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
苏联时期的语言国情学在促进对外俄语教学和推动语言与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词汇背景理论,把反映民族文化特点的非概念义素纳入了义素的范围,丰富了人们对语义结构的认识,超出了传统语义学对义素的理解。
早期语言国情学对词语文化的研究有如下特点:1)基本是在语言层面上,重点研究词义的内部静态结构;2)以个别的、零散的、具体的事实为对象;3)对词语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注释以历时性为主或者是百科知识性的展示;4)实际研究成果更多地体现为编纂出版的各种语言国情学辞典。
苏联解体后的语言国情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代表性研究成果是一系列新的概念和理论的提出:语言信息单位与言语行为方式、语言文化场与语言文化单位、言语交际的民族社会文化定型。
我们认为,当代语言国情学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1)研究范式的确定。以人类中心论为出发点,即关注作为语言主体的人的因素和作用;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行为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语言文化共同体成员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交际行为”应该是外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连同“听”“说”“读”“写”“译”等共同构成掌握外语的基本技能要素。外语教学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包括能够宽容地看待和接受异文化事实、有了解异文化的积极愿望、善于从异文化的角度审视其主体的行为等;3)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的改变。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词汇层面,而是涉及各层级的语言单位;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语言单位的静态描写,而是扩展到对言语交际动态过程的考察;不再局限于个别的、零散的、片断性的描写,而是力求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态度上摈弃主观的、带有成见的、受意识形态左右的方法论原则,主张平等的文化间对话,力求全面、客观地展现语言对象国社会文化生活的真实面貌;4)从一门语言教学理论逐渐发展成为研究语言与文化的跨学科的理论。当代语言国情学研究领域呈现出语言文化学和跨文化交际学两个清晰的趋势,其中,普罗霍罗夫的民族社会文化定型理论可视为语言国情学思想在言语交际理论、跨文化交际学领域的继承和发展,而沃罗比约夫的语言文化学理论是语言国情学思想在语言文化学领域的继承、深化和发展。
语言国情学发展有赖于语言与文化的对比研究。语言对比研究是外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对语言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更全面、深入地揭示语言不同层级单位的民族文化语义,更有效地指导外语教学。民族文化语义的表现形式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隐性的民族文化语义往往会成为学习者的知识“死角”和认知“盲区”,直接导致言语使用不当、信息接收缺失或错误,是跨语言交际活动的“隐形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