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优在战略谋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毋庸置疑,治国理政是一个战略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能不断前进。[1]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从与敌人进行英勇斗争到带领全中国走向解放,从取得革命的伟大胜利到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抓住机遇,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在历史的转折点找到正确的方向,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善于进行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历来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主体与客体相符合的基本原则,及时进行战略上的谋划,做出战略上的安排,并且密切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转变。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带领全党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法宝,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谋划和战略定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个显著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方略,不仅具有清晰的“总框架”和完整的“路线图”,而且也善于抓住“牛鼻子”,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战略智慧。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做出的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为主题的报告,更是一种长远的战略部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共产党善于做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
对于一个执政党来说,做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首先必须明确“战略”是什么?简而言之,“战略”就是以一种全局性、整体性思维指导的实践活动,既把握全局,又重视局部,坚持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系统与要素相结合的原则,把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任何谋划和安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同样能兼顾各个要素之间的价值实现。具体说来,坚持一种战略性思维,就是善于处理各个部分、各个阶段之间的有机统一关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抓住关键,统筹兼顾,做出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方法、战略指挥、战略重点、战略转移、战略平衡等一系列活动的安排,通过一种战略智慧,从全局上和局部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政‘一把手’要站在战略的高度,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2]对于治国理政来说,“战略”思维是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的基本要求,是作为一个执政党必备的领导素质,是每一位领导者讲政治、顾全局、抓根本的一项基本功和一门必修课。
客观地讲,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毛泽东思想诞生之前只是萌芽阶段,全党对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都缺乏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用他们的战略智慧向全中国人民解答了“什么是中国革命、怎样进行革命”的关键问题,在立足中国革命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吸收了西方无产阶级的先进思想理论。毛泽东同志深刻认识到,面对中国的特殊国情,面对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中国革命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以教条主义的观点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战略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不同于共产国际一直提倡的、无产阶级在苏联实现的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抗日战争阶段,毛泽东基于战略考量,做出了持久战的著名论断,在解放战争紧要关头更是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以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实践中应用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毛泽东思想在中共七大上也被正式确立为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继续带领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很多战略性决策,而且及时进行战略性调整,比如,通过“一化三改造”运动成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比如,布置研发“两弹一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又比如,通过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融入国际社会,加强与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等等。这些努力无不体现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强大的战略智慧。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如果没有这场战略上的创新运动,如果盲目地、教条地对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绝不会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做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3]
无疑,富有战略性、创新性的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泉、前提和基础,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继承了这种战略智慧,才开辟并走上了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认真总结从新中国成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全面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比如在关键时刻开启改革开放,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战略布局,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战略目标,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将人民的主体地位置于战略谋划的首要位置;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全面继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结合新的发展实际,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中,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实现了重大的战略转变和突破,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究竟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根本问题。由此可见,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把握战略全局的基础上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一种战略眼光把握中国和世界的发展,立足整体,把握全局,才得以带领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实践基础之上,大力进行战略性改革和创新,在战略实践中,密切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一种战略思维谋划改革和发展的具体走向,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战略出发点,做出了新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战略布局、战略走向等重要安排和决策,比如历史方位定位,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全面依法治国方略,人民当家作主原则,民生保障安排,总体国家安全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的党的建设方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战略等一系列基础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并且发表了很多重要讲话,组织举行了一系列重大会议,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再一次以一种历史的、革命的、实践的维度,从战略高度上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全局性、根本性课题。而且各级领导干部对讲话内容、文件指示、会议精神进行了集中学习,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共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在实践中走中国道路,解决中国问题,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综上,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善于做出战略谋划和战略安排,才能够经受住一次次的历史考验,取得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的全面胜利,并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贡献,“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4]。
二、治国理政具有“总框架”“路线图”和“牛鼻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泛汇聚团结奋斗的正能量。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做出机制性安排。要健全同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引导港澳委员支持特别行政区政府和行政长官依法施政,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拓展同台湾岛内有关党派团体、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的交流交往,助推深化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要广泛团结海外侨胞,吸收侨胞代表参加政协活动。要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正能量。”[5]
总的来看,党的治国理政方略具有战略上的“总框架”“路线图”和“牛鼻子”。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全中国以后,又积极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的伟大的战略建设。我党在社会主义战略总框架之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保障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依法治国、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等制度框架,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灭阶级剥削、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飞跃,还将中华民族从衰落状态中拯救出来,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裕,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总框架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踏步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路线之上,编织出以“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6]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路线图。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的总框架,确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设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路线图,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接力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7]而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重而道远,长期而艰巨,在新的历史时期之下,全党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真正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就尤其需要培养一种战略思维,新时代,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治国理政的“路线图”、抓住治国理政的“牛鼻子”,这也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和工作方法。
培养治国理政的战略思维,最为关键的是,应该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显著的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十分重视党在革命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就要求“支部建在连上”,在革命时期就要求党对军队的集中统一领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核心地位,发扬民主协商制度,党的领导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日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党的领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繁荣富强根本无法实现。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决断,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任务和总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无疑就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最应该抓住、抓紧的“牛鼻子”,需要长远的、有重点的、主次分明的战略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8]“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许许多多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9]“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配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下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和主攻目标。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助于解决当前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有利于抓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牛鼻子”,而这也需要各级领导干部提升战略思维能力,通过远大的视野、宏大的格局和敏锐的洞察力,发挥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和安排,开创新局面。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是基于一种战略性思维,有着清晰的“总框架”和“路线图”,也抓住了一切工作的“牛鼻子”,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切实增强战略意识,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用战略理论指导战略实践。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战略思维能力,才能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总揽全局、深谋远虑,才能及时提出战略任务,从而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10]
三、党的十九大做出了长远战略安排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向大会做出重大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握大势、总揽全局,包括13个部分,内容非常丰富、严密,涉及方方面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规划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现路径,提出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战略安排,做出了全局性、前瞻性、具体性的战略部署,向全党、全中国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份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纲领性文件,既是对历史的总结,又是对未来的展望,是接受了实践检验的真理,有着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总的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党和国家对于一个相当长的阶段的总的设计和长远的战略安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新的指导,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新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订立了新的历史方位,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国共产党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新时代,是对中国特色是社会主义的建设定下的新的时代坐标,是对新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把握,是对在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新的战略规划和安排,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的新的历史性考验,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肯定了自党的十八大开始后的五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引领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以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和主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新时代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基本方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伊始就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十八大闭幕之时,习近平同志就向全国人民做出庄严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永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敢于担当,承担起历史赋予党的重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旗帜和战略纲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指出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前进方向与目标指向。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国也一度成为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用武力入侵中国,而当时的清王朝步步退让,中国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也逐渐衰落,因此,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的政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从未放弃的梦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蓝图,也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具体内涵、战略指示和实践路径。首先,在具体内涵上,中国梦是强国梦、复兴梦、人民梦,中国梦是关于国家富强的伟大夙愿、民族复兴的伟大憧憬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和使命,也是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美好希望。其次,在战略指示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从战略规划上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框架”“路线图”和“牛鼻子”。第一,应该毫不动摇地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党的十九大报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做出了几个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战略规划,即在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在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如此接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那一天,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已经从战略意义上无比具体地指明了党和人民前进的方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途径,再一次激发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信心和骄傲。第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客观地讲,我党目前存在着的最大、最致命的问题,是党内腐败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我们党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因此,必须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才能在根本上杜绝腐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可靠的保证。最后,在实践路径上,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实践中努力实现中国梦,自觉担当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时刻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立志于将中华民族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带领全体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正是在实践层面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凝聚起了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一是战略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更加全面清晰的战略安排,丰富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现在(即十九大报告提出时)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在这一阶段,要以之前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为前提,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也要统筹兼顾,尤其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最终要通过全国人民的肯定和历史的检验。以上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新的战略规划和要求。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具体内容为,从2020年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体现了很多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第一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节点从2050年提前至2035年,这是经过了精准的预测的。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9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达到1万美元。到2035年,我国现在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90万亿元、约合43.6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20.6万元、约合3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5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跻身世界发达国家行列。[11]实际情况证明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正在蓬勃发展,党和人民具有坚定的信心和充分的思想准备,体现了党将高度的革命热情和严谨踏实的工作态度相结合的作风。第二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更具体、更高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衡量标准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党的十九大报告同时提出的“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贸易强国、文化强国、教育强国”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体现和实践要求。第三是将建设生态文明放在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法治建设、党的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也把“美丽”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衡量标准之一,越来越重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践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认识到了可持续发展对于民族兴亡的重要意义,呼应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千方百计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之心。
二是,战略继承与发展:“两步走”发展战略与“五位一体”“四个全面”布局。
历史地看,党的十三大做出了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第一步是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在党和人民的奋斗之下,“第一步”“第二步”圆满完成,我国目前正在“第三步”的关键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长远安排和规划,就是对“三步走”战略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第三步”的具体内涵的丰富。如前所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第三步”规划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步步推进,层层递进,展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路线图”。既体现了党的十三大提出的“第三步”的根本要求,又将“第三步”具体细化为“两步走”,更具有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成果更具有可视性和量化性;既是对之前“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又更加清楚地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长期性、稳定性,体现了党的与时俱进、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作风;既能够完整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能够凝聚社会各界的共识,从源头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是党的集体智慧的重大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问题上的前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治国理政方面,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就明确提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心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呼应。党的十九大以来,一方面,党中央更加注重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规划,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的基本原则,这是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中国人民的实践基础上、结合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新常态而拟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与时俱进,在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步走”发展战略安排,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相呼应,充分继承与发展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也是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
正如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期间讲到,“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2]。而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又召开了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会在描述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十三方面的显著优势的同时,也以三个时间节点划分出不同阶段,提出三个战略目标,继续发展了党的十九大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如前所述,党的十九大“两步走”发展战略可以分别对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且具备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的“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则与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步走”发展战略有着惊人的吻合之处。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治国理政做出了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战略安排,旗帜鲜明,革故鼎新,是引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强党的关键一步,报告中包括很多重要的思想、精彩的观点、全局性判断、前瞻性举措,以及具有很强的阶段性、长期性、实践性的行动纲领,报告明确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初心”和“使命”,提出了具体的“总框架”“路线图”和“牛鼻子”,对于实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深远意义;在报告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始终,并且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在历史的最前沿,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做出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伟大的历史贡献;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伟大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思想指南,也是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守的行动纲领,也正因为如此,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如此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推进如此巨大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进入新时代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科学指导,坚持以人民群众为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坚持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终极目标。因此,新时代,必须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偏、道路不变,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早日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注释:
[1]辛鸣:《着力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和战略定力》,《人民日报》2017年9月13日。
[2]盛卉:《跟习近平学当一把手:把方向谋全局不干预具体政务》,人民网,2014年4月29日。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7月1日。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网,2016年7月1日。
[5]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9年9月20日。
[6]参考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7]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国政府网,2013年3月17日。
[8]韩庆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求是网,2017年9月15日。
[9]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人民网,2012年9月10日。
[10]韩庆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求是网,2017年9月15日。
[11]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十二讲,搜狐网,2018年8月10日。
[12]张雁编《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我们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光明网,2016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