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金融外交为什么重要?
从战略层面看,中国发展成为世界性课题,探讨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也成为世界性课题。马克思曾于19世纪宣称,欧洲殖民者将把中国和印度推向现代化,是“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今天,这一预言日益变成现实。英国全球语言监测机构通过统计全球互联网、博客等社交媒体以及75万家顶尖纸质和电子媒体引用的内容,统计出过去十多年间最受关注的新闻话题榜单,评出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其中中国崛起高居榜首。自2000年1月至今,有关中国崛起的报道已出现逾3亿次,高居榜首。[1]研究中国金融外交战略,主要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中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和紧迫威胁是金融安全。从中国发展的阶段特征看,金融安全在当代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保障,就是国家的主权和安全。1949—1979年这30年,中国成功实现了主权独立和政治自主;1979至今的30多年时间,中国成功实现了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从1952年到200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由679亿元增加到近40万亿元,年均增长8.1%,改革开放30年来年均增长9.8%。今后,中国发展将迈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那就是中国作为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一方面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运用强有力的战略能力,通过有利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发展。在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诸要素中,政治遏制和军事围堵的危险已基本解决,金融安全上升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之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安全是当今经济安全的核心。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国家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金融市场处于社会组织生产以及为再生产进行资源分配的核心地位。金融市场的稳定成为事关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转型的关键时期,金融安全问题关乎国家经济建设的成败与否,不仅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安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金融产业蓬勃发展,在世界经济腾飞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金融安全风险持续上升。亚洲、拉美等地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更是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大幅减速,对国际和地区形势影响深远。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严重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美国推出的所谓“量化宽松政策”,实质上就是一种在国际范围实施金融剥削和财富掠夺的政策。据资料介绍,2010年全球外汇储备总额为8.8万亿美元,中国外汇储备占了三分之一。美元每贬值10%,就有相当于美国经济5.3%的财富从世界各地转移至美国,中国的外汇储备将损失4000亿美元;如人民币升值40%,我国现有2.8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就要有7000多亿美元凭空蒸发。除了汇率损失之外,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还将因美元资产收益下降而遭受损失。[2]截至2010年11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835亿美元,加上中国购买的“两房”债券等资产,中国持有美元资产约1.28万亿美元。伴随着美元贬值在世界金融市场激起层层波涛,中国在海外投资蒙受巨额损失,大规模财富在了无声息中被掠夺或转移。除此之外,每年还有几百上千亿美元的热钱流入和资本外逃,同样在侵蚀着我国人民用血汗积累起来的财富。可见,金融市场这种表面平和、隐匿无形的“软”战争形态,已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现实和紧迫威胁。
第二,中国发展的关键在于金融发展。从中国金融发展现状看,金融发展水平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当前,中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远不是经济强国,更不是金融大国和金融强国。在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上,中国正处于一个金融压抑与高速货币化并存的时期。解决好这两个问题应是中国金融发展的首要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货币化不断提高,GDP从1979年的4063亿元到2010年底的39.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7倍。M2(广义货币)从1979年的136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2.6万亿元,增长了532倍。M2占GDP的比例从1979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接近200%。金融资产总额从1979年的2000亿元到2010年底突破100万亿元,增长了500多倍。股市市值从1990年占GDP的0.5%上升到2010年的67%。债市总规模从1990年占GDP的1.2%上升到2010年的49%。可见中国金融发展,特别是货币化速度惊人,其中M2占GDP比例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的最高。[3]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步伐的加快,如何重塑中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如何正确发挥金融力量在中国和平崛起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如何在国际金融新体系建设过程中作出应有的巨大贡献,这些问题都已摆在了我们的眼前,不容回避。因此,必须尽快确立金融强国的发展战略。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金融支持。从历史经验看,大国发展和崛起离不开金融支持。从阿姆斯特丹银行对荷兰崛起作出的重大贡献,到英国“金融革命”对英国取得英法争霸胜利的决定性意义,再到美联储确保美国经济金融稳定;从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所开创全球股票市场之先河,到伦敦金融市场对英国取得英法争霸胜利的重要作用,再到华尔街在美国称霸全球过程中承担的历史使命;从荷兰在欧洲发行货币享受铸币税特权,到国际金本位制确保英国主宰世界,再到美元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支柱,这些历史事实无不彰显了金融对大国崛起的巨大引领和推动作用。中国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崛起的关键时期,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安全,努力挖掘金融支撑作用的潜力。
第四,从中国发展的短板和优势看,软实力建设特别是国家战略能力是最大短板,而巨额外汇储备是中国最大的金融资产,也是巨大的战略资产。从中国金融的战略优势和亟待解决的战略难题看,中国目前最大的战略资产是巨额外汇储备,最亟待解决的战略难题是提升国家战略能力,然后是外汇管理目标不明晰。(1)外汇储备规模与目标应相适应。持有适度外汇储备,可发挥基本经济功能,包括调节国际收支、防止外部冲击、维护汇率稳定等。拥有超额外汇储备应发挥战略价值,即以外汇储备为杠杆提高国际鉴别力。一般认为,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应为3个月进口额、10%的GDP或30%的外债。依此标准,我国外汇储备远远超过适度规模,相当于22.8个月的进口额、45.34%的GDP和4.76倍的外债。应重视外汇战略价值,避免外汇储备闲置。(2)外汇储备没有与国家战略衔接。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但对外经济交往仍依赖美元,导致我国既不能规避美元汇率波动风险,更无法阻止美国以滥发货币、加剧通货膨胀等手法稀释债务。(3)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风险。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日渐常态化,我国外汇储备不仅面临欧美货币贬值风险,还面临危机国债务重组风险,以及金融产品市场价值下跌导致的价值重估风险。若将外汇储备大规模投资于美欧债务,将面临安全性下降、流动性凝固、收益率为负、整体价值大规模缩小等严峻挑战。所谓国家战略能力,是指一个国家在需要采取战略行动时所能够调动的各种力量的总和,既包括国家在非战争状态下营造和形成有利的安全战略态势的能力,也包括在战争状态下进行战争、赢得战争的能力,还包括国家有效应对各种关系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的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国家战略能力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可以说,它是由经济能力、国防能力、科技能力、动员能力、领导和谋划能力以及民族凝聚力等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因此,本书着眼于研究如何利用中国巨额外汇储提升国家战略能力问题。
[1] 路透社2011年5月5日报道,转引自中国新闻网2011年5月6日,http://www.chinanews.com/gj/2011/05-06/3021141.shtml。
[2] 引自郭占恒:《世界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与中国经济两难选择》,《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5月8日。
[3] 缪建民:《关于中国金融战略的思考》,《国际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