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世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关于孟子的身世,我们知道得很少。司马迁为孟子写“传”,只说明其姓名籍贯,未提其父母家世,甚至连孟子的字都未提及。这说明到西汉司马迁写《史记》时,孟子的身世已经很不清楚了。
东汉人赵岐为《孟子》一书作注,这是《孟子》的最早注释。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只说:“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未闻也。”这基本上是重复司马迁的说法。后来的《史记正义》提出,“轲字子舆,为齐卿”。“为齐卿”是指孟子在齐国时被授予卿的爵位,享受卿的待遇。还有说孟子字子车的。但这些说法都晚出,研究孟子的著作一般都不采用。
但是,关于孟子的家世,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提出了一点线索,说:“或曰,孟子鲁公族之后。”所谓“或曰”者,是说有人这样说,或有这样一种说法,但不能肯定其确实如此。不过,赵岐倾向于接受这种说法,而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根据。其根据就是,《孟子》一书中有“孟子自齐葬于鲁”[3]的记载。赵岐在《题辞》中的说法与此相符。赵岐说:“故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这显然是对《孟子》中所说“自齐葬于鲁”的注解。所谓“归葬”,就是回到鲁国去安葬。那么,孟子的母亲死于何地?据刘向《列女传》说,孟子在齐国时“有忧色”,曾抱着柱子叹息,“孟母见之”,即去看过儿子。这说明,孟母随儿子一起到了齐国,孟母是在齐国去世的。如果是这样,所谓“归葬”,就是抬着棺木回到鲁国去安葬。可见,孟子的家世与鲁国确实有关。
所谓“鲁公族之后”,是从姓氏上说的,指鲁国公族三桓(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叔孙、季孙三家)之一的孟孙氏的后代。春秋末期,三桓长期掌握鲁国的政权,这也正是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曾经预言,卿夫夫掌握政权,“五世希不失矣”,即经过五代之后,很少不衰败的。在鲁国,“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指季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4]。意思是,政权掌握在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手中已经四代了,因此,三桓的子孙快衰微了。事实上,进入战国以后三桓的子孙果然衰微了,并且散落到各地,用赵岐的话说,“既已衰微,分适他国”。孟孙氏一支散落到邹地,也是完全可能的。
孟子生于邹。邹离鲁国曲阜很近,孟子曾说:“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5]但是,关于邹这个地方,史书记载不尽相同。据赵岐说,邹本是春秋时的邾子之国,到孟子时改名为邹,由于离鲁国很近,“后为鲁所并”[6]。这是根据《春秋左传》的有关记载提出的看法。但是,据《史记索隐》,“邹,鲁地名。又云‘邾’,邾人徙邹故也”。照这个说法,邹本来就是鲁国的地名,之所以又称“邾”,是因为邾人迁徙到邹的缘故。不管按照哪种说法,在孟子时代,邹都是属于鲁国的。但是,孟子时代确有邹国,孟子也见过邹君,这在《孟子》中有记载。这样看来,邹为鲁国的附属之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孟子》中亦有记述)。
孟子的生卒年,由于资料缺乏,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推断,各种推断之间相差甚远。清人魏源作《孟子年表》,又著《孟子年表考》,根据《史记索隐》所说孟子死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89年之说,又根据《阙里志》孟子活了97岁之说,进行推算,认为孟子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85年(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采用此说)。但是在古代,如此高寿之人确实少有,孟子97岁之说未必可信。元代程復心的《孟子年谱》等书则说,孟子“寿八十四岁”。按照此说,孟子应生于周烈王四年,即公元前372年(也有说生于前371年的,如冯友兰先生)。这是比较传统的说法,也是很多人采用的说法,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孟子的父亲就更不知其详了。据《春秋演孔图》《阙里志》等书说,孟子的父亲名激,字公宜。此说只能作参考,不能作凭证。因为这些书不仅晚出,而且其中的很多记载并不完全可靠。孟子父亲的行踪就更无迹可寻。我们只知道,孟子童年时期,已经失去了父亲。因此,便有孟母教子的许多记载。关于孟子失去父教的原因,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孟子早年丧父,故不能亲受其教;一种传说是,孟父出了远门,故由母亲代父而教。赵岐采用了前一说,认为孟子“夙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