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授徒
自从孔子开私人讲学之风,打破贵族教育之后,思想家们便纷纷成立私人学校,收徒讲学。到了战国时期,私人讲学之风更盛,不同学派的形成与此直接有关,因为只有众多学者结成一个团体,才能构成学派。战国中后期,学派林立,互相争鸣,孟子便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和孔子一样,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大约在学成之后,即30岁左右,便开始收徒讲学。当时仍在邹国,但学生来源未必仅来自邹国。随着孟子影响的不断扩大,弟子也越来越多,到孟子周游列国时,很多学生跟随在身边,出现了“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19]的盛况。由于各国诸侯给予孟子以优厚的待遇,孟子师徒出行时便能形成一个车队,跟随的学生有数百人之多。这种盛况已经大大超过孔子。这说明战国时期不仅经济、交通有很大发展,教育规模也扩大了,而孟子则成为赫赫有名的大教育家了。
孟子一生没有离开教育事业。他从学成之后开始讲学,在周游列国的二十余年间一直没有停止,直到晚年回到邹国,仍有很多弟子,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孟子》中有大量与弟子们的对话,这既可以看作是孟子学说的文字记载,也可以看作是孟子教育学生的实际记录。由于古代教育不像现代的专业教育,有专门教材,而是在师生问答、对话、讨论和平时言行中进行的,因此,孟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只能在《孟子》一书中看到。
孟子很热爱教育事业,将教育视为为后代培养人才、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巨大工程,并以从事教育事业为最大的乐趣。孟子说过,君子有三大乐趣,而成为一个“王”(即最高统治者)并不在其中。“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一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二乐;“得天才英才而教育之”是三乐。[20]一乐是家庭之乐,二乐是个人成德之乐,三乐则是为天下后世培养人才之乐。按照朱熹的解释,第三乐即教育英才之乐更加重要,可谓圣人之乐。“圣人之心所欲愿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乐为何如哉?”孟子已经实现了这个愿望,他的乐就可想而知了。
孟子教学的指导思想,不是强制性的灌输知识,而是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和先天素质,通过引导、启发和指点,使其发挥出来。这就是“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的教育。孟子认为,很多人生道理是人人都具备的,只是先生比学生早觉悟、早知道而已,并不是只有先生有知,而学生全无知。先生的作用就是“开发”学生的智慧,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因此,他反对“好为人师”,也不以“先知”者自居。“人之患,在好为人师。”[21]“好为人师”的人,总认为自己有知,别人无知,以向别人“传授”知识而自居。教育重在启发“自觉”,而不是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一点至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以及人文思潮的普遍高涨,孟子对人的问题特别关注,对人性一类的问题有特殊兴趣和研究,因此,孟子并不主张学生获得各种具体的知识,而是强调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人格,实现人生的价值,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人生问题。孟子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主义教育。
由其教育思想所决定,孟子的教育方法也是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引而不发,跃如也。”[22]就很生动地体现了孟子的启发式教育的方法。就像射箭,引满了弓,却并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有能力的人便跟着来。孟子在同弟子谈话时,常常不明确说出答案,而是一步一步地追问,让学生自己提出答案,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但是,启发式教育并不意味着放弃标准和原则,更不是任意迁就。正好相反,孟子是很坚持原则的。正如“大匠”(即技术高明的匠人)不为拙劣的工匠改变规矩,羿(即传说中的神射手)不为拙劣的射手改变靶子一样,教育也是有严格标准的。这一点在孟子回答学生提问时表现得很清楚,为了坚持原则,孟子常常批评一些不正确的观点。
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孟子又很重视灵活性,并不是一味地教条式地宣讲一些原则。这既是孟子的思想方法,也是孟子的教育方法。其中,经与权的关系问题就是孟子很强调的一个问题,并且通过各种问题的探讨,要求学生将二者结合起来,在特殊情况下则要以权行之。比如,按照“礼”的规定,“男女授受不亲”,即男女之间不能有身体接触,但是,当兄嫂溺于水中时,弟弟可以“授之以手”,即用手将兄嫂救上来。这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符合“礼”的精神的,因为“礼”从根本上就是对别人的恭敬和尊重,是建立在关心他人的基础之上的,在遇到紧急或特殊情况时,就不能按照常规行事,而要用特殊的方式去处理。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可以说明一个道理,在极其复杂的条件下,不能死死地守住“礼”的“原则”去行事,而要有变通的办法。这就是孟子教育学生的方式,也是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以及对待各种问题的方式。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二人。但孟子有多少弟子,由于数据缺乏,不得而知。《孟子》中出现过的,至少有十几人,其中,乐正子、公孙丑、万章、公都子、陈臻、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孟仲子、徐辟、充虞、咸丘蒙等人是比较著名的。尤其是乐正子,鲁平公曾想请他治理国政,孟子称其为“好善”[23],应是孟子弟子中的佼佼者。公孙丑、万章在孟子晚年时帮助他完成《孟子》一书,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