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划》解读六: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 壮大加速构建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一、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意义重大
(一)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应对全球共性问题、推进持续发展的共同行动
传统能源资源利用体系的不可持续性给全球带来巨大的环境压力,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愈加紧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资源环境问题、推进持续发展的共识与行动。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均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内容,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领域积极开展重大部署,培育发展绿色低碳技术与产业。我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治理等国际行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新时期,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既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积极应对全球发展共性问题、同力推进持续发展的战略行动。
(二)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需求与排放压力巨大。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消费结构已经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的高资源消耗支撑经济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可持续发展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和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指明了方向。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能源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三)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推动我国节能减排、推进能源革命的必由之路
“十二五”末,中央提出了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重大战略,并向国际社会发布了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和20%的国家目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能源与资源需求持续增长,资源和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在经济发展新需求与传统资源消费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全面落实中央节能减排与能源革命战略部署,实现国家目标,迫切需要转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推动能源节约、提高能源效率,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构建清洁高效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能源生产与消费变革。
(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我国培育新经济、积聚新动能、发展新优势的重要内容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犹存,全球经济发展正深刻调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同时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凸显,成为威胁各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甚至国家安全的严峻挑战。加快培育发展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带动效应广的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绿色低碳产业也发展成为国际新经济博弈的重点领域。近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进入中高速,经济发展需要培育新动力,经济转型需要发展新引擎,同时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及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迅猛发展,产业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规模快速扩大,产业体系逐步完善,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国际经济转型发展趋势,顺应国际产业变化规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我国新时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经济、积聚新动能、发展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二、重点实现一批重大产业目标
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大幅提升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应用比例,全面推进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形成支柱产业,到2020年,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规模达到10万亿元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超过500万辆,当年产销200万辆以上,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企业,电动汽车整车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动力电池技术与产能规模全球领先,燃料电池汽车实现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示范应用,形成满足电动汽车需求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新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以上,产业产值超过1.5万亿元,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核电分别达到2.1亿、1.1亿、0.58亿千瓦以上,形成国际先进的核电全产业链发展能力,建立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及政策支撑完整体系以及适应新能源电力大规模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规模超过8万亿元。
三、重点实施五项重大任务
(一)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应用
通过强化技术创新,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大力优化配套环境,提升纯电动汽车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水平,推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包括:一是提升电动汽车整车品质与性能。加强安全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保障车辆运行安全。产品质量是赢得市场的关键,要加强整车可靠性研究与应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是竞争优势的体现,要推动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发展。二是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实施动力电池提升工程,加快高性能、高可靠性动力电池产业化。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持续创新力的动力电池和关键材料龙头企业。三是推进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紧跟全球技术前沿,加强燃料电池基础研发,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汽车批量化生产与规模化示范应用。四是构建规范便捷的基础设施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充电桩建设,实现充电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充电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逐步建成满足需求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二)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引领发展
通过加快发展先进核电、高效率光电光热、大型风电、高效储能、分布式能源、智能电网等新能源技术,加速提升新能源产品经济性,构建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产业创新支撑体系。重点包括:一是安全高效发展核电。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坚持合作创新,重点发展大型先进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及后处理技术装备,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示范工程,逐步整合行业资源,形成系统服务能力,加快核电“走出去”。二是优质高效开发利用风电。发展智能电网技术,发展和挖掘系统调峰能力,提升风电消纳能力。发展海上风电、分散式风电技术,重点发展5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风电场智能化开发与运维、海上风电场施工等关键技术与设备,健全产业测试与监测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太阳能。发展高效太阳能光电光热与太阳能集成应用及关键设备技术,加速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产业化,完善产业检测与监测公共服务,推进光伏光热规模化发展以及多种形式的太阳能综合开发利用。四是多种形式综合利用新能源。加快发展生物质发电供气供热与先进燃料、地热能供暖、风光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海洋能发电等新型技术,推进多产品联产联供,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新能源高比例应用示范区,推动多能互补、协同优化的新能源综合开发。五是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化电网等技术,建设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多能源协调互补、开放共享的能源互联网,促进新能源生产与消费智能化,发展与衍生服务融合的绿色能源产业新网络,培育智慧能源新业务业态。六是加快形成适应新能源高比例发展的制度环境。完善电力调度机制和运行管理方式,建立适应新能源发电大规模发展的电网运行管理体系,建立新能源优先消纳机制,做好新能源发电基地与配套送出工程的规划协调,建立新能源补贴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和配套管理体系,实现分布式能源直供与无障碍入网。
(三)全力发展高效节能产业
适应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建设需求,推进高效节能技术产品应用,促进能源节约。重点包括:一是提升高效节能装备技术及应用水平。示范推广高效节能设备产品,制定修订强制性能效、能耗限额标准,发布节能产品与技术推广目录,完善政府采购目录以及能效标识、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多领域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提高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二是推进节能技术系统集成及示范应用。推进余能和低温余热发电,促进能源计量、诊断和监控分析智能化,建设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发展低温加热段太阳能集热器应用、化石能源近零消耗建筑、节能门窗、绿色节能建材、新能源综合应用等技术产品。三是做大做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新业态,推动节能服务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企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发展企业绿色融资,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及相关平台,规范节能服务。
(四)加快发展先进环保产业
推动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动污染防治区域、流域联动与海陆统筹,推进先进环保技术产品与装备应用。重点包括:一是提升污染防治技术装备能力。发展工业废水、雾霾、土壤农药残留、水体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等治理技术及装备,建设重大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基地,研发危废防治技术,支持产业资源整合,拓展国际市场。二是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先进适用环保技术装备。完善国家鼓励发展的重大环保技术装备目录,推进重点领域应用,通过多产业融合创新推动技术集成,建设技术创新联盟。三是推广应用先进环保产品。研究扩大环保产品消费政策,推广环保材料、药剂等产品,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与比例,实施环保产品“领跑者”制度,提升产品标准,组织实施相关示范工程。四是提升环境综合服务能力。建设环保装备需求、技术交易、招投标等服务以及监管监控信息平台,推进环保服务业试点,发展环境修复服务,开展环境污染治理第三方试点、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试点,探索第三方治理模式,推进产品绿色设计。
(五)深入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一是推动大宗固废和尾矿综合利用。推动冶金、化工等产业废物综合利用,加强先进技术装备推广与工业固废战略性稀有金属、尾矿伴生有价元素的回收利用以及高技术含量尾矿产品开发,研发复杂多金属尾矿选冶联合、清洁无害化综合利用、大规模尾矿高效浓缩与充填成套等技术与装备,开发低品位钛渣优化提质技术。二是促进“城市矿产”开发和低值废弃物利用。发展废弃电器电子、报废汽车拆解利用等装备技术,推动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加工利用,建设城市餐厨废弃物、建筑垃圾、废旧纺织品自由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建设城市低值废弃物协调处理基地,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础设施,落实优惠政策。三是加强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推广秸秆代木制浆制肥等农林废弃物回收利用技术,发展多种农林废弃物沼气其他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推广标准地膜,开发农林废弃物超低排放焚烧技术。四是开展新品种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废弃太阳能电池、废旧动力蓄电池、废碳纤维材料和废节能灯等新兴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回收利用体系示范,推广稀贵金属高效富集与清洁回收、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促进二氧化碳捕集等技术研发。五是推动海水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海水淡化及利用核心材料与关键装备,建设集聚化制造基地与海水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总包服务,开展海水淡化试点示范,推进高耗水行业海水冷却技术规模化应用、海水淡化水生产生活应用以及海水化学资源高值化利用。六是发展再制造产业。推进机械产品再制造无损检测、绿色高效清洗、自动化表面与体积修复等技术装备产业化,实施再制造技术工业应用示范,推广成熟表面工程装备,开展发动机、盾构机等高值零部件再制造,建立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七是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危废、电子废弃物处置等领域的物联网电子监管,推动企业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衔接,建设资源循环利用第三方服务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技术、产品的标准体系。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王仲颖 张庆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