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国内服务业转型升级和旅游需求持续升温,旅游景区门票及相关服务价格不仅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宏观价格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依托公共资源建设的旅游景区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吸引物,是建设美丽中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载体和鲜明体现。
当前,景区门票价格存在水平偏高、涨幅偏快、形成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现行的旅游景区收费体制和门票价格管理政策不适应旅游业发展新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的转型发展。旅游景区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区域垄断性、公共产品特性以及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在经济转型的体制背景下,其收费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沿革和政策体系上明显区别于普通竞争性产品,涉及的产权制度、市场供求、成本构成、景区性质、景区等级、价格管理政策等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因素将对旅游景区收费体制和旅游产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从界定公共景区特别是遗产类景区的概念内涵与类型分级入手,分析了我国公共景区门票价格的基本情况,梳理了旅游景区收费体制和政策体系的缘起沿革与轨迹流变,深入分析了公共景区收费体制的现实问题和改革困境,通过与国内知名旅游研究机构和携程网等专业网站合作,在专项问卷调查和海量游客消费数据的支持下,在准公共产品定价原理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释了公共景区门票价格波动的市场结构、运行机理和调控规律,建立了涵盖产权约束、成本分摊和政策规范三方因素的多层次分析框架,改变了传统分析视角“碎片化”的倾向,在分析论证地方政府、中介机构和消费者等不同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的基础上,探讨基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公共财力保障能力下,公共景区门票价格由基于经济目标的定价模式向基于社会目标的定价模式转变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我们认为,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变化属于微观层面的市场反映,但绕不开产权制度约束和公共财政结构优化等宏观层面问题,一些旅游产业依赖型的特殊地区也需要通过提升全域旅游效能等综合举措来逐步实现景区的“去门票化”。旅游景区收费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秉持遗产资源管理突出公益性质的基本理念,逐步建立具有事业性、公益服务性、非营利性的旅游景区管理制度,打造中国版的国家公园体系,用“制度倒逼”的办法加快景区保护开发的“去门票化”,加快构建以全民公益性为导向、以公共财政为保障的新型旅游景区收费体制。
本书的主要内容源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2017年度重点研究课题《旅游景区收费体制研究》。课题在中期评估和期末结项中,有幸得到了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白和金、投资所所长张长春、能源所所长韩先科、国土所所长肖金成和院科研管理部主任高国力等领导专家的指导和评审,在各方面关心帮助和支持下,顺利实现了“掰开揉碎、小题大做”的研究初衷。刘强负责课题总体设计与专题分工,并在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新的框架整理归并了重复内容编辑成此书,市场与价格研究所的王磊、周适副研究员、荣晨博士,中国旅游研究院的马仪亮副研究员、王慧颖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晓鸥教授、段琪斐博士等根据分工参加了课题调研或提供部分章节内容,为本书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成书过程中,查阅和参考了大量研究成果和学者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作者研究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当之处,恳请学术同仁批评指正。
《旅游景区收费体制研究》课题组
201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