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走向生命发展的课程创生
2011年以来,北京大学附属小学作为课改实验校,先后参加了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项目“遨游计划”、三级课程整合、海淀区“课程整合、自主排课”等课题。在这些课题的引领下,北大附小从办学理念入手,不断进行育人目标的梳理、课程门类的整合、课程系统的架构和课程实施的变革,走出了一条以课程改革撬动学校整体教育变革的道路。
一、顶层设计:生命发展课程的诞生
当前,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继新的课程纲要和学科课程标准陆续颁布施行之后,各学校也正在把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当作未来发展的重要内容。面对如火如荼的学校课程改革,我们究竟应该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教育?如何更好地诠释小学基础教育的“基础性”?这是我们改革之初首先要考虑的内容。
北大附小是北京大学的子弟校。由于北大附小的生源绝大多数是北京大学教职工子女,他们思想活跃,见多识广,对我们的常规课程设计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例如现行的课程内容中,有很多已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步伐;还有很多课程设置中没有的科目,他们表现出很强的学习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急需提供一种既前瞻又实用的知识,给孩子宽厚而广博的文化视野,让他们在多样化的选择中博览群书,有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人格,博学多识,通情达理,为未来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定基础。基于这种理解,我们重新确立了我们的育人目标,以整合、重构原有的课程内容为突破点,构建了生命发展课程体系。
生命发展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三层五类”的课程结构。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类课程、拓展类课程、研究类课程。“三层”背后分别是面向全体、面向分层、面向个体,这是学校对课程性质的归类和划分。
五个类别(五大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健康艺术、社会交往、国际理解。在这五类中,“社会交往”是针对21世纪终身学习技能中的“协作”“交流”提出的,也是针对当前孩子们亟须培养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的;而“国际理解”则是根据北大附小孩子们的诉求以及学校国际交流实践经验提出的。
除了“三层五类”的课程结构,北大附小还构建了学科群的概念,勾勒了由不同内容、不同年段和不同学习方式组成的三维实施形态。特别要指出的是,我们的课程设计还突出了对学校文化的汲取和关照:如我们的北大文化课程,它以领悟北大精神、传承北大文化为宗旨,内容包括“北大风骨”“北大风物”“北大风采”三个系列,是老师对学校办学传统、文化特色的吸纳与融合,体现了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二、中层设计:学科课程方案的形成
如果说生命发展课程更多关注的是课程设置层面的工作,那么这样的“课程设置”如何转化为“课程实施”,在学校教学中真正落地生根?为此,我们急需课程实施层面的整体设计,给学生以学科领域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孩子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实现真正的“专心地学习,痛快地游玩。”
因此,继“生命发展课程整体方案”出炉以后,我们不断研讨,不断反思,把学校整体课程方案放在学科课程的框架之中,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带有不同学科特质的教学系统设计,如“开放的学习资源”“教学进程结构”“如何转变教与学的方式”等,构建了独特的学科课程整体实施方案。
这样的学科课程整体实施方案由七个核心问题组成,即北大附小学科课程发展水平特色的估计,学科课程构建的主题与思路,学科课程内容的设计,学科课堂教学进程的设计,学科课堂教学的特质,学科课程教学的成效,学科教师团队建设等。
几年来,这样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北大附小的“博雅”语文从“博吸收”“雅呈现”两方面来构建博雅的总体结构。这里的“博”,关注的是吸收、接纳,是兼容并包,是大气磅礴;“雅”,则是内化后的展现,是弘扬传统,是人文和谐。考量到教材局限,博雅语文还特别设计了分层多样的博雅阅读,如一年级的“绘本之旅”,二年级的“桥梁阅读”,三年级的“成长之旅”,四年级的“博览之旅”,五年级的“人文之旅”,通过阅读容量的加大,不断拓宽学生视域。
又如数学团队以“生长”为主题的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其核心的内容和目标就是“研数思形,启智通慧”。北大附小以丰富的数学活动为依托,通过基础类课程、思维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这三类课程的设计,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性思维,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这三类课程既是立体分层的,在培养目标上又是各有侧重的,如基础类课程重点关照知识与技能,思维类课程重点关照方法与策略,实践类课程重点关照实践与应用。
图1 北大附小数学课程体系架构
在实践类课程中,问题意识和活动体验的课程贯穿一至六年级并且循序上升、不断发展。
图2 实践类课程的内容结构
又如英语团队提出的“1+3”课堂教学结构,“1+3”有两层含义:一是课堂时间分配,10分钟和30分钟;二是进程模式,1个模块和3个环节。
“1”,就是用1/4的课堂学习时间(10分钟)开展1个模块学习。在这10分钟里,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学生学习需求、教师教学风格和较长期教学目标,从提供的活动模块中自由选择1~3个教学活动。活动模块包括:Duty Report(值日报告)、Topic Speech(主题演讲)、Mimic Show(电影模仿秀)、Story Time(故事时间)、Music Time(音乐之声)。我们将这10分钟称为:OMIS模块。OMIS来自于四个单词的首字母——Open(开放)、Multiple(多维)、Interactive(交互)、Sustained(持续)——这四个单词也正好诠释了该模块活动的特点。OMIS教学模块,着眼于培养学生长远的英语学习兴趣和习惯,将以往少量、重复、机械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大量、持续、主动的汲取。
“3”,是3/4的课堂学习时间(30分钟),也是三个学习环节。这30分钟是回归教材、回归文本的常态课堂学习。学习内容主要来自于基础课程教材,即《新派英语》和《小学英语》(清华版)〖ZW(〗范文芳:《小学英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若没有特别说明,在本书中统称《小学英语》(清华版)。〖ZW)〗,以及拓展课程中的阅读文本。三个环节分别是:激活兴趣,互动建构,内化整合。
三、微观设计:开放式体验学习的探索
要丰富和完善学校生命发展课程建设,我们不仅需要在学科课程教学上着力,还需要以开放式、体验式的活动为切入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践学习上着力,让学校课程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充满自由发展、自我选择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丰富情感以及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个体。我们打破传统课堂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主张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走出课堂,超越课堂,主张在师生双方共同的自主建构中,为学生成长预留更多的空间,培育适合孩子们成长的个性课程。
如“社会交往”课程。2014年,我们以“踏春”为主题进行了分层多样的富有生命色彩的开放式社会体验活动。一年级,“感悟春天”。孩子们结伴群游海洋馆、动物园,在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中感悟生态的气息。二年级,“寻找春天”。孩子们进入洼里乡村博物馆实地参观,在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寻找春天的足迹。三年级,“探究春天”。孩子们以“开往春天的高铁”为名,前往目的地蟹岛,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探春”的综合实践拓展活动,如破冰游戏——青蛙王子,扬帆起航——我型我秀,暖场游戏——向日葵、松鼠与大树、心有灵犀,情境模拟——走进春天的爱、欢乐大家庭,在群体实践活动中探究春天。四年级,“播种春天”。孩子们前往“疯狂农场”,通过“抗旱救灾”“农场保卫战”“分辨五谷”等模拟农事活动,亲自体验春天的播种与耕耘。五年级,“春天的劳作”。孩子们前往神堂峪,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亲自生火、做饭,养成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技能。六年级,“抒写春趣”。通过春天里的生命讲座、圆明园放风筝、生存岛拓展、游湿地公园等系列活动,用诗词歌赋的形式解读春韵,抒写春趣。
又如“开心种植园”课程。该课程以植物爱好者为对象,通过组建俱乐部活动的方式,从不同的种植体验出发,设计游戏、拍卖、戏剧表演、模拟交易、创办自己的企业等不同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亲历多学科融合的社会实践探究过程,引导他们在做中学,在体验中思考。
又如“模拟联合国”课程。这个课程是为一部分孩子特别设立的。北大附小有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同时也开设了日语、韩语、印尼语等小语种课。模拟联合国课程即以这些英文表达流畅、关注时事、热爱演讲或辩论的孩子为对象,让他们作为模拟联合国的各方代表就某一特定议题(如:环境问题、食品安全、儿童权利、文化遗产等)阐述观点、展开辩论。除了这些学习以外,他们还将学习涉外礼仪,练习英文演讲,在亲身体验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国际理解能力。
再如我们的“私人绘本”课程。私人绘本课程是美术创意的一种形式,可以自己确定创作的主题和内容,让孩子们在非常放松的前提下进行私密化的绘本创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主动干预,而是给孩子们一个更为开放的空间,一些辅助的工具和材料。私人绘本并不是随意的表达,而是让孩子们有一个放松的环境,学会用美术的图像思维来打开心灵,把内心情感真实地表露出来,从而进行心灵的交融,情感的对话。
通过学校课程总体设计、到学科课程整体设计、再到学生个性课程设计,我们一步一步,不断朝向学生,不断贴近学生,将育人目标与实际的课程内容连接起来,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与孩子的个性化成长连接起来,整合学习内容、改变学习方式,把“理想的课程”变成了富有生命气息的“实践的课程”。
这样的改革让学生成长的意义更突显了。它让我们学会主动探索学生的需求,并且能够换位思考,什么样的课程是对孩子们的终身幸福发展有利的。我们真的应该“顺其性,驰其想”,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温馨的自由空间,让孩子们有更多的发展和选择。
这样的改革让学校的课程文化更浓厚了。我们的生命发展课程是在附小独特的文化土壤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实行,是对宽松民主的学校文化的彰显,是对爱与自由的学校精神的深层诠释。课程改革中的很多细节,包括我们推进课程改革中的诸多策略——多元引领、对话共生、实验培育、文化浸润等,都是课程文化的核心内涵,而这样的氛围与环境,是带有北大附小特色的,是我们要永远发扬的精神财富。
这样的改革带来了教师团队研究水平的整体飞跃。从没有方向,到明确方向,从出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我们的老师们始终团结在一起,以课堂教学研究为突破口,不断进行思路设计,不断进行经验反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努力碰撞研究的火花,不断扩充研究的同伴。几乎每天课后、每个周末,在校园的各处都能瞥见他们专注交流的场景。老师们的课程创生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科团队的教学风格也越来越明晰。今年9月,凝结我们这一改革的成果——《润泽心灵的博雅语文——北大附小博雅语文课程的建构和实施》《研数思形,启智通慧——北大附小“生长的数学”课程的建构和实施》《卓·悦英语:“玩”出最好的课堂》即将出版。它们,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参与了本书的写作,具体分工为:第一章:柴立男、庄严、魏秀敏;第二章:郑莉莉、霍文保;第三章:范冰、刘佳、李东;第四章:郭向军、周丽杰、朱晓媛、杜亚芳;第五章:刘桂红;第六章:李瑜;第七章:全体英语教师。本书由庄严、范冰、李瑜、郭向军、朱晓媛、刘桂红统稿。庄严最后对全书进行了统一审校。
愿北大附小的课程改革继往开来,结出更多更丰富的果实!
尹超
201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