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必然条件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坚定文化自信。”(30)文化自信是现实性、发展性的实体概念,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感召力的基础,是主体民族和国家创造的知识价值、道路理论、制度系统的认同。它不是停驻在“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状态,而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内生于中国共产党总体的使命逻辑中。这种必然性的确立,既在于文化自信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是高度契合的,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党情、国情和世情,通过中、西、马的汇流,形成科学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的现代文化样态;也在于文化自信源自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中华民族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前提和制度基础。

文化使命的历史自觉。新时代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空间意识和历史概念,进步、创新、超越等核心元素都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有着深层关联,以支撑起中国共产党现实性的主体目标。在中国共产党“1919年—1949年—1978年”的历史、理论和实践逻辑中,所谓现代性文化既不纯粹是由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布展而来的精神生活,也绝非一般意义的原生态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实现中华文化由传统向现代的突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人类文明规律当中熠熠生辉。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再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新时代文化自信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多元并行的文明格局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性、开创性和超越性的确据。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感性的、现实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启新型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的诠释,是对中国共产党解释中国与改造中国、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实践通达;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曲折的、艰辛的,是在“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中性论”的诋毁与祛魅中,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坚守;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创新的、发展的,是以“除旧立新”的逻辑链条,对传统形态的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超越。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就是使民族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身份、个性与功能的自信,新时代文化自信就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话语构造与现实表达。

文化使命的实践生发。“在政治上利用一切社会领域来为自己的领域服务,光凭革命精力和精神上的自信是不够的。”(31)文化自信作为情感、意志的表达,不是脱离历史活动而凭空产生的。这种创造性转化是科学的、实践的和开放的。从历史与现实的统合角度看,正是对旧社会思想观念、资本主义精神形态和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性超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精神和各地区文明优秀元素的批判性传承,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与“世界历史”的接轨,是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主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构成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的场域。从人民教育、人民文学、人民艺术的蓬勃发展,到人民图书馆、人民博物馆、人民美术馆的逐步增加,从文化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到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从“大胆吸收外来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到“孔子学院”表具的文化传播力的跃升,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实际联动中,超越了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文化的消费性、功利性和狭隘性,也在同党的宗旨、性质和理念的现实统一中,回应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故事是形形色色的其他主义的谬论。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觉悟和解放意识,与新时代文化自信有着直接的因果效应。正如文化创造主体的“自觉为我”存在强势/弱势、开放/封闭之别,相应地,也就造成文化自信/失信的不同结果。在“西方神话”的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没有重蹈苏联、东欧悲剧,正是因中国共产党担负起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使命,在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接受世界文明先进成果、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中,“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32)。没有中国共产党高度的责任关怀和担当意识,就不可能产生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为中华文化的科学性演绎注入了鲜明标识,为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但必须认识到,由于我国传统的文化惯性、近代以来的文化张力和现实社会的文化挑战,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完全确立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认真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益文明成果,甚至必须面对被人们用西方发达国家的长处来比较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不足并加以指责的现实。”(33)在高扬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章,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和话语的进路中,新时代文化自信既是价值判断问题,也是方法建构问题。为何建立文化自信、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与突破,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坐标的角色和位置。因此,掌握文化建设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担负起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使命,这就需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优势和本质特征的中国共产党,加强以下八个方面的领导工作。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加强理论武装,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主张与人民的心声是一致的,因而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应该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具体实践上,要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加贴近人民、接近群众,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因此,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宣传,要通过理论的武装,更多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使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文化使命在现实中的具体推进。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一个社会的多样价值体系中,总有一种处于主导、支配地位,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内在要求以及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本价值,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基本理念和根本原则。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3.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实践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34)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没有对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就难以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历史实践告诉人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解决“水土不服”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担负文化使命的过程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时代价值,才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出路。为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4.发扬革命传统,继承和创新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从农业文明转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经历这样的历史转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孕育了革命文化,并以这种革命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推动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攻坚克难、开拓奋进。革命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之中,但它本身又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到中国共产党人拥有的诸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富有时代气息的革命文化精神,都说明了革命文化在传承中经历着创新。(35)革命文化是今天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资源,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需要在当下的实践中,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继承和创新,让革命文化继续成为有力的精神武器。

5.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新时代前进步伐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我们主张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步伐,源于现实生活激浊扬清的需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使得各种思想文化元素的渗透力和影响力都得到显著增强,如何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践行者,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时代下生动而又复杂的文化建设环境,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原则,对于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应该守住的阵地,就要增强战斗力;应该亮剑的地盘,就要敢抓敢管;应该争取的地带,就要积极转化。(36)用先进文化引领新时代步伐,要努力做到理论科学、舆论正确、精神高尚、作品优秀。

6.以思想道德建设为着力点推动文明中国建设

在艰苦探索和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物质生产力相比落后的农业文明时期得到了极大发展,综合国力相比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也有了巨大提高。但是,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近百年来的变迁中,经历了一些挫折和冲击,这对于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是消极的。在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由富强走向文明,需要比以往更加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党在担负起文化使命的过程中,应更加广泛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地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7.弘扬民族精神,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志所在。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挖掘和弘扬民族精神。这当中,民族精神并不是静态的价值观,而是能够超越时空,贯通古今的精神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个人、社会、国家层面的精神呈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民族精神主要体现为在培育中国精神中讲好中国故事,在再造中国价值中提升文化软实力,在凝聚中国力量中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

8.建设文化强国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三个面向”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确定了“全时空”坐标:“面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定位;“面向世界”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空间”定位;“面向未来”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间”定位;三者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并建构起互有相关性的坐标体系。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

(2) 张筱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

(3) 沈湘平:《从使命高度理解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

(4) 胡宝平:《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使命》,《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6期。

(5) 周熙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2页。

(7) 同上书,第178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页。

(9) 《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08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9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52页。

(12) 同上书,第162—163页。

(13)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63页。

(15) 同上书,第492页。

(16) 《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74页。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9页。

(18)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1页。

(19)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页。

(20)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09—110页。

(21)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页。

(22)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8页。

(23)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2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25) 同上书,第48页。

(26)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27)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28)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15年版,第31页。

(2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1页。

(30)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3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4—15页。

(32)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33) 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第7期。

(3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4页。

(35) 秦洁:《革命文化: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红旗文稿》2016年第17期。

(3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