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传统与东亚文明关系论:季塔连科汉学论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合作带来安全
——东亚视角[1]

自从作为未来俄罗斯帝国集团的中心——强大的莫斯科公国建立之后,东部就一直在这个年轻国度的政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无独有偶,伊凡雷帝也选择了拜占庭的双头鹰作为徽章象征自己的统治,双头鹰的一个头面向西方,另一个则面向东方。俄罗斯通过复杂而又曲折的道路向西伯利亚、远东、中亚、高加索地区前进,这一过程持续了几个世纪。

俄罗斯幅员辽阔,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横跨欧亚大陆,其地理位置处于几大世界文明的交界处,人们不能不为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民单独划分出一个具有他们自己特点的文化和心智区域,这里的人民,成为了日后新国家成立的中流砥柱。这种地缘政治上的位置使得俄罗斯文化和俄罗斯族文化变得更加开放且易受外部的影响,这常常让俄罗斯族文化的自我认同变得复杂困难起来。由于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一直位于其国家的欧洲部分,当权的上层社会群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常常受到西欧文化的强力影响,从而使得植根于古罗斯和图兰的文化因素不再占据首位。但是,透过俄罗斯几个世纪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她在欧洲和欧洲文化中地位的提升并不是因为她对西欧文化的依附和效仿,而是缘于其俄罗斯族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中欧亚成分互相承认和认同的加强,以及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对亚洲部分的更加重视。

自从8世纪初彼得一世打开了通往欧洲的窗口,巩固了在波罗的海沿岸的统治之后,在俄罗斯社会对于俄罗斯及其自身文化之间的认同问题的讨论便开始变得热烈起来。19世纪末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的在意识形态和政治上的斗争曾使得俄罗斯精神领域划分为斯拉夫派和西方派。

在俄罗斯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在被排挤在国家之外的上层社会群体中掀起了对于新的自我认同问题的讨论,并最终形成了对于俄罗斯文化中欧亚部分的同一性观念。

在苏联时期俄罗斯政治精英们文化的自我认同具有双重性,因为共产主义中有关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观点否定了,至少严重地削弱了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思想。

在伟大卫国战争期间,斯大林实际上提出了无产阶级共产主义要为爱国主义思想和拯救祖国服务的思想。有关俄罗斯民族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文章再次涌现,在军旗上出现了印有涅夫斯基、库图佐夫和苏沃洛夫等大将的勋章。一时间许多的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纷纷复现。

但是战后在俄罗斯精英群体中崇尚西欧文化的趋势则逐渐占据了上风,这导致了对俄罗斯同一性和对祖国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削弱和破坏。在这种背景下有关俄罗斯文化落后性、二流性和全部俄罗斯历史模仿性的负面观点便出现了。过去有关将俄罗斯纳入世界文明体系的必要性观点的提出,恰恰印证了俄罗斯文化和历史具有模仿性的思想。这种面对民族历史的立场成为了推动文化衰退以及随后的苏联解体的众多原因之一,因为俄罗斯民族文化和俄罗斯人民已经不再是国家体制建立的支柱,他们的热情也已经降至冰点。

待苏联解体、享有主权的俄罗斯联邦成立之后,文化和民族的同一性问题则在俄罗斯人民、特别是那些俄罗斯传统民族的生活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俄罗斯文化中欧洲成分所起到的作用在公共意见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随着中国、日本、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各个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亚太地区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提升,对于俄罗斯,这个三分之二的自然资源位于其亚洲部分的国家而言,正确定位其亚洲部分在国家建设和外交政治中的作用从未像现在这样变得异常迫切和重要。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京执政之后,在俄罗斯联邦外交政治中形成了对欧美部分和亚太部分的一视同仁,但这并不意味着俄罗斯在亚洲部分的自我价值作用得到认同和承认。在俄罗斯的大众媒体中依然叫喧着将俄罗斯定位于西方的观点,而忽视其地缘政治和文明的现实性问题。

俄罗斯上层社会精英中西方派和斯拉夫派的割裂对我们国家的内政和外交事务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在内政方面,其消极影响表现为俄罗斯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在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割裂,文化同一性上含混不清,以及在民族关系问题、俄罗斯人民热情下降等方面所产生的严重问题。在外交层面,这种割裂则导致了俄罗斯国际地位的下降和削弱。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俄罗斯作为一个在欧洲和亚洲都是超级大国的国家,却不参加欧洲和亚洲国家举行的对话,这完全是因为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笔者就在自己的书中试图向大家阐述,俄罗斯国际活动中涉及亚太地区的方面对其自身而言拥有战略性的迫切意义,甚至要超过保持其在欧洲大西洋地区积极性的意义。俄罗斯国际政治中欧洲路线和亚洲路线的同价性是实现俄罗斯稳定和提高其国际影响力的基础。俄罗斯具有独特的欧亚位置,所以在俄罗斯对外关系方面,不管是其与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关系还是与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上,应该占据适当的位置。在笔者看来,只有按照这种立场才能最大化的利用和实现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中的位置优势,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有效发展国际合作,从而促进俄罗斯联邦东部地区(东西伯利亚、远东和北方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同时这还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俄罗斯以一个强大统一的经济主体的形式,而不是一个单独区域的形式,实现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笔者主要是研究在东亚地区跨文化国际关系中的主要问题,试图揭开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多极化发展的条件下俄罗斯在世界和东亚地区的作用。书中继承并发展了笔者曾在《俄罗斯和东亚》和《中国文明与改革》两本书中的思想。在《俄罗斯面向亚洲》这一本书中得到发展和论证的新欧亚主义思想是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次,笔者将尝试从地区视角揭示国际局势的发展,首先是全球化在地区的进程特点,跨文化的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同时也会分析俄罗斯联邦与其东亚邻国(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印度、越南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或多边关系的特点。

在2000年和2002年的贝加尔湖大会以及多次的国际会议中,笔者一直在强调俄罗斯亚洲政策的重要性,一方面来说,它是国际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它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崛起计划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因素。如果俄罗斯不能跟远东的邻国全面合作(这也包括美国),那么我国在近期就没有办法在克服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困难方面取得根本性的转折。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地缘政治地位将会进一步削弱,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作为超级大国的俄罗斯外交地位的逐渐丧失。

最近一两年发生在俄罗斯、美国,以及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大规模的恐怖行动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已经转变成对诸多国家人民和平、稳定与发展的新的严峻挑战。在这种状况下需要各方努力协调一致。制定面对安全问题时的新立场,以及在共同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规划安全保障策略将显得尤为重要。在由俄罗斯同中国、越南和印度发起并签订的共同声明和宣言当中,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安全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后,美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国也参与到这些声明和宣言当中。在这方面一个很好的印证便是在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江泽民的发言,他说“中国……支持建立新的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并认为以下原则是其建立的基础:“在政治上所有的国家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不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国;经济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保证贫富差距不要太大;文化上互相学习、共同繁荣,不排挤他国文化;在安全关系上,互相信任、共同维护,达成新的共识: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以对话和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本文所阐明的一些观点、思想和立场是笔者近十年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科研成果的汇集,其中一些观点是由笔者提出的,也有的是在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学术委员会讨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还有的是在学院组织的不同的学术会议上得出的,这其中包括同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的学者举行的会议,以及同中国、美国、印度、日本、越南、韩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同仁举行的会议。在此我有必要向学院的同仁们表示感谢,他们在精神和思想上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提出的宝贵建议和意见帮助笔者更加清楚、仔细地去论证自己在有关俄罗斯发展战略及其同亚洲和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合作方面的观点。笔者还要对以下人士表示特别感谢:历史学博士Б.Т.库力克、经济学博士В.И.沙巴林以及经济学博士В.В.米赫耶夫教授、历史学副博士В.П.特卡琴科、历史学博士А.В.拉马诺夫、历史学副博士В.Н.帕夫连琴科、经济学博士А.В.奥斯特洛夫斯基、经济学博士И.Н.瑙莫夫、历史学副博士О.В.巴洽金娜,他们友善的建议和批评性的意见对于本书的付梓出版大有帮助。

借此机会,还要向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科学出版社的高级研究员М.В.杰姆琴科和Н.И.马洛斯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我一直以来的助手Н.И.卡鲁史克对本书在技术上的帮助!

(赵鹏飞译,刘宏校)

[1] 本篇选自:М.Л.季塔连科,《俄罗斯:合作带来安全——东亚视角》,莫斯科,2003年。(ТитаренкоМ.Л.Россия:безопасностьчерез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Восточно-азиатскийвектор.-М.:Памятникиисторическоймысли,2003.-405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