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有常:周振鹤时评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高招名额分配应抑强扶弱

好多年前,复旦大学某系新生入校,有一个河南来的考生很骄傲,原来他是以河南省的高分考进复旦的,不料一个福建来的考生给他兜头泼了一盆冷水,说你那个分数在我们那里根本不要想出省,话虽然过分,但事实的确如此。各地文化水平不一,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决定了各省的考生水平有所差距,这是很正常的事,而且这种情况自古代的科举时代以来一直如此。所以在唐宋时,各地举进士的解额要由中央分配,并非各地一样。南宋以来南方文化水平已经大大高于北方,更使得明代科举考试时要分南北卷,照顾北方考上进士的名额,否则当官的就多是南方人了,显然不利于国家稳定。所以在招生考试录取方面,历来就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这一点无庸讳言。现在谈到高招名额分配,有的人不敢承认其中有不公平现象,其实是不必要的。而且说到极致,连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都只是表面上的公平,而不是实质上的公平。试想一个农村贫寒之家的子弟与大城市中高知家庭子弟以同样的分数考入同一所学校,这就是平等吗?当然不平等,前者分数的含金量不知要高出多少,他与他的家庭不知要多付出多少艰辛才能达到那个分数。

问题的关键在于目前的不公平现象不可能一下子消除,我们能够努力的是应该尽量想办法逐步克服这种不公平或曰不合理现象而已。有人提议全国统一录取分数,就是公平,殊不知分数一统一,就更加不公平了,绝大部分大学生必然来自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边远贫穷地区入学的可能性更加渺茫,哪有公平可言?而且边远贫穷地区的学生不一定资质差,只是他们受教育的环境不够理想,所以高考水平不如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如果让他们以较低分数进入高校,他们完全可能得到较快的提高。所以录取分数绝对不能全国一律,这是很浅显的道理。

又有人以为高校的分布不合理,才造成这一不公平现象。但须知,高校的分配尽管应该尽量均衡,但不管如何均衡,发达地区与大城市必然要多一些,因为这显然有利于高校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文革”中许多高校迁到不合适的地区,结果影响了发展,便是明证。所以在可见的将来,高校的分布仍然不可能均衡,以改变高校的布局来促进高招公平也不是一时能实现的事。

完全解决不公平现象的远景是人人能上大学,但还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大学毕业后什么工作都能做,既能高成,也能低就,而不是通过大学一步登天,达到过去那种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现在在欠发达地区,一人考进大学,是全家改变经济境况的一种契机。所以高招不公平的现象更显突出,如果各地经济发达,各种就业渠道通畅,大学就不一定是人人必走的独木桥。而且到了那个时候大学建得更多,学校类型更加多样(不但有很难考进的全国最好的大学,还有一般的社区大学),学校的分布更加合理,招生的比例自然会更加公平。

但这只是远景,在目前,既然高考招生总数是固定的,那么要改变地域不公平现象,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尽量合理分配名额,舍此无有其他妙法。多年来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由于高校多,录取名额多,所以考生录取的比率一直很高,比起边远农村来显著不公平。因此应当向边远地区与农村地区有意识地倾斜,将主要城市与发达地区的招生名额进行适当的缩减,将这些名额进行更合理的分配。有人说北京市在北京大学共建中贡献很大,所以对北京考生要有所倾斜。但这种倾斜还是越少越好,否则就更不公平了。教育部与著名高校在招生分配名额上是能有所作为的,只是要花更大的力气,将招生名额的地域分配做得更加细致,更加公平。而要做到完全公平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有人对现今的高考制度表示怀疑,企图通过改革这一制度来促使高招公平,则在目前恐怕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不谈也罢。

原载《新京报》2005年3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