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系统健康学是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核心的医学实践
很多人在初次听说系统健康学里的各种治愈案例时,会觉得不可思议。比如三个月就治愈了白血病、肝癌、肺癌之类的重病,治好了并发症极其严重的糖尿病,以及心理医生认为没救的重度抑郁症等,大部分人的反应是:“怎么可能?”“在吹牛吧?”“不是骗人吧?”如果了解了系统健康学的原理,你们就会发现,原来真的可以!
“贫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思维方式同样会限制人的想象力。对同一件事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找出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系统健康学,是以现代医学模式为核心的医学实践。
所谓“医学模式”,又叫“医学观”,是人们在考虑和研究医学问题时所遵循的总的原则和总的出发点,即是人们从总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包括健康观、疾病观、诊断观、治疗观等。医学模式会影响某一时期医学整体的思维方式及处理医学问题的方式,从而使医学的风格和特征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由于文化体系和医学目的不同,不同的医学模式在医学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理念与规范。
对医学模式的讨论是在西方医学被引入国内以后才出现的。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中医学与西方医学的医学模式均有区别。比如,中医学属于生命医学、人类医学、生态医学、健康医学的范畴;而西方医学则属于循证医学、疾病医学、理化医学、对抗医学的范畴。
在现代医学模式之前,西方医学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四种医学模式。
当前我们能接触到的最多的医学模式,仍旧是“生物医学模式”[1]。“生物医学模式”是指建立在经典的西方医学基础之上,尤其是细菌论基础之上的医学模式。由于其重视疾病的生物学因素,并用该理论来解释、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制定卫生保健制度,故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其基本特征是把人看作单纯的生物或是一种生物机器,即只注重人的生物学指标,忽视人的心理、行为和社会性。这种模式认为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病)都能用生物机制紊乱来解释,都可以在器官、组织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态、结构和生物指标的特定变化。人体只不过是一部精密的“机器”,疾病则是这一“机器”的某一“零件”出现故障或失灵,医生的工作就是对其进行修补或完善。
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精神病和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首先提出,应该用“现代医学模式”取代“生物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强调,人的健康是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因素的统一。现代医学模式恢复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的位置,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恩格尔教授指出:“为了理解疾病的决定因素,以及达到合理的治疗和卫生保健效果,医学模式必须考虑患者、患者生活的环境,并且有应对疾病破坏作用的社会设计作为补充。”
这就是说,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了解,不仅包括疾病的生理(生物医学)解释,还包括了解患者心态(心理因素)、患者所处的环境(自然和社会因素)和保障疾病治疗的医疗保健体系(社会体系)。
一旦采用现代医学模式的观点,就不难意识到:人要想保持健康,其必须在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三者相互协同,构成了人体的健康系统。
什么是系统呢?
试着用“系”和“统”来分别组词[2]:
系:关系、联系、系列、干系……
统:统合、统筹、统一、统领……
把这些词组合到一起,就能理解什么是系统:“系统,是相互关联、有关系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统合为一个整体。”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系统”有2个含义:(1)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2)有条理的、连贯的。
这两个含义与推导出来的意思大体相当。最重要的内容是:部分之间有关系,相互联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把人的健康视作一个系统,其组成要素是生物、心理、社会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互之间有关系,相互联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在此框架之下再细分,生物、心理、社会三者又各自独立为一个系统。
生物部分[3],按照西方医学的划分,人体有九大系统,包括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按照中医学的划分,人体有五大系统,分别是属木的肝系统、属火的心系统、属土的脾系统、属金的肺系统和属水的肾系统。不管按照哪种方式划分,这些系统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局部是整体状况的呈现,其中一个系统出现故障,必须从整体系统进行考虑,而不能局限在点上。
运用系统健康学处理颈肩腰腿痛,当出现颈椎不适时,首先要从腰椎入手;若腰椎不适,必定要处理颈椎问题。因为脊柱是一个整体,每段椎体通过椎间盘相连,经由韧带连接,外面再包裹肌肉,彼此关联。犹如一条被拧紧的毛巾,只要放松一头,另一头就随之松开。[4]
心理部分,一方面是了解并解除案主某种情绪持续积累对身体的影响[5],另一方面是妥善处理案主的家庭/社会[6]关系,特别是家庭关系。根据关系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人需要面对的关系划分为三类:与自我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根据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关注重点多集中在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上。印度的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曾说过:“关系就是自我的外在体现。”即一个人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
社会部分,最重要的一点是个人的价值实现,就是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顶级的那一层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当然,社会部分也包含了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关系,如与同事、领导、下属的关系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这三个部分的占比又有所不同。比如,青春期的孩子、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其身体各项功能都处于一生中最好的阶段,因此,其生物部分的比例就小,需要更多关注的是心理部分和社会部分。内在力量的释放及个人价值的实现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对于五六十岁甚至年纪更大的人来说,其生理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减退、衰弱,生物部分的比例就大了。虽然每种慢性病背后都有长期的心理问题的积累、刺激,但是在健康方案中,对生物部分的调整才是重点。
临床的诸多慢性病都呈现出显著的性别特点,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7~9),甲状腺癌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2~4),痛风的男女发病比例为15∶1,肝癌的男女发病比例为3∶1。在这些有显著性别倾向的疾病中,生理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心理状态的差异是需要重点关注和调整的。
我们运用系统健康学处理的所有案例,都是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结构来诊断病情、制订健康方案的。人所呈现出的生命状态,是其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综合体现。只有看见人,才能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因此,不同的人,其健康方案的突破点也不同。既可以从生物部分入手,也可以从心理部分入手,还可以从社会部分入手。
从生物部分入手的案例很多,举一个案例方便大家理解。
案例一
57岁的宋阿姨出现了早老性痴呆的早期症状:经常丢三落四,出门买菜付了钱,结果菜忘记带回家;在家里做饭时,经常忘记关火,好几次险些造成火灾。她的子女经人推荐找到老邱。
经沟通,老邱了解到这位宋阿姨退休在家,不需要带孙子,老伴经常出门钓鱼,就剩她一个人在家待着。
老邱给她出的方案是:
● 每天听革命歌曲。
● 每天跳两个小时广场舞。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宋阿姨的早老性痴呆“不治而愈”了。
在本案例中,案主虽然出现了轻微的早老性痴呆症状,但她的生理年龄还不算大,其各项生理功能即使有退化也并不严重。因此,在制订方案时,重点是要唤起案主的生命热情,突破点则是“投其所好”(这也是所有健康方案的突破点)。案主的生活经历可以为方案制订提供思路:革命歌曲充满了积极上进的能量,会产生一种向上的力的作用。[7]因此可以用革命歌曲来调动案主的情绪,兴奋其神经。跳广场舞则将她带入到年轻时的场景,使其身体自动匹配年轻时的状态。歌曲和舞蹈,都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产生刺激。只要足量,就能产生强烈的作用。
再来看两个从心理部分入手的案例。
案例二
小光是个13岁的男孩。他在8岁时得了一种“怪病”:右腿伸不直,因此无法站立、走路。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轮椅生活。
老邱在见到小光一家人时,言语中感觉孩子的母亲很瞧不起孩子的父亲。原来,在小光8岁那年,他们夫妻二人准备离婚,孩子却突然得了“怪病”。为了给孩子治病,两人的婚离不成了,整个家庭的目标转向全力救治小光。但是这么多年,他们辗转找了很多医生,始终治不好小光的“怪病”。
听完这些描述,老邱只说了一句话:“给孩子养条狗吧!”
正当夫妻俩疑惑养狗和治病有什么关系时,小光“噔”地一下把腿伸直了,接着竟然就站起来了!
夫妻俩大呼“奇迹”。老邱接着说:“一定要给孩子选那种体型大的狗,但是要从小狗崽开始养。”
从那以后,小光的“怪病”就好了,再也没犯过。
这个案例听起来格外“玄”,其实不过是抓住了孩子生病的真相——小光的病是为了阻止家庭破裂而得的!只有他生病,才能“挽救”父母的婚姻。
小光在生病后,一直被照顾得无微不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然而被照顾的情况却让他的能量无法释放。老邱建议他养狗,这样家中还有一个比他更弱小的“个体”需要照顾,堆积在他身上的能量就能被释放出来。养大型犬则是因为遛大狗需要强壮的身体,但小光好几年没有下地走路,从小狗崽开始养一方面能培养感情,另一方面也能让小光的力量逐渐增强。
案例三
李老太,70岁,住在南方某省的一个县级市里,家庭条件很好。多年前,她得了慢性肾炎,一直没根治,渐渐发展成慢性肾衰竭,距离尿毒症已经很近了。医院除了透析或者换肾,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她的家人找到老邱,想最后再试一试。
老邱拿到李老太的检查报告,看到肾功能指标中的肌酐已经飙升至548.8μmol/L(正常值范围150~360μmol/L),尿素氮16.49μmol/L (正常值范围2.5~8.2μmol/L)。李老太的慢性肾衰竭已引起多种不适,包括双肾积水、失眠、高血压、轻度贫血、呼吸困难、头痛等。
慢性肾炎、肾衰竭、尿毒症在心理上对应的是:认为某个人特别坏,特别恨这个人。如果不拔除这根心里的“刺”,案主是不可能真正康复的。
在跟李老太的聊天中,老邱了解到,李老太是她老公的第二任妻子,在他们结婚前,她老公已经跟前妻生了三个孩子,其中的二女儿在他们刚结婚时闹过一些恶作剧,以至于李老太总认为这个二女儿想害自己。即便她与老公婚后又生了一个孩子,她的家庭已经组建了几十年,李老太的内心还是认定这个女儿是很坏的人。
李老太提起这个女儿,又是恨又是泪。她认为后妈不好当,自己虽然把真心掏出来了,但这孩子却不识好歹。她稍微不留意,周围的人都会对她指指点点,说李老太这个后妈当得不好。
老邱劝她:“你生病是她(指二女儿)告诉我的,也是她请我来帮你治病的。她希望你好呢!”
李老太虽然不懂医,但是她知道老邱是“神医”,她特别希望老邱能救自己。听了老邱的话,李老太泪流满面、百感交集。
虽然李老太的肾功能已经严重受损,所幸肾的结构完好,其大小没有发生改变。老邱对她说:“你这病有希望好,但需要我们一起努力。我给你开的这些药,都是你二女儿出钱买的,她希望你好。你呢,就每天去跳广场舞,每天开开心心的,病才容易好。”就这样,老邱给李老太开了一张只有32个字的药方。
李老太的心结打开了,配合着吃药、跳舞,每天欢欢喜喜的。两个月后,她的肾功能指标全部恢复正常。
在这个案例的健康方案中,虽然也有生物措施,但真正的核心在于对案主心理的处理:只有拔除案主内心的“刺”,才能阻止她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老邱制订的健康方案能起效,关键还是李老太本身具有的自愈力和求生欲望。老邱的方案,就是把李老太原来的坏情绪处理掉,把这些负能量变成创造快乐的能量。心理对生理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当某一种情绪长久地占据内心时,身体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李老太事先知道老邱的好名声,是本案得以成功的关键。如果李老太对老邱一无所知,而老邱又是她二女儿请来的医生,按她以往的想法,多半会认为老邱是来害自己的。正是因为她事先对老邱有一份信任,老邱又把出钱看病买药的账算在她二女儿头上,她才会接受这个方案。
每一位得慢性病的人,都是很有能量的,只是能量用错了地方。这样的能量稍微一转变,就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
再来看三个从社会部分入手调整健康的案例。
案例四
小康,男性,28岁,北方人,他的家族经营企业多年,在当地很有声望。小康出国学习了金融专业,回国觉得没意思,既没有参加工作,也不愿出门,被医生诊断为抑郁症。他每日在家中沉溺游戏,也不和家人过多交流。父母本指望他留学归国帮助家里管理企业,却不曾想他不仅不参加工作,而且连卧室房门都不出;跟他交流,又问不出什么。两口子真是束手无策。
后来也是经朋友推荐,小康的父母找到老邱。老邱在跟夫妻俩沟通后,了解了小康的成长经历,包括他的留学经历、专业等,为他设计了一套方案。
方案是分步实施的:
第一步,父母拿钱给小康,让他在家中炒股。小康是学金融的,以前也有炒股经历。在炒股过程中,股票的涨跌、买进卖出的交替刺激,会促进他的身体分泌多巴胺,而多巴胺会让人兴奋。即便不跟家人交流,小康整个人的状态也会因此好转。
第二步,父母帮小康投简历,他找了一份银行柜员的工作。父母又调动家族成员找小康办业务,很快他就因为业绩突出得到提拔。
至此,他已经积累了自信,也逐渐适应了国内的工作方式,恢复了正常的生活与社交。
在整个方案执行过程中,案主一步步打开心扉,最重要的是一点点积累了价值感。在银行工作的过程中,他学习的知识也能被有效地运用,他成功地完成了“自我拯救”。
在这个案例中,案主的家庭财力雄厚、资源丰富,是此方案得以设计、实施的前提。倘若换个人,上述的方案就未必行得通。因此,家庭资源也是我们在设计健康方案时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方案因人而异,唯一不变的是,方案的设计必须指向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围绕案主的价值观,帮助其不断提升价值感。
案例五
小北是一个19岁的男孩,生活在南方某市。他的父母都是优秀而强势的人,两个强势的人结合在一起,却变成了家庭的内耗。从小北有记忆以来,父母的争吵就是家常便饭。因为家境富裕,他的物质生活倒是非常丰富。两口子虽然吵吵闹闹,但只有这一个儿子,他们不允许他有一丝一毫的闪失。面对这样近似于控制的保护,小北再也无法忍受。他拒绝与父母沟通,把自己锁在家里,郁郁寡欢。
眼见着孩子生病了,夫妻俩四处寻医。医生做出了令夫妻俩颤抖的诊断:重度抑郁症。两口子不甘心,把孩子带去美国的梅奥医学中心——美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排名第一的综合性医院。然而,即便是最顶尖的心理咨询师,也认为小北的抑郁症不可治愈。
心如死灰的夫妻俩找到老邱,跟老邱沟通了孩子的现状和成长经历。在了解了小北的整个家庭结构和关系现状后,老邱问小北的父亲,孩子现在还跟谁说话?小北的父亲表示,小北现在只愿意跟小北的舅舅交流,虽然很少,但好过跟父母不说话的状态。老邱又问小北有什么兴趣爱好,小北的母亲抢着回答:“画画!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画画。”他们虽然搞不懂为什么老邱要问这个,但是在试过所有的方法之后,老邱是他们仅存的希望。
摸清现状,老邱为小北设计了一套健康方案:
第一,不许小北的父亲带小北出去见朋友。小北的父亲非常优秀,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人中翘楚。以前,小北的父亲经常把小北带在身边,碰到自己的朋友就会跟小北说“你看你**叔叔/阿姨,在……方面特别厉害!你要向他/她多多学习!”等类似的话。
第二,送小北去学画画,以小北创作为主,老师辅助。画好的作品找一家画廊挂出来售卖,卖画的钱由小北和老师分,分配比例为各50%。这样既鼓励老师辅导,也让小北的画得以展现价值。
第三,找朋友来买小北的画,小北的父母私下出钱。但是有个条件,买家要向孩子询问画作的内容、创作背景、创作想法等。
整个过程持续了不到三个月,小北就跟换了一个人似的,不再闷着不说话了,还主动跟父母提出想换更好的美术老师,甚至还萌生了去国外学习艺术的想法。小北开始自发地发掘自己的艺术才能。
这个案例的难点在于诊断。虽然小北表现出的是抑郁症,但其实他是转移性攻击的受害者。所谓转移性攻击,是人类常见的防御攻击机制。人产生了不愉快的情绪,不能对当事人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人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举个例子,有位被上司责备的先生回家后因情绪不佳,就借题发挥骂了太太一顿,太太莫名其妙挨了丈夫的骂,心里不愉快,刚好儿子在旁边吵,就顺手给了他一巴掌,儿子平白无故挨了巴掌,满腔怒火地走开,正好遇上家中的小黑狗向他走来,就顺势踢了小黑狗一脚。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转移性攻击。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来看,在一个系统中,冲突总是指向系统中最弱小的个体。小北的三口之家是一个家庭系统,而他正是这个家庭系统中最弱小的个体。
治疗的突破点,仍然是“投其所好”。投其所好的意思是,以兴趣作为内驱力,而不是施以外在的压力,设计出引导案主创造和发展的方案,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小北唯一的绘画爱好自然就成了整个方案实施的突破口,让其实现价值并积累价值感是发展方向。
小北刚开始画画,水平还不高,需要与老师共同创作,之后再售卖才显得比较合情合理。即便如此,前期也需要熟人购买,完成价值兑现。当然,钱是小北的父母支付的。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参与创作的老师也分一些钱,这样才能鼓励老师继续带着小北创作。而要求买画的人找小北了解创作背景、创作细节等,则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小北主动表达。小北热爱画画,并且觉得有价值,他自然就有了发展的方向与动力。
小北发病,除了他是转移性攻击的受害者这个原因,父母对他管教严格、过度保护则是另一个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又被父母拿来跟周围优秀的大人相比,小北难以有效地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因此,老邱要求他父亲不能在孩子恢复期带着孩子去跟自己的朋友对比受挫,也为孩子的自信积累提供了重要的环境保障。
上述两个案例都是关于抑郁症的,而方案内容完全不同。抑郁症要不要使用药物,必须依据案主的病情发展程度来定;但是单纯用药是无法治愈抑郁症的。案例中的两个年轻人,都处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只要能调动起他们的生命热情,他们自己就能恢复。指向发展,是所有抑郁症的治疗方向。
案例六
小林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小县城,家境富裕。他从8岁起就得了一种“傻病”:分不清钱的数额,见钱就撕。后来长大了,发展到走在大街上见美女就去踩脚,见好车就砸,最后,都是父母为他闯的祸“买单”。
小林的父母到处找人想把孩子治好,但甭管西医还是中医,虽然一眼就能看出这孩子有毛病,但是谁也说不清楚他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做磁共振也没检查出问题,各种药吃了不少,治不好就是治不好。两口子为了避免儿子出门闯祸,只好把他关在家里,不许他出门。
当小林的父母辗转找到老邱,抱着最后的希望打算再试一次时,小林已经21岁了。他已经“傻”了十几年了!
老邱见到小林后,要求小林的父母回避,单独跟他聊聊。了解了本人的情况后,老邱又让小林出去,单独跟他父母聊。从小林本人的反馈来看,老邱做出一个惊人的判断:小林根本不傻!
小林的父母听到这样的诊断都觉得难以置信。明明这个儿子就是傻啊,但是一听老邱说“如果这个方案在三个月内有效,孩子就有救。在三个月内无效,他也没法子了”,两口子还是忙不迭地答应着,毕竟这是仅存的希望了。
老邱在给小林出方案前,有两条规则需要跟小林的爸爸确认:
第一,整个方案,不会伤及孩子的生命安全,也不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
第二,在满足第一个条件的情况下,所有事宜需要按照老邱说的来做,家长不许问为什么。
小林的爸爸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答应了。
老邱说了接下来的方案安排:
第一步,给小林在外地找一份工作。小林的身体还算壮实,可以安排他去工厂当保安,去的地方一定得有家里信得过的朋友关照。因为是额外安插,所以由家里出钱给小林发工资(小林并不知情)。
第二步,等小林发工资了,每个月带他去足疗洗浴城洗脚,必须花小林自己的钱。
小林的父母本以为怎么也得吃点开窍、增智的药什么的,没想到方案里压根没有药的影子,听起来也不像是治病的路子。不过既然事先答应了老邱提出的两条规则,他们忍住没问为什么,听话照做了。
方案执行了三个月,小林的爸爸惊奇地发现,小林在外地工作,既不会砸车,也不会踩美女的脚;同时,小林认识钱了!五元和十元,绝不会认错。每次做足疗,服务生跟他聊天,他都能聊得头头是道。
半年后,老邱再去县城,小林张罗着带老邱去KTV唱歌,一应安排也都十分妥帖。奇怪的“傻病”,奇迹般地好了。
这个案例的核心在于识别出小林的“傻”并不是真傻!老邱通过现场对小林的观察,发现他其实很会察言观色,既不笨也不傻。他在与老邱单独会面时呈现出来的状态,是他父母都不曾了解的。他喜欢踩美女的脚、砸车,是因为在那个小县城中,他犯下的错误父母都能“买单”。钱呢,都是父母赚的,认不得也不要紧。
让小林去外地做保安,一方面可以让他脱离父母的直接庇护,自然有所忌惮;另一方面是要他发挥个人价值。对一个从未有过工作经历、毫无工作技能的人而言,做一个“多余”的保安相对稳妥。由小林的父母发工资,既能让小林有价值感,又不会额外增加工厂的负担。
等小林有工资后,他自己花钱洗脚,一方面是一个“花钱买沟通”的过程——足疗店的服务人员会热心地与客人攀谈;另一方面,花父母的钱可以没数,但是花自己的钱一定会算得清楚。
这个案例,是纯粹从社会部分入手的。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个体的问题,需要从更加广阔的整体(家庭)、群体(社会)中谋求解决之道。
从上述的六个案例可以看到,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突破点,既可以从生物部分入手,又可以从心理部分入手,也可以从社会部分入手。同样的方法,对男性可能有效,对女性就可能无效;对年轻人有效,对老年人就需要换方法。所以,必须看见人,才能准确判断。当我们把目标定位于人的健康时,方案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生物、心理、社会三部分是可以入手的突破点。而无论从哪个部分入手,最后都是指向创造。我再举一个案例来具体说明。
案例七
小婉出生在东北,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一直是由母亲独立抚养她。为了把女儿养大,小婉的母亲什么工作都干过,她们的生活格外艰辛。雪上加霜的是,小婉在19岁那年被诊断患有白血病。母亲拿着微薄的积蓄带着她开始了漫漫求医路。只要听说有治好过白血病的医生,不管中医还是西医,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赶去。为了治好小婉,她不惜一切代价。
有一天,小婉的母亲在火车站排队买票,准备再去另一个城市找新的医生。碰巧这时候家里亲戚来电话,她把近期求医的经历跟亲戚一一述说,边说边落泪。等她打完电话,在她后边排队的人询问了她。她把孩子的事情和盘托出。对于处于绝境的人来说,内心有太多的艰辛想要表达,他们会把来自外界的询问当成可能的希望,一遍遍地述说。
听完小婉母亲的讲述,这位好心的路人说:“我认识一位老师,治过不少疑难杂症,也许可以帮到你们。他人在深圳,我正要去深圳找他。”这个人所说的老师,便是老邱。彼时他其实也不知道老邱是不是治过白血病,只知道老邱治了很多疑难杂症。
小婉的母亲一听说有人可以治白血病,立刻把行程改了,带着孩子跟随这位陌生人南下,心怀忐忑地到了老邱的办公室。
老邱在看过小婉所有的检查报告后,把报告往茶几上一搁,非常坚定地说:“这是误诊!”
小婉和她的母亲都惊讶得说不出话来,辗转了那么多家医院,都是统一的诊断——白血病。竟然是误诊?!
虽然惊讶,但听到这个信息,两个人还是抱了一丝侥幸——难道真的是误诊?她俩小心翼翼地问老邱:“这怎么会是误诊呢?”
老邱抽了一口烟,用一口不标准的重庆普通话说:“在我看来,治不好的(病),都是误诊!”
本来重燃希望的母女,眼中的光顿时又暗淡下来。这不过是个脑筋急转弯般的抖机灵罢了。大老远跑来,恐怕又要希望落空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落空了。
观察细致入微的老邱察觉到母女俩的表情变化,假装没看见。
老邱问小婉:“你的视力怎么样?”
小婉:“我视力还行,应该有1.5吧!”
老邱:“那你最远能看多远?”
小婉:“什么意思?”
老邱:“能看50米吗?50米外的东西看得清楚吗?”
小婉:“应该可以吧!”
小婉不知道这位看起来跟医生、老师长相没什么关联的大叔究竟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老邱:“那能看500米吗?”
小婉:“500米?那不能。”
老邱:“那看5000米呢?”
小婉:“更不可能啊!”
小婉觉得老邱很奇怪,问这种傻问题。有什么用呢?拖延时间吗?
老邱继续说:“如果给你一个望远镜呢?能看500米吧?如果装一个摄像头,是不是能看5000米呢?电视转播,是不是连大洋彼岸的事情我们都能看清楚呢?都说钢铁密度比水大,放在水里只能沉下去,可是每天都有万吨巨轮在海上穿梭,还有飞机在天空飞翔,这些不都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吗?”
小婉:“是的。”
老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可能,只有不知道。只要满足特定条件,我们就能在现实与希望之间架设起桥梁,就可以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子,竟然是为了说这个!那怎样才能治好病呢?母女俩只关心这个问题。
接下来,老邱开始询问小婉目前的治疗情况,如果觉得有效,就继续;如果觉得没什么效果,再换别的方案。
正是没效果才要到处找医生啊!这一次,母女俩觉得面前这个陌生人,可能真的能为她们带来希望。
老邱接着说:“我可以免费为你们治病。”小婉和母亲以为听错了!竟然可以不花钱治病!“你们家在东北,得空给我寄点东北的大米、黑木耳、红肠什么的,就可以了。”
治病居然不收钱,只要东北大米和黑木耳!这是什么套路?母女俩有点不敢相信,天底下哪有这种奇怪的医生和奇怪的要求?
老邱继续说:“等我把你治好以后,会教你这套治病的方法,以后如果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那么也尽你所能地去帮助他们吧!”
免费给治病,还教治病的方法!这点小要求,不在话下啊!小婉和母亲连忙点头表态,“愿意!愿意!当然愿意!”
这个案例发生在2008年,时至今日,小婉还很健康。她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学会了这套方法,并帮助了很多人。
关于治疗白血病的健康方案(生物部分),我们将在本系列丛书的循环系统分册中详细阐述。
下面我来详细分析上述沟通过程,为大家呈现老邱的典型治疗套路:
● 打破认知——这是误诊!所有诊断了却治不好的病都是误诊!来找老邱的很多患者都有太多失败的求医经历,客观现实告诉他们“这个病就是治不好的”。而一旦患者延续这个思路,抱着怀疑的态度,是没办法顺利实施方案的。因此,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这种“不可能”的认知,建立起“一切皆有可能”的思维。
● 消除不可能——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现实与不可能之间的通路,叫条件。只要条件得当,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解决遇到的一切问题。望远镜、手机、电视,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设备,的确让每个人都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通过描述这些生活体验,让母女俩进一步建立起感知:一切皆有可能。
● 消除担心——母女俩求医太久,受骗经历太多。既没钱,也怕被骗,要真正救回这个孩子,就必须消除她们对钱的担心。既然不需要花钱治病,那就没什么损失。
● 消除内疚——不收钱,母女俩自然欠老邱一份大大的人情。可是人都不愿意欠人情,特别是有经济困难的人,因为怕还不起。老邱嘱咐母女俩拿点东北的黑木耳、大米之类的作为酬劳,既不贵,也沾了“特产”的特别之意。让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这一点格外重要!
● 创造价值——老邱把小婉治好后,还教会她治这种病的方法,让她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更多的人。如此,她便有了“谋生”的方式,在病愈后能回归社会过正常的生活。这一点,恰恰与现代很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完全相反。
在整个沟通过程中,老邱的每一步都体现出对人性的洞察与把握。治病光有好方法还不够,必须用适当的方式来呈现,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 若无特别说明,本书所称“西方医学”特指“生物医学模式下的西方医学”。
[2] 可以用分别组词的方式来理解词义,是由汉字的造字组词方式决定的。在随后的叙述中,我们也会采用这种方式,便于读者从生活中认知词义。
[3] 系统健康学对人体生物部分的认知,源自中医学和西方医学对人体的认识。第四章有详述。
[4] 运动系统疾病的原理和康复手段将在运动系统分册中详细呈现。
[5] 第二章会详细介绍情绪是如何对身体产生影响的。
[6] 社会关系部分,比如与领导、同事、合作伙伴等的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是:既会引发个人强烈的情绪反应,又与个人的社会价值密切相关。因此,在实践中,心理部分更关注案主的家庭关系,其社会关系通常在社会部分进行处理。
[7] 第四章会就音乐对身体的影响做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