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衰落
英国的衰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虽说“盛极必衰”,但是英国的衰落仍然出人预料。英国似乎还没有完全实现顶峰上的辉煌,就“英年早逝”。
19世纪70年代英国的经济似乎一切顺利,没有萧条的迹象,但萧条却悄然而至。第二阶段工业革命的繁荣隐含着衰退的因素。1873—1896年,世界经济发生了一次大萧条(这次萧条不同于我们常说的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大萧条的迷雾一散开,人们便发现英国已经失去了霸主地位,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英国的价格、利润、利息停滞或下跌。大萧条的短期波动掩盖着长期趋势:英国的工厂设备老化,成本上升,国内市场狭小,经济金融化,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海外投资。
大衰退是一个世界性问题。19世纪40—70年代世界范围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欧洲和北美洲其他国家的发展与落后国家的开放。世界范围铁路和其他交通网的建设,促进了英国重工业的发展。全球价格持续下降,出现通货紧缩。北美洲廉价农产品的流入,使各国采取保护市场的措施。英国农业专门生产谷物,难以与美国竞争,但其影响力又不足以得到本国的保护,因此只能转向其他不受竞争的作物。由于市场达到极限(英国的生产和投资一直依靠美国的铁路建设,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需求减缓),英国的利润下降。其他国家开始有能力自行生产制成品甚至出口。英国没有准备好应付这一局面(如其他国家都保护市场,而英国仍坚持自由贸易)。工人权利的增大,也使企业的成本增加。大萧条改变了英国政治,自由党大部分变为保守党,工党成为两大党之一,社会主义者第一次进入议会。作为一国经济实力的标志,1890—1895年美国和德国的钢产量相继超过英国(Hobsbawm,1999,p.105)。19世纪90年代后期,英国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继而失去整体经济的世界领先地位。
英国的对外贸易推迟了英国的衰落。英国通过开发海外市场而不是革新技术来摆脱大萧条的影响,印度、日本和中国市场的开发延缓了纺织业的衰落。然而,对外贸易的延缓作用只是暂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缓慢发生的变化突然展现出来。英国的贸易赤字达到战前的两倍。战前,新兴工业国家的原材料进口增加,由此造成的赤字由英国从新兴工业国家进口的增加、航运服务收入和债务收入来弥补。英国是这一贸易网的中心,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一贸易网。英国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并且对美国大量负债(Hobsbawm,1999,p.130)。
1860—1900年的40年内,英国在各方面都落后了。由于新产业发展落后,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英国的产业频谱相对狭窄。英国最先发明合成染料,然而1913年英国仅占合成染料世界产量的11%,美国占34%,德国占24%。德国将其合成染料生产的大部分对英国出口,占领英国的国内市场。电力工业也起源于英国。但到1913年英国电力工业的产量仅稍多于德国产量的1/3。多数英国电力企业被外国资本控制,其中主要是被美国资本控制。1860年以后美国资本大规模进入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到1890年英国反而得从美国引进自动机床。英国的钢铁业在19世纪中叶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几乎所有炼钢的技术革新都来自英国,诸如转炉(Bessemer,1856)、平炉(西门子马丁,1867)等。然而19世纪90年代,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英国的钢铁业已经落后了。1910年美国的粗钢产量已经两倍于英国。英国的教育也大大落后,1913年英国每 1 000 人只有5个全日制学生,而美国有13个;英国只有9 000名大学生,而德国有6万名(Hobsbawm,1999,pp.158—160)。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经济从制造业向贸易和金融退却。英国的海外投资在1870年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1911—1913年海外投资是国内投资的两倍以上。国内投资不足成为英国经济迅速衰落的原因之一。英国靠对世界经济的残余垄断、靠欠发达国家的市场苟延残喘。英国不再是世界工厂,而成为外国百万富翁买房置地的好地方。
研究者对英国的衰落有各种不同的解释:(1) 技术和方法过时。英国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在工业革命初期曾经是领先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采取旧方法赚取利润的机会尚未穷尽,短期中旧方法较便宜,影响了新方法的运用,从而影响了长期的技术进步。利用殖民地、利用国际金融的中心地位,都可以延缓采用新技术。改变技术的成本很大,废弃旧技术的成本高于新起步国家采用新技术的成本,而且需要很多企业的合作。英国的钢铁厂接受吉尔克雷斯特汤玛斯基本操作法,是因为可以便宜地进口无磷铁矿石,而酸性铁生产设备投资巨大,所以迟迟不能采用。英国铁路装煤货车比最有效的尺寸小一半,但是由于这些车厢归煤矿所有,铁路和煤矿长期达不成协议来改变车厢的尺寸,本来1914年就可能达成协议,却直到1947年才达成。不幸的是,大萧条没有大到足够使英国工业作出根本改变的程度。老国不采取新方法是因为老方法仍然盈利,这在短期是理性的选择,而不是长期的最优。(2) 英国绅士缺乏企业家精神,缺乏进取精神。
在地理上,英格兰北部的产业带的中心地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非工业化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70 年代,英国出现非城市工业化的现象。1960—1981年,英国农村地区制造业就业增加,制造业开始向农村转移(Hayter,1997,p.67)。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看,英国的衰落是由于英国没有足够规模的国内市场。一个国内市场不足的国家,可以靠国外市场起飞,但是如果没有国内市场的支撑,其称雄世界的时间就不可能长久。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内市场要比国外市场更便宜、更稳定、更可靠。英国的衰落,还由于它有一个美国这样地大物博的邻居,一旦大西洋的阻隔随运输费用的下降而消失,英国的优势转移到美国就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
英国的衰落为每一个处于繁荣期的国家敲响了警钟——繁荣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