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会符号的语言:语言与意义的社会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主编的话

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致力于从三个方面对我国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一是教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开设不同深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课程;二是翻译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国外名著;三是对相关前沿课题进行纵深研究。而在译介方面,我们已经推出了《功能语法导论》,这是韩礼德先生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英语的全面描写;本书则集中体现了韩礼德教授的语言学思想。两者各有侧重,均系韩礼德博士的代表性著述,可谓姊妹篇,相互应证。

就主编而言,最初看到的是本书的复印件,是龙日金教授从悉尼大学带回来的。那个时候国内很少有系统功能语言学方面的原著。能有复印件阅读,是一件既奢侈又有优越感的事情,毕竟是老师直接从作者那里大费周折搬运回来的。我拿到本书以后直到硕士研究生毕业,地毯式阅读绝不下20遍,每一章的重点难点都花足了工夫。毕业以后至今,每当需要引用时,我都能很顺利地找到相关页码;即便找不到页码,也大概记得相关内容在书打开以后的左边还是右边,上半页还是下半页;而一些重要内容的出处至今记忆犹新,虽然事隔将近20年后其中不少内容在不断淡忘。

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本书理论性强,阅读起来自然不那么容易。但是,任何希望真正走进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大门的后学,都需要认真地、反复地阅读它。说认真地读,因为语言本身很复杂,我们不能以简单的方式率性而读,更不能像看入门书甚至小说那样轻松。这里陈述的毕竟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当代语言学流派的系统语言观,涉及深奥的思想,尤其和现当代的整个学术背景相关联。说反复阅读,因为要把这样一种新的思想范式植入自己的知识系统,就不得不抓住其中的重点和难点,无数次地重复阅读,而每一次阅读都会给人新的启示。这正是一种新理论的魅力。任何付出都会有收获:一旦掌握一种理论体系,我们就会获得一个观察语言的视角。这对于一个求学者来说,在学术生涯中将终生受用,只要你踏实地迈出了这第一步!特别是你在不知所云的时候,一定要沉住气:阅读第二遍、第三遍,会给你应有的报偿。

本书的关键术语是标题中的“符号”(Semiotic)。该术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就是意义;这里是韩礼德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的。但这里的意义是社会语言学性质的。此外,有兴趣的读者在完全熟悉本书的体系之后,可以和韩礼德1995年那篇关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扩展模式”(Extended Model;此称谓是韩礼德先生和我们私下交流时使用的)的文章进行比较。该文名为《计算意义:过去经验域现时展望》(Computing meaning: Past experience and present prospect;见韩礼德文集第6卷最后一文)。在本书中,语义(semantics)、词汇语法(lexicogrammar)和音系(phonology)与意义(meaning)、措辞(wording)及声音(sounding)是等价别称。但在1995年一文,韩礼德明确区分了“系统”和“实例”,系统包括语义、词汇语法和语音系统,而意义、措辞和声音是实例范畴,它们分别对应,统归于语义、词汇语法和音系三个非标记层次。这种分别从本质上明确了两个重要概念:体现和实例化。体现是实例性层次之间的代码关系;而实例化是从三个不同层次的系统走向相应的意义、措辞和声音三个实例范畴、从而变成语篇的过程,从而生成‘[作为意义的]语篇’(‘[meaning as] text’)、‘[作为措辞的]语篇’(‘[wording as] text’)、以及‘[作为声音的]语篇’(‘[sounding as] text’)(注意,后者是我们添加上去的)。这里同时存在另一个发展:在本书中,语篇是一个社交语义单位,和措辞与声音无关;但在1995年的扩展模式中,韩礼德意识到了语篇的外延需要扩大,从而将词汇语法以及语音的上限从这里的小句(复句)和声调群(复合声调群)分别上推到语篇的高度,从而跟派克等人的语篇观相似。

本书的翻译最初是我们开设系统功能语法课程时作为作业分派给选课同学的,以求达到细读的目的。虽然这样的练习涉及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但还是遗留了一部分。在我们决定处理这些初译稿件时,我的博士生马德锋承担了最后部分的翻译任务。感谢苗兴伟教授加盟,他花费了大量时间从头至尾做了认真细致的加工工作,并亲自翻译了“引论”,处理了参考文献和索引,使译文不仅变得准确,而且流畅自然。我了解这个过程很艰辛,往往有“不如自己重译”的感受。下面是各位译者负责的部分(页码系原著)。

当今是人类有史以来出版业最发达的时期,每天都有数不清的出版物面世,真正的好书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书店放到书架上!要识别哪些是好书十分不易;找别人推荐,往往难于启齿。而摆在你面前的正是一部好书。我们希望你不要失去这个阅读好书的机会,尤其要能准确把握其中的精髓,把它们真正变成自己认识语言的一部分,修正既有认识,获得新的体会。这也是对我们付出艰辛翻译劳动的回报,更是对作者的最好致意。愿我们共同进步!

我们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一贯大力支持。

彭宣维
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
2011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