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养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推荐序
从心理解孩子

几年前看《虎妈战歌》,为作者严格的育儿风格感到吃惊的同时,更为她女儿在这样环境下的“战斗力”感到吃惊。作为一个从小在截然相反的环境中成长的个体,不得不承认,虎妈的风格,我可能永远学不来,但也不得不承认,在虎妈毫不避讳的记叙里面,有着值得我们思考的内容。看了各种各样养育的风格和成长的方式,感叹父母和孩子、家庭环境千变万化的同时,我在微博上写了一段想法:

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信念,培养的是品质;

有的父母管,传递的是焦虑,激起的是逆反;

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信心,培养的是自治;

有的父母不管,传递的是失望,造成的是自弃。

弄清这背后的“隐变量”,你就明白为什么对于有的父母来说,“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而对于另一些父母来说,无论管和不管都是好的。

我们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信息史无前例地多,真知却一如既往地珍贵,甚至更为珍贵——噪声多了,万变不离其宗的知识就相对尤其稀缺。

陈博士的书,讲的就是万变不离其宗的知识。作为发展心理学的博士,笔耕不辍十多年(这是陈博士的第三本书),最近两年她又开了线上课程,和数百个家庭亲密接触,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反馈,深受学员好评。我和陈博士认识十年有余,深知她的为人,时效短暂的、肤浅的内容,她绝不会写,她写的是人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根本的、一以贯之的东西。

人往往有一种心理,急于寻找和抓住“切实可操作”的东西,所以,那些菜谱式的育儿文章往往大行其道,因为迎合了大众的这一心理。他们不想听你讲那些基础的知识,“你就告诉我怎么做就完了”。做了之后效果不好呢?那就换一种再试试呗,而不去沉下心来思考本质的原因。其实仔细想想,这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人们会说,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另一方面,却又急于求成,用未经审视的办法在孩子身上试错。一方面,人们会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另一方面,却又天真地期望一些简而化之的操作性育儿方法对所有孩子都适用。

在过去的五六年间,教育市场见证了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种像这样照方抓药的捷径式育儿理念:延迟满足、自控力、科学的表扬、坚毅等等。每个理念似乎都有研究表明和孩子未来某个维度上的结果显著相关,但却几乎无一例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一退场。而那些不那么显而易见,不那么操作性强的因素,却常被忽视(如亲子关系,研究表明亲子关系可能是影响人一生发展的最重要的单因素——见本书第三章)。

毕竟,就像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所表达的,孩子不是一块千篇一律且任人雕琢的木头,而是生下来就既有他独特的特性,又有所有人类都有的共通需求和旺盛活力的小生命。而理解什么是独特的,什么是不同的,是孩子的成长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等等一切的前提。

两年前,陈博士开始筹备线上课程的时候,我们一帮相识已久的老朋友给她出谋划策起课程名,我给陈博士想的名字是“从心理解孩子”。这个名字,既代表从“心”去理解孩子,也代表从“心理”去理解孩子,另外,“从心”也有谐音“重新”之意,大家还比较喜欢这个课程名的寓意。说实话,当时这个课程名是自动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因为我觉得它自然地体现了陈博士的育儿观。

相信你看完这本书之后,也能从心理解孩子。

刘未鹏(《暗时间》作者)
2020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