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国的创新驱动蓝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计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每一个战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其他正在或将要实施的战略相匹配,中国特殊的国情、道路和目标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中国化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这就对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化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方向、模式、支撑架构应当是怎样的?由此,设计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摆在政策制定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加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显得极为迫切。
笔者认为,中国化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当是由人本化、生态化、信息化的中国化创新方向,科技、文化、品牌三位一体的中国化创新驱动模式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一体化的中国化国家创新体系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
一、中国化的创新方向:人本化、生态化、信息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国情、放眼未来,中国的创新方向是人本化、生态化和信息化。[1]
(一)人本化
人本化,即“以人为本”,简单地说就是发展“依靠人、为了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UNDP,2010)提出,现代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从以物质财富增长转向人的需求,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满足和实现人的发展。应运这一趋势,“幸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成为考核经济发展的新标准,未来的创新也不能脱离这一时代潮流。创新方向的人本化,首先是依靠人。与生产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不同,创新驱动强调的是智力资源的开发,因而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人的智力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技能、信息等无形资产成为主要的要素投入,通过创新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的跨越,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方向的人本化,其次是为了人。经济发展最直观的表现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经济质量的提升,但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质量改善。因此,要通过创新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加人民福利。
(二)生态化
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人类未来的永续发展,业已成为全人类共识,是发展的“道德制高点”。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忽视生态价值追求,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模式已经被世界潮流所抛弃。面向未来的创新,应当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创新,在这种创新模式下,经济、社会、生态良性循环,人民安居乐业。具体而言,创新的生态化包括立足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生态化和立足于清洁生产方式的生产工艺生态化两个层面。[2]
(三)信息化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推动人的智能潜能和社会物质潜力充分发挥,使社会走向高效、优质发展方向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引领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在中国,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信息化的任务后,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战略目标。工业和信息化部曾出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其中第七项就是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行动,目前已有二十多家企业成为第一批试点。
新一轮互联网革命正迅速向各个产业领域渗透、融合,互联网思维下,工业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已经发生重构和转型,信息化成为撬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因此,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创新道路的必然方向。坚持信息化创新方向,在创新进程上有利于节约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信息共享、推进协同创新;在创新结果上有利于确保创新成果的生命力和社会适应性。
二、中国化的创新驱动模式:科技、文化、品牌三核驱动
随着创新概念内涵的扩展,文化创新、品牌创新成为创新的新内涵,创新扩展为科技、文化、品牌三个维度三位一体的概念。中国化的创新驱动模式也要适应创新内涵扩展这一历史性变革,破除单纯技术创新驱动模式的窠臼,将中国的创新驱动模式由技术创新驱动的单核驱动模式拓展为科技创新驱动、文化创新驱动、品牌创新驱动的三核模式,打造创新驱动模式的中国升级版。与此相对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分解为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文化创新驱动战略和品牌创新驱动战略三大子战略,统属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大子战略分别对应于知识产权战略领域的专利战略、版权战略和商标战略。
一是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致力中国创造,提高国家科技创新力。工业革命以来,科技之争就一直是国家硬实力较量的主要形式,这其中尤以技术专利最为关键。在专利战略实施的政策目标中,要着力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专利的拥有量,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实施文化创新驱动战略,激励中国创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国家实力之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之争转向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实力之争,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国家实力竞争的新场域,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的发展。[3]在版权战略目标中,着力提升对文化创新的版权保护,鼓励文化创新,提升积极性,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是实施品牌创新驱动战略,树立中国形象,提升国家品牌影响力。知名品牌的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多的国家往往是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因而,中国形象的确立,有赖于中国品牌的营造,而中国品牌的营造,取决于企业知名品牌的创建。我国应当加强对商标的保护,通过实施商标战略,为中国品牌的营造和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中国化的国家创新体系
成功建立创新经济体的大多数成功案例表明,只有政府、产业界和知识界通力合作,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可能成功实施。打通政府、产业界和知识界合作的障碍,需要构建一组独特的机构作为战略支撑,这就是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共同参与下,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及机构之间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系统。
经合组织(OECD)在其1997年出版的《国家创新系统》一书中将国家创新系统定义为一组独特的机构,根据政府创新政策,进行知识的创造、储存和转移,联合推进新技术的发展和扩散的相互联系的网络系统。国家创新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即由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构成,而科研机构、大学、企业、职业培训机构分别为四个系统的核心部分。[4]国家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主要要素或主体:(1)企业是创新的主要主体,主要从事知识应用活动。(2)公共研究机构主体,主要从事知识生产活动,开展基础性研究、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活动,为全社会和企业提供知识与技术基础。(3)教育培训机构主体,主要从事知识传播和扩散活动,为企业主体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4)金融机构主体,主要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5)政府机构主体,制定有关政策,为创新活动创造良好环境。(6)中介机构主体,主要为创新提供必要的辅助支撑要素,是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
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当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国家创新体系。它是一个涵盖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的内在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它不仅涉及技术创新,还涉及文化创新和品牌创新,同时还涵盖了制度创新主题。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子系统:
第一,创新的组织模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创新之伟力缘于千千万万个有活力的企业。[5]要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组织模式,完善政府、产业界、大学和研发机构、研发人员协同创新的机制。
第二,创新的管理体制。
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资源高效利用。包括项目申报、审核机制,资金审批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奖励政策,等等。
第三,创新的人才政策。
通过人才发展机制改革,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统筹各类创新人才发展规划。加大优质人才引进力度。
第四,创新的文化。
创新文化存在于创新活动各阶段及创新成果的社会化运用全过程。Form Boronat(1992)指出,创新文化是一种以初始方式在某一特定时期为满足创新思想数量最大化的需要而培育的一种行为模式。张玮、高静、黄学讯(2010)认为,创新文化是能够激发和促进组织内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活动产生的、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变化的组织文化。[6]创新文化在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正越来越重要。在分析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在人才、经费、设备等基本资源因素之后,黄宁燕、王培德(2013)认为,影响我国创新的主要因素已不是资源性投入,而是文化因素,创新文化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创新发展的活力及成效的主要因素。[7]
第五,创新的市场环境。
创新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的支持,包括政策环境以及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创新的政策环境包括财政、税收、金融、资本政策以及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创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创新预警机制等;创新的中介服务体系包括信用评级、风险评估、资产估值、会计审计、法律咨询、专利代理、商标代理等内容。
第六,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
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全力发挥知识产权优势。
[1] 吴峰刚、沈克慧:《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载《企业经济》2013年第6期。
[2] 吴峰刚、沈克慧:《中国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载《企业经济》2013年第6期。
[3] 吴汉东:《设计未来:中国发展与知识产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 严雄飞、谭穗枫:《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定位问题》,载《科技管理研究》2006年第7期。
[5] 常修泽:《创新立国战略导论》,载《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9期。
[6] 张玮、高静、黄学讯:《创新文化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述评》,载《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11期。
[7] 黄宁燕、王培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制度设计思考》,载《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