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中级会计资格一本通: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财务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主观题答题技巧

1.简答题答题技巧

简答题属于“经济法”科目的主观题题型之一,一般情况下,简答题会先给出一个案例资料,然后以问答形式提出几个小问题,要求考生进行回答,如“公司章程中约定的首次出资额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简要说明理由”“A银行拒绝付款的理由是否成立?简要说明理由”等。

解答简答题时,需要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1)首先作出判断,即某某事项是合法还是不合法,如“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应设置的股东人数符合法律规定”,然后简要说明理由,如“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最后结合当前题目中的案例给出具体的分析,如“在本案例中,该公司出资的股东为10人,符合‘50人以下’的规定”。

(2)解答一定要条理清楚,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过多地展开。有的考生长篇大论,可是阅卷老师只会找几个得分点而已,得分点往往体现在几个关键词上。

2.计算分析题答题技巧

“财务管理”和“中级会计实务”科目的主观题中均包括计算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涉及的概念、计算公式较多,相对来说难度较大。这类题型的分数在一份试卷中所占的分量一般都较大,所以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解答计算分析题时,掌握以下几个方法,可以避免丢分,争取更多的得分。

(1)详细阅读试题

对于计算分析题,一般来说,建议对题目要求至少阅读两遍。一方面,这样可以准确理解题意,不至于忙中出错;另一方面,还可能从中获取解题信息。

例如,“财务管理”科目中下面这道题:

戊公司生产和销售E、F两种产品,每年产销平衡。为了加强产品成本管理,合理确定下年度经营计划和产品销售价格,该公司专门召开总经理办公会进行讨论。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2014年E产品实际产销量为3 680件,生产实际用工为7 000小时,实际人工成本为16元/小时。标准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E产品单位标准成本

资料二:F产品年设计生产能力为15 000件,2015年计划生产12 000件,预计单位变动成本为200元,计划期的固定成本总额为720 000元。该产品适用的消费税税率为5%,成本利润率为20%。

资料三:戊公司接到F产品的一个额外订单,意向订购量为2 800件,订单价格为290元/件,要求2015年内完工。

要求:

(1)根据资料一,计算2014年E产品的下列指标:①单位标准成本;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③直接人工效率差异;④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2)根据资料二,运用全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测算F产品的单价。

(3)根据资料三,运用变动成本费用加成定价法测算F产品的单价。

(4)根据资料二、资料三和上述测算结果,做出是否接受F产品额外订单的决策,并说明理由。

(5)根据资料二,如果2015年F产品的目标利润为150 000元,销售单价为350元,假设不考虑消费税的影响。计算F产品保本销售量和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2016年)

解答此题时,首先应通读一遍试题,根据提供的表内的数据,套用相应的公式计算。然后,通过比较得出额外订单价格高于单位产品价格,所以戊公司应接受F产品这一额外订单。最后,计算出保本销售量和实现目标利润的销售量。

(2)题目要求算什么就算什么

解答计算分析题时,要弄清题目要求计算的是什么,与本题要求无关的问题不用去计算,计算多了,难免出错。有的考生把不要求计算的东西也写在答卷上,以为这样能显示自己的知识,寄希望阅卷老师能给高分。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大多数阅卷老师不喜欢这类“画蛇添足”的做法。

(3)注意解题步骤

计算分析题所占的分数一般较多,判卷时多数题都是按步骤给分的,解答时应尽量罗列出解题步骤,以争取得分。

(4)尽量写出计算公式

解答计算分析题时,很多时候涉及引用计算公式的情况,在评分标准中,是否写出计算公式会作为评分的一个点。

有的评分标准中可能只要求列出算式,计算出正确答案即可。如果算式正确,结果无误,是否有计算公式可能无关紧要;如果算式正确,但是由于代入的有关数字有误而导致结果不对,这时是否写出计算公式就会影响得分。

3.综合题答题技巧

综合题是中级会计资格考试3个科目均有的主观题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来说难度较大,涉及的概念和知识点较多,有时还会出现需要计算的内容,并且大多涉及两个及以上的章节的内容,故综合性很强,如“中级会计实务”科目中综合所得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合并财务报表等知识点进行考查等。

解答综合题和简答题的思路是类似的,可以按照以下解题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看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

题目最后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比较简短,可先看问题,这样在阅读题目或案例时就能有较强的针对性,容易抓住重点,提高答题效率。同时审题要认真,要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弄清问题要求分析的到底是什么。

第二步,认真阅读题目或案例。

带着问题阅读题目或案例背景材料,找出题目涉及的法律法规、业务种类,然后根据这条线索回忆处理原则或具体的公式等,这是解题的关键,不能被具体细节问题所迷惑。

第三步,确立答题的整体框架。

阅读背景材料以后,应先花几分钟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思考,套用解决问题所需运用的相关理论,确定答题思路和要点,先在头脑中或稿纸上构筑起答题框架,这样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第三步可细化为以下3个步骤。

(1)作出判断。分析题目或案例所反映的问题,给出明确的说法,并用鲜明的语言表达出来,并针对所反映的问题,确定解决的方向。

(2)给出条文。针对第一步给出的判断结果,简要说明其理由或依据,一般需引述相关法律条文,即依据什么法律制度的规定,规定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节省时间,可以写成“根据规定……”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给出条文时不需要一字不差地引用法律条文,只要表述的意思与标准答案中“关键词”的意思一致就可以得分。

(3)分析问题。在第二步的基础上,就题目或案例中具体的问题,给出本例的具体分析结果,涉及计算的,给出相关计算分析过程和结果等。

上述3个步骤只是一个大框架,答题时可以针对出题的考核关键点,进行判断和具体分析。

第四步,问题解答。

另外,在答题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题的题干较长,一般根据时间顺序、按数字编号叙述,问题一般也根据上述顺序提出,因此考生解答时也应如此,这样既可条理清楚地解答题目,也可稳定考试心态,不致于混淆相关数据或文字信息。

(2)要划分层次、段落和主次。答题时根据内容结构变化来划分段落,并标记(1)、①等编号顺序,以便于阅卷老师寻找得分点;题目分析部分的内容要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3)控制字数。回答问题的字数不宜过多,一般问什么答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