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发愿
通常我在出门旅游之前先看点资料,做好作业,这样一来才玩得痛快。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是如来佛的胁侍,也就是助手或学生。在佛寺中,有的时候在佛陀释迦牟尼前面站着迦叶和阿难二弟子,有的时候站着文殊和普贤二侍者。从塑像来看,普贤、文殊和观音三位菩萨除了手中的法器和坐骑之外区别很小。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观音踏莲花。
普贤菩萨专司理德。佛经《大日经疏》云:“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愿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大乘经》说:“入山求道,饥寒病疠,枯坐蒲团,是曰普贤;普贤者,苦行也。”
佛经中有部《华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被称为经中之王。《华严经》有三个不同的译本。最早的版本出现在东晋,印度高僧佛陀跋陀罗带来了《华严经》的梵本,译成60卷,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又称“晋译华严”。到了唐代,武则天亲自主持了翻译,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共80卷。唐贞元年间,印度和尚般若重新翻译《华严经》,共40卷,称“四十华严”。《华严经》的最后一章是《普贤行愿品》。世人所知的普贤事迹多半来自这里。普贤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大菩萨,关键在于他发了十个大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普贤菩萨发愿以后,按自己的发愿去修行,不放弃,不抛弃,持之以恒,所以叫作普贤行愿。《普贤行愿品》中讲的就是“愿”和“行”。如果没有正确的“愿”,修行就没有方向和目标。如果光是发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发愿只是一句空话。普贤发的是大愿,一般人发不了那么大的愿,可也不能把自己的目标设得太低。好比爬山,如果目标只有500米高,爬上去之后就只好原地不动了,弄得不好还可能滑下来。如果把目标定为3000公尺,可能爬得很辛苦。即使只爬一半,也有1500米。到峨眉山来朝拜普贤大士之后,要把自己的人生目标调整好,一旦确定了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