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日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在路上

2014年4月2日星期三

早上七点半,大家在单位院里集合,然后填派车单,向法庭进发。

小张爱迟到,老是大家都已在车上坐好,才见她匆匆骑车冲向停车棚。小刘说她夜生活丰富,她总不承认,三缄其口,或是说早上起迟了。其实,车上人都听出来了,他俩说的是一个意思。

小曹出发前老事儿多,不是给主管汇报案子,就是出文书、盖章。用他的话说,领导刚上班好找,脾气也温和些,汇报的案子好通过。但他不解释为什么老爱干书记员的活儿,比如出文书、盖章等。

我不喜欢去单位坐车。常提前从家里步行出来,或骑车到任何一个必经的大路口等车,车来了,所骑的破车路边一锁,上车就走,回来在老地方下车再骑回家。

领导多次要求法庭同志坚守岗位,不能有事没事总在院里逡巡。这不,法院刚搬到新址,大楼气派直逼省院,但为了杜绝法庭同志在院里办公,法庭的办公室里竟然没有办公桌椅和局域网,还要求法庭同志来院里须有主管领导签字。这都谁的主意,真是奇葩!有人戏称这是“非有诏不得返京”啊。法庭同志的工作有目共睹,多年的办案标兵、调解能手大都出自基层,更何况,法庭与法院能割断联系吗?签字、盖章、打印、领取办公物品、拿新案、移送卷宗,这些工作在法庭能做吗?现在搬到新大楼了,基层法庭的同志俨然是外人,进院机关大门还得冒着被领导批评的风险,难怪此规定一出,即遭多数人诟病。

法庭专车“大众”牌轿车警车,连司机一共坐进六个人,满满一车,路况差,路上得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车上副驾驶的位置老给我留着,他们四个则一前一后挤在后排,以致到了庭里小曹两脚常麻得下不了车。我曾坚持让块头稍大的小刘或小曹坐前排,但他们坚决不肯,我知道他们是出于尊敬,嘴上却调侃是因有两美女才抢后排。

南京到北京,路上也算功。路上总是不乏话题。我爱讲以前法庭的趣事,什么骑车下乡轮胎没气四处借气筒、冬天与乡里人员抢着往屋里搬煤球、几个人共用一个“热得快”烧开水、公交上班车上“偶遇”败诉方当事人被挖苦一路,……他们听得哈哈大笑。

小刘爱讲些带包袱的段子,一荤二素的,起伏跌宕,悬念重生,讲到紧要处,来个停顿,听得张、葛两位女生大气不敢出,问也不是,笑也不是,但他就是不急着往下讲。等到换了个话题,张、葛二人才无缘无故地突然大笑起来,这下倒把司机小孙弄懵了,“嗖”的一声拧大了音乐开关。

小曹爱在车上说案子,判离判不离的,证据如何分配,看到个什么典型案例,又有个新的司法解释,等等,也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或者争论。随着车子颠簸的毫无秩序,大家吵吵闹闹,竞相发言,把车里的温度都整高了。小孙急得一路插不进一句话,几次提议要把车上不说案子定为规矩,人人都响应,但至今谈论案件仍是车上最多的话题。

以至于,“除了说案,你还会说啥”成了最无语最鄙视人的一句话。

有人说现在法院人苦,而法院最苦的是在基层法庭,不是在开庭,就是在赶往开庭的路上,天天如此。时间久了,大家发现,路上竟成全庭人谈兴最浓、气氛最热烈、思想上最轻松自由的时刻,也是每个人最有归属感的时刻,因此要说家在“路上”,毫不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