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光环效应”
有一家创业三年的“知识付费”平台,最近聘请了两位产品总监,一位是来自阿里巴巴的糖豆(花名),另一位是来自一家美国4A 广告公司的Wendy。
当两位新任管理者在合伙人会上亮相时,他们给创业团队留下了迥然不同的印象:胖乎乎的糖豆说话很干脆,谦虚地介绍了自己两三句后,马上提出了自己对于产品三部的核心构想。而Wendy 则洋洋洒洒地地介绍了自己的四段职业经历、自己策划和实施的几个重要项目,说话间不时地蹦出一些英文单词,说了20分多钟,还是围绕着自己,跟她要负责的产品四部没怎么沾边。
会后,几个性格直率的合伙人嘟囔道:“还是阿里的人做事爽快。”“拽些英文单词,臭显摆什么呀!”“外企来的就是有点儿虚,说了不少大形势,就是没谈具体目标,下个月能有多少增量、下个季度能出几条产品线?”
这两个人的工作风格很不同:糖豆经常是一副笑呵呵的模样,跟人“自来熟”:“张哥,跟你请教个事儿。”“刘总,你再多给我几个人手吧,我们部门今晚熬夜,肯定能帮你们搞定这个新产品。”在办公室加班后,糖豆经常约一众小伙伴去吃烤串、冒菜,还在热闹吃喝时给团队鼓劲儿:“兄弟们,再辛苦20天,我们这条产品线就能出3.0了,‘绝杀’A 公司!”
而Wendy 所在的部门呢?她一副有板有眼的外企风格,每天开项目进度会,每周开小组的产品复盘会,要求邮件必须在12小时内回复……开公司管理会时,大家都是五花八门的休闲打扮,只有她总是一身精致的职业装。
坦率地说,糖豆和Wendy 两个部门的运营都不错,但合伙人们还是更喜欢糖豆,而对Wendy 敬而远之。
【“心动”时刻】
显然,在进入一个新组织时,糖豆和Wendy 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光环效应”。短期看不出来差距,但时间长一些,二人在组织中的影响力差距将十分明显。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爱屋及乌”“一白遮百丑”等都是光环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动体现,从这些成语中可见,光环效应具有片面性、表面性的特点。
光环效应并非“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以仪容仪表、言谈举止为基础而形成的,带有较多的情绪色彩,受其影响,人们会下意识地喜欢或不喜欢与对方交往,但却不能明确地说出对方是哪类人;“光环效应”是在与对方交往了一段时间后,因了解对方的某些品质,并据此进行“故事化”的推理而产生的。人们能言之凿凿地判断出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或者哪一类人。因此,在人际认知上,“光环效应”要比“第一印象”更有深度,但依然掩盖不了其片面性。
【“行动”时刻】
进入一个新组织,你希望拥有怎样的“光环效应”?
首先,观察一下,组织中关键人物的着装风格、行事特点、沟通方式。
其次,规划一下,我希望树立怎样的“职业形象”或“个人品牌”。
最后,稳扎稳打,先融入团队、再亮出个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