼仪把时装公司开在上海,这是她天生的商业眼光。当时的上海,刚刚兴起旗袍之风,在云裳公司之前,还从未有过量身定制旗袍的时装公司。一时间,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的大街上,凡是时髦女子,身上都穿着“云裳时装”的衣服。据说蒋介石在上海大婚时,宋美龄用的也是“云裳时装”的服装。

不靠男人,也能活得很好,甚至活得更好。

开时装公司的同时,张幼仪还在东吴大学教德语。优秀的女人,能力掩藏不住。有人主动上门,聘请张幼仪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总裁。她犹豫了很久,在四哥的支持下决定出任该银行的副总裁。

在金融业,她是彻底的外行,没有半分经验。但她有从零做起的心态,把自己当作一个学徒,一刻都不敢放松。她将自己的办公桌摆在银行大厅的最后面,从未有人这样做过,她执意如此,为的就是能将银行全景一览无余。

无论任何事情,她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做别人的妻子如此,做事业上的女强人也是如此。

短短几年,张幼仪便在金融业如鱼得水,连续多年当选为银行的董事。当时银行的员工是这样回忆张幼仪的:“那年她四十岁左右,腰背笔挺,略显高大,神情端庄大方,有大家风范。她就在我们营业厅办公,准时上下班,除接电话外,很少说话,总是专心看文件。我经常要将报表和装订好的传票本请她盖章,有时听到她打电话时用德语。”

日军占领上海时,大批储户来银行提钱,导致现金短缺。女子银行的现金只剩下四千元的时候,刚好一位储户来提款四千元。一旦提走,银行的资金链必将断裂,有倒闭的危险。为了保住银行,张幼仪写了一张契约,与这位储户约定六个月后连本带利偿还,并且承诺会时刻将这张契约带在身上,即便她死了,家人或公司的人见到这张契约,也一定会偿还。

她用人格担保,打动了客人,也保住了银行。战争期间,张幼仪管理的银行岿然屹立,直到三十一年后金融业公私合营才宣告结束。

凭借智慧与胆识,张幼仪从一个外行人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被誉为金融界传奇女强人。

整整三十年,她忙着重新建立自己的人生,爱情,被她轻轻关在了门外。

直到1953年,张幼仪才重新打开尘封的心门,一位名叫苏纪之的医生,住进了她的心里。他温文儒雅,愿意倾听她的心声。从一开始,她需要的便是这样一个男人。

只不过,这一次,她要征求儿子的同意。她在信中写道:“儿在美国,我在香港,晨昏谁奉,母拟出嫁,儿意如何?”

儿子的回信感人肺腑:“母孀居守节,逾三十年,生我抚我,鞠我育我,劬劳之恩,昊天罔极。今幸粗有树立,且能自赡。诸孙长成,全出母训……去日苦多,来日苦少,综母生平,殊少欢愉。母职已尽,母心宜慰,谁慰母氏?谁伴母氏?母如得人,儿请父事。”

与当年那场盛大的婚礼相比,张幼仪和苏纪之的婚礼简单至极,却让她感到温暖和幸福。苏纪之给了张幼仪二十年的幸福生活,直到苏纪之去世之后,张幼仪才去往美国和儿子团聚。

1988年,八十八岁的张幼仪在纽约逝世。她的墓碑上赫然刻着四个字——“苏张幼仪”。这才是婚姻应有的模样:你给我幸福的余生,我的名字冠你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