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生命的影像:吉尔·德勒兹电影影像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情态—影像

阐释“情态—影像”,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所谓“情态—影像(image-affection)”,即凸显着自身之“情感”的“有生命的影像”。在中文世界中,它通常也被翻译为“动情—影像”[1]。对于这个词汇的不同译法,我们在本书引论部分已经做过较为详细的说明。在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再度强调:作为一个影像,“情态—影像”置身于一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即它自身的“动情状态”。对于这种“状态”,我们可以从它“本身”和它的“内涵”两个角度来理解。从其的“内涵”看,“情态—影像”所呈现的是此时此刻之“有生命的影像”的“情感”。理解“情态—影像”的关键就在于对“情感”的理解。在德勒兹那里,“情感”对应的法语词是“affect”,其意思主要是“情感”或“感受”。翻译为“动情—影像”的好处就在于此,它有利于人们理解此时的“有生命的影像”所呈现的内涵,即“情感”。因此,我们说将“image-affection”可以译为“动情—影像”,绝不是一种错误。只是,从它标示的“自身状态”以及对应的法语词“affection”来看,我们主张将之译为“情态—影像”或者“情状—影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affection”的意思是“情状”、“情态”等。另一方面是因为“情感”的实质在于“有生命的影像”在“感知”着自身的“感知”。详言之,此时此刻,它“感知”着的不是来自外界的“冲击”,而是这种外界“冲击”被自身“感知”之后而引发的自身“感受”。如此的“感受”意味着“有生命的影像”置身于上述“动情状态”之中。就其形之于外的向度看,此时的“有生命的影像”一定在呈现着它的这种“状态”。进而言之,如此的“状态”一定呈现着某种“质性”(qualité)[2]、某种发散着的“力量”(puissance)。如此“性质和力量”,即“情感”的实质。呈现出如此“性质和力量”的影像,便是呈现着“情感”的影像。根本地说,如此的“性质和力量”,标示的恰恰就是上述“状态”的性格。从德勒兹阐述此影像的重点来看,他侧重的是从如此的“状态”出发并以“性质和力量”来界说“情感”。在此意义上,将“image-affection”翻译为“情态—影像”更为准确。因此,立足于如此的“状态”本身,我们采用“情态—影像”这个译法。

根本地说,阐释“情态—影像”,德勒兹的目的在于:揭示作为另一类“有生命的影像”,即“情态—影像”的实质;同时揭示作为又一种生命现象、精神现象的“情感”的奥秘。

注意:这里的“情感”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即“日常层面”和“潜在层面”。其中“潜在层面”上的“情感”是源初性的,德勒兹将之称为“纯粹情感”(l’affect pur)。相应地,“日常层面”上的“情感”,是后发性的,我们称之为“日常情感”。就这两者的关系而言,“日常情感”是对“纯粹情感”进行人为确定化的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将看到:在德勒兹那里,所谓“纯粹情感”,实质上便是“纯粹性质”(qualité pure)和“纯粹力量”(puissance pure)。相应地,“情态—影像”的实质便在于以经验的方式,突出地呈现出的自身“纯粹性质”和“纯粹力量”:“纯粹情感”[3]

让我们进入具体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