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国内外养老模式:走向智慧
一 国内外常见养老模式
国内外常见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三种:全托式养老、半托式养老和居家养老。
1Ⅰ全托式养老
主要是在养老院、老年公寓、社会福利机构等场所,安排入托老年人聚居,为其提供全日制照顾。在美国,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情况,老年公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生活能自理的老人设计的自住型公寓,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娱乐设施,还经常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第二种是协助性公寓,针对日常生活需要帮助但还不需要专业医疗护理的老人;第三种就是既提供日常生活服务又提供医疗护理的持续护理型公寓。与持续护理型公寓类似的还有加拿大的护理安老院,入住者均为完全失去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需要长期和全面的照顾。
2Ⅰ半托式养老
半托式养老主要在社区等场所,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依旧以家庭养老为主,适合白天无人照顾的老人。在日本,老人日托所极为普遍,光东京就有2万多所。日托所每天会派人上门接送老人,老人可以在日托所享受午餐、沐浴和机能训练等。新加坡针对无暇在家照顾老年人和孩子的情况,成立了“三合一家庭中心”,让有需求的年轻夫妇每天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老龄人士;既解决了养老和托儿两大社会难题,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流,减少了代沟的出现。
3Ⅰ居家养老
根据现有的研究,老人更适合回归家庭。从老年人心理的角度,长期与其他老年人群体聚居,反而会加剧其孤独感,使其更加抑郁、自闭。现在西方国家主流都提倡居家养老,而社区养老也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都是希望通过政策的扶持、技术的支撑,让老人主要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已高达80%,在北欧选择机构养老的老人只占5%~12%。
为了满足如此高比例的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各国政府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政策扶持。在美国,政府为了鼓励居家养老,实行由政府埋单支付护工费用,对于家庭购置老人医疗器械可以减税等政策。同时,美国很多社区还提供“喘息照顾”服务,即对于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但家人需要短期离开的,可以提前告知社区安排人员来替换照料。德国政府为老人住房采取补贴措施,并为老人住宅提供了无障碍设计,同时在规划老人住宅时,会与养老院毗邻建设,方便与养老院共享服务、急救等资源。在“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瑞典,只要老人提出居家养老申请,核准后,便有专业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和家政服务,并为老人配备专门的通信、报警设备。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出台了《老人保健法》,以立法形式引导居家养老的形式。日本政府出资培训了10万名家庭护理员,开发低价位的“三世屋”,在2000年又出台护理保险制度,旨在解决老人护理费用缺口等问题。
二 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
老年人的健康问题一直是影响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头号问题。根据2003年国外的一项研究[4],超过60岁以上的人群患有大于等于2种慢性疾病的比例超过了70%。最常见的合并疾病组合是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压+脑卒中。除此以外,还有老年人的术后康复、心理疾病、失能等问题,需要在长期的照料过程中,有专业医疗手段的介入。因此,老年人的医疗问题一直是养老过程中绕不开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医”和“养”长期处于分离的状态。医疗机构只为老年病人提供门诊和必须的住院治疗,而养老机构则提供一般的护理和生活照看,或者一些条件较好的会提供一些非常简单的医疗服务[5]。但这无法满足老年人因为慢性病等而产生的长期医学诊疗和看护需求,除非老年人长期占有本已非常紧缺的公共医疗资源,把医院当成养老院。
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出,要实行“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在2015年初提交的全国两会提案中称,“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人照顾服务[6]。
2015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计生委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提出,到2017年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符合需求的专业化医养结合人才培养制度基本形成,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到2020年,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实现有序共享,覆盖城乡、规模适宜、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基本形成[7]。从政策角度明确了,医养结合将是养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这也将是十三五期间大力开展的“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各级地方政府层面,对医养结合的模式的探索也早已开始。根据《中国青年报》的采访,青岛市自2005年起,城镇医保参保人员在社区看家庭病床就可享受报销待遇。2006年7月,青岛市将老年护理院纳入医保报销范围;2011年进行医疗“专护”试点;2012年7月,该市将二三级医疗机构的“专护”、老年护理院等机构养老的“老护”、社区的家庭病床即“家护”,统一合并为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8]。此为全国首创。
发达国家在医养结合方面,较之我国起步早,实践成果较为丰富,对于我国医养结合这种养老新模式的发展具有借鉴价值。美国的PACE(Program of All 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计划,主要针对机构养老中的半失能、失能老人,以及55岁以上需要医护服务的社区老人;机构需要提供初级保健、诊疗、护理、日常照料等综合服务;支付制度整合了Medicare和Medicaid两者财务渠道[9]、[10] 。根据评估,PACE计划实施后,医院的住院老年人数量、住院时长都出现了下降,老人的生活质量、照护满意度和身体状况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美国的LTCH(Long-Term Care Hospital)模式[11],服务对象是平均住院时长超过25天的老年病人,通常是从医院转入,经急症治理后,能在长期医护下康复。LTCH产生的医疗费用可走Medicare报销。
推行医养结合,一方面可以将医疗和养老资源有效整合。养老机构增加医院诊疗服务,可以让老年人在养老的过程中得到医疗级的慢性病或者康复治疗,能缓解一般的医疗资源紧张问题,有效减少部分老人身上的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同时,养老机构中增设的医院诊疗服务,可以更有针对性、更专业性的为老年人的老年病服务。另一方面,养老机构通过增加医院诊疗服务,可以增加收入,用“以医补养”的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推动养老机构的发展。不过,在推行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各行政机关加强沟通协作、明确职责,同时加强政府的顶层设计。
三 走向智慧的养老模式
在社会老龄化的今天,养老模式走向智慧是必然的。一方面我们希望老年人也能享受到技术发展的红利;另一方面,只有依靠智慧养老,才能实现覆盖面更广、更高效、更专业的居家养老。
在智慧养老方面,英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2008年,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首次提出“智慧养老”的概念。根据其一份报告,基金会计划构建一种全智能化老年公寓,公寓采用传感、无线传输等技术,在地板、家用电器甚至入住者体内都植入电子芯片,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让老人在拥有足够个人空间的同时,还能得到看护。此外,还设计了娱乐传感器,可以在老人进门时,播放其喜爱的音乐,并自动调整暖气和灯光。2011年,英国赫特福德郡大学(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公布了下一代智能家居“交互屋(Inter-Home)”的原型系统。
与此同时,芬兰也在研发一套名为“活跃家庭生活”的居家养老科技产品,在家中所有电器和地板上都装有传感器,可以第一时间发现老人在家中发生摔倒等意外,也可以让其他家人通过手机远程代替老人操作电器。对于患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可在身上携带安装GPS定位系统的装置,其离开居所一定距离后会自动触发报警并定位。
在日本,科学家为老人研制了一款“baby Lloyd”机器人,可以陪伴老人,帮助治疗老年人孤独症和抑郁症。在监护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方面,日本已开发出通过监测家中电器或者自来水使用情况,每天向老人子女定时汇报的智能监护系统。
国外的例子无不提示我们,要大力发展老年事业,除了需要加强养老平台的建设,完善养老体系,还需要大力发展多领域、跨学科的智慧养老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资讯、健康管理、实时安全监控和精神慰藉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