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常年浸染在熙熙攘攘的校园里,闲暇之时,喜欢在学校外的石湖边寻得僻静一隅,冥想。独坐湖边,一边静思,一边看水面浮光点点、天上云卷云舒,心神净明,好不惬意。于是,我一度憧憬,很多年后退休了,可以在郊区置办一套幽静邻水的小屋,过着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的逍遥日子。
在苏州,这样的小屋并不难寻。沿着太湖边上走一走,就能看到不少得天独厚的楼盘,不过空置率也高。想来并不奇怪,年青人有着自己忙碌的工作和生活,居住成本、出行交通、教育资源才是他们择居的重要因素;而奔劳了大半辈子有一点小小积蓄的年长者,即使渴望远离喧嚣,如闲云野鹤般的择山而居、临水而栖,但在权衡了医疗资源和生活资源、情感交流等诸多因素后,多数还是选择在城市中的子女身边作为最后的落脚点。
难道梦想和现实真的只能是两条平行线吗?
我不相信。从二十多年前选择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个专业起,我就一直坚信,梦想照进现实、技术改变生活。二十年来,我一路看着这个行业翻天覆地地改变着不光我的生活,更是整个社会的角角落落。于是我在想,毕业后这些年,我倾我所学,服务校园管理、服务养殖农业、服务食品监管,等等,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它去服务老年人,让他们过上自己理想的舒适生活呢?
这个念头闪现没多久,在初次见到居家乐刘俊秋主任的那天,陡然变得那么明晰。我们围绕着科技支撑养老的话题,结合着虚拟养老院建设初期的经验,畅谈许久。虚拟养老院的概念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技术等新兴技术,让老年人在家也可以得到养老院式的服务和照顾。我很佩服这位小我8岁的有为青年早在2007年就投身虚拟养老院的见识和勇气,一见如故,一拍即合,从此拉开了我们之间长达三年、至今未曾中断的,在智慧养老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虽说萌生研究智慧养老的想法最初是由我的垂钓爱好引出的,但是决意投身于此,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一个亟需科技支撑养老的时代。人口老龄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席卷着世界的大部分区域。放眼全球,虽然最早经历老龄化这一人口结构转变的是发达地区,但是目前结构转变最剧烈的却是发展中国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所分享的信息,预计到2050年,80%的老年人将生活在如今的低、中收入国家。届时,预计我国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1.08亿,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将达到7900万左右,失能老年人将达到1亿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将占54%以上。
一方面这是对我们在科技、经济等社会发展上的肯定,得益于技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让我们得以成功应对很多生存危机,同时享受着更高质量的生活,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但另一方面,我们将不得不直面老龄化所带来的挑战,比如社会养老体系的不健全或不匹配、养老资源的不平衡或紧缺、养老技术领域的研究缺失或落后。挑战即意味着机遇,最迅速、最恰当、最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变迁的社会将能从中获得更可观的“长寿红利”,进而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智慧养老就是我们面对老龄化机遇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很庆幸生在这个时代,给我这样的机遇,用专业所学服务养老这样的民生大事。依托计算机软件、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科技,我们可以数字化、智能化地照顾到一个人从行将迟暮之年到生命画上句号之间的每一个阶段。比如在其即将迈入老年之际,我们可以使用测评APP评估一个人最适合的养老方式,并将测评过程数字化采集、大数据分析以帮助后续更准确完善地修正测评方案;在养老过程中,我们可以为每个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遵从一个人从健康到半失能再到失能的客观发展规律,为其提供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智慧养老服务等。此外,智慧养老不仅面向老年人提供科技养老服务,还可以对养老服务的管理、养老资源的整合提供科技支撑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发展智慧养老,不仅可以让老年人畅享科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还可以通过带动产业链反过来促进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因而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生问题,值得更多的人、企业、机构和政府的关注。
同时,我也很庆幸,在研究智慧养老的这一路结识了诸多贵人和同道之人。我有幸拜访过中科院姚建铨院士。姚建铨院士多年投身于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其中,他非常看好“互联网+养老”的健康养老方向。“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7% 以上,也就是说13亿人口中有超过2亿的老年人,因而智慧养老是政府、企业、科学家要面对的全面工程,智慧养老产业链非常长,并且是朝阳产业”,他是如此坚定了我加入智慧养老研究行列的决心!另一位良师益友是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智慧养老研究所所长左美云教授。他主编的专业内刊《智慧养老研究动态》从政策、产业、学术等角度,实时紧跟前沿动态,给我很多启发,我每一期都会拜读。在本书的成书过程中,左教授也不遗余力地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对书稿进行了严谨的审阅把关。而在智慧养老的实践过程中,除了居家乐的刘主任以外,姑苏区娄门街道办事处的黄潇虹和汤志学主任、相城区新狮养老服务社的庞念英主任、苏州市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刘燕经理等,也都是与我们一起并肩合作、一起摸石头过河的好战友好搭档。
为了给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研究经历,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我们从一年前开始了本书的写作筹划。通过阐述智慧养老的内容、需求、发展现状,引出关于本书研究团队对于智慧养老的探索研究,继而展示团队在智慧养老实践中的成果。以期抛砖引玉,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智慧养老的直观窗口,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投身智慧养老的发展,也让潜在的受众更熟悉和接受它。
智慧养老的研究和应用,是一条充满希望的,但注定是有险阻而又需要耐得住寂寞的求索之路。犹记得三年前初见刘主任那天,下午分别后,我又来到石湖边,寻着老位置坐下,凝望着远处的粼粼波光,心情却不复以往那般平静。有期待的激动,也有对未知的不安。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做什么才是老人真切需要的?怎样做是让他们更容易接受的?……现在想来,这应该也是很多刚踏入这个领域、期待有所作为的同志的想法吧。所以,最后将那天下午一直在脑海中萦绕不散的李白的诗句送给大家: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与君共勉。
陈志峰
2015年9月 于苏州?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