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本质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这是一个重大政治论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抓住主要矛盾带动全局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一贯倡导和坚持的方法论,是共产党人战略思维的一个优良传统。全面抗战爆发之初,1937年8月,毛泽东就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6)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是共产党人研判国情形势、制定大政方针的重要前提,对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推进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把握,随着我国社会的演进历程而逐步深化和不断发展。在十九大之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沿用的是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提法。这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是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系统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后,对中共八大相关提法的肯定和进一步提炼。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如下概括:“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7)这个表述,就其所要表达的基本精神来说是正确的,强调阶级斗争已经不是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矛盾是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表述在文字上也存在不够准确的地方,如“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的说法,容易使人误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整个地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或者我国在社会制度方面已经不存在继续改进的问题,因而影响人们对主要矛盾的认识。
其后,随着“左”倾思想在党内逐渐滋长,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判断出现了偏差和失误。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确认了毛泽东的论断。1962年10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重提阶级斗争,并且把“整个过渡时期”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始终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点进一步延伸到“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我国社会矛盾作了进一步深入的分析。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联系中心任务回答了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8)基于以上的认识,1981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表述延续了八大的判断,又比八大的提法更为准确和周延。党的十二大确认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并将其载入党章。党的十三大、十四大沿用了这个提法。其中,十三大引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后,又把这个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并在随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加以重申。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地位作用、贯穿的历史时期和范围进行了新的概括。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基本上沿用上述提法。党的十八大基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认识,提出“三个没有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9)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坚持了“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由上可知,在十九大之前,历次党代会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与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制定和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为两个基本点的正确路线,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算起,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个提法至今已经30多年了。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内外环境和所面对的问题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已经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长期存在的短缺经济和供给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中国已经稳定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告别了经济匮乏时代。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年均增长约9.5%,已经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978年的97.5%大幅下降到2017年的3.1%以下。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7年达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7年达到76.7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极大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其他很多方面的民生保障也显著改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调。他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多层次化。物质生活方面,人们追求更高品质、更多样化乃至更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非物质性需求方面,人们追求更丰富的文化、更优质的教育、更有效的医疗、更有品位的公共精神产品和服务;在社会制度层面,人们更普遍地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切实落地。但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严重制约着这些目标的实现。
中国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将继续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生产力既有世界上很先进甚至世界领先的部分,也有大量传统的、相对落后甚至原始的部分。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高端装备等高级化发展还很不充分,高端、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的产能和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缺口与短板还很大,而基本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的产业甚至属于无效制造的产业则供给过剩。经济发展总的说来创新驱动能力还不足,生产方式向集约式发展转型面临许多深层次障碍。中国重化工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快速发展,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给环境、资源承载力以极大的挑战。虽然党的决策层一再强调要坚持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以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目标,可是,在实施过程中,这些要求经常得不到有效贯彻,环境污染和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利用问题仍旧非常突出。中国的精神生产和制度建设,更远远滞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端的、高品质的、高复杂性的产能和产品的供给能力更严重不足。
中国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是放在我们面前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仍然较大,中西部地区、广大农村总体和东部地区、广大城市相比,还明显落后。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长期是农村居民的3倍左右。不同地区包括资源、资金、人才、信息在内的主客观条件不同,造成生产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很不均衡。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有许多方面相对滞后,存在许多空缺。在全体社会成员中,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偏低,有利于社会稳定的橄榄型财富分配格局尚未形成。民主法制、文化建设、生态治理任重道远。就业不够充分、医疗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不够健全等民生问题突出。
现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主要根源,已经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下功夫予以研究和解决,否则就会制约发展全局。要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内涵,还需要进一步弄清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两个问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就其性质来说属于阶段性转化,而不是根本性转化,这就是说,它不是旧的主要矛盾已经解决而为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矛盾所取代,而是原有矛盾的双方,即人民对发展的需要和社会生产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在范围、程度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因而使矛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形态。1993年9月,邓小平曾谈到:“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发展时少。”(10)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分配领域的问题,分配不公只是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但无论如何,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和先前社会主要矛盾相比,只是原先矛盾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展开。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对切身利益诉求从物质文化领域向政治、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扩展和提升,而不是本质的改变。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生产力水平从低到高的转变,也不是本质性的根本转变。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要求在研究复杂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找出这一事物的主要矛盾,还要找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对于矛盾的各种不平衡情况的研究,对于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的矛盾方面的研究,成为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一切共产党人都应当注意的。”(11)而判断何者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看矛盾的两方面中,哪个方面在矛盾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事物的性质起着规定作用。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两个对立面中,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制约并决定着能否实现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要解决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绝不能依靠硬性降低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样不能在缺乏足够物质基础的情况下人为地片面拔高这种需求,而只能依靠充分发挥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历史首创精神,根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在这个过程中,要努力把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到突出位置来抓,对收入分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环境治理、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和民生关系最密切的问题,结合群众的现实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改革举措,先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