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会蹭网络热点就是有网感吗
无论是做个人自媒体,还是在互联网公司从事新媒体相关的工作,蹭热点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基本操作。
网络热点指的是在短时间内由网络社区引爆的众人参与的话题,常见的如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爆款文章、最新政策,等等,这些话题以前是街头巷尾议论纷纷的民生议题,在互联网时代,则会以更快的速度聚集流量,呈现全民参与分享观点,精彩纷呈,百家争鸣的网络景观。
蹭热点一般是借用热点内容中的关键词或者核心素材借题发挥,写出一番观点分享型文章参与热议,以获取流量;或者是品牌方巧妙借用热点元素,结合自己的产品特点做出“热点广告”。
以杜蕾斯官方微博为代表,我们先来看看“新媒体运营像杜蕾斯这样一直追热点真的对企业有帮助吗”这样的典型的品牌蹭热点行为,到底是不是具有网感。
一场暴雨过后,北京的路面满是积水,许多人被困在办公室无法回家。此时,一个网友发布了一组以杜蕾斯产品套上鞋子避免鞋子泡水的图片。很快,杜蕾斯官方微博转发了这组图片,并最终引爆网络。《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将这一事件评为“最有代表性的社交网络营销案例之一”。从此,企业类新媒体学习杜蕾斯的营销策略就开始一波接着一波。
最近一两年,企业官微做得最接地气,也最会蹭热点的,当属旺仔俱乐部。
你可以看到,众人心目中经典的旺仔形象被重新创作,与时下多元化热点相结合,使其焕发了新的IP价值。
虽然像这样的官方微博不会成为大热爆款,但是作为一个官方微博,能够稳扎稳打地聚集200万粉丝,每条动态下都有着数目可观的活跃网友参与互动,并且主题店一家接一家地开,对于一个官方品牌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好的成绩了。
近年来,这个势头开始式微,蹭热点成了网红和明星的专属。
2019年夏天,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横扫各大院线,而称霸了多天微博热搜榜的却是各路明星的哪吒发型。
近年来,有一位数据略显虚高的明星饱受网友质疑,而豆瓣一篇“某明星微博数据并不高,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的帖子,却使得为某明星造势成了全民热议的话题,明星、微博大号、各路“水军”[1]纷纷加入其中。
只要策划和话题本身是有趣的,内容创作者们就有足够的动力加入这场狂欢,各取所需。到后来,连很多官方“蓝V”也加入到“为×××做数据”的大军中,一时之间,网络话题热闹非凡。
这样做当然也是有好处的。
首先,这是公司维持用户黏性的重要渠道。企业有公关的需求,有广告的需求,通过不断地追逐热点,在用户面前保持存在感,可以积累自有渠道的粉丝和关注者,从而形成公司的喉舌。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新媒体公司将有最高效的传播力,便于公司任何方向上的宣传——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牢靠。
其次,这也是向B端(企业端)、投资方、同行展示公司实力的重要渠道,他们将对你们新媒体运营的综合实力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可以由此评估公司的专业度、公信度和实力。
一个公司的文化和执行力,以及创新能力,除了产品(周期过长过慢,机会较偶然)外,更为简单粗暴的展现方式就是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这相当于炫技式的表现,将获得投资方、客户等极大的信任和认可,也能赢得同行的赞许和尊敬。
但是,这就是我们都认同和想要的网感吗?
2017年12月,一篇名为《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的文章刷爆网络,使得“佛系青年”[2]成为2017年的热门流行词。
后续更是出现了大量以“第一批‘90后’已经××了”为句式标题的文章,这就是我开头说的第一种现象——对同一网络现象中的关键词或者核心素材借题发挥,发表观点分享型文章参与热议,以获取流量。
当然,这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所有的二次创作和传播,实际上都是在将目光和焦点投向最初的那篇爆款文章。
所以,相比蹭热点,自制热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感。
例如,在抖音爆红的“答案茶”,使得自己的产品成了全网热议的奶茶品牌,这就是将品牌的自媒体从蹭热点转向了自制热点。
相比蹭热点,更糟糕的是理解不了热点,也无法理解网络热词,不知道社交网络上发生了什么,这些人被称为“零网感人士”。
父母那一辈人和年轻人之间隔着巨大的信息鸿沟,因而,他们大多都是这样的零网感人士。他们看到我们在朋友圈发“求投喂”[3]的图片时会惊慌失措,会在我们高呼“要给偶像生猴子”时痛骂我们,也会在我们捧着手机刷抖音视频哈哈大笑时感到莫名其妙。
这就是缺失网感导致的文化隔阂,不理解网络热词产生的具体语境与所指,以及不理解网络用户借用这些热词自我表达下的真正的潜台词而导致的尴尬。
所以,如果要准确描述有网感的人,那就是——自创武功,开宗立派,让众人趋之若鹜的顶级高手;
当然,更常见的“武林人士”则是刻苦练功,紧跟热点,在社交媒体和网络社区浸淫多年,熟悉和了解各个网络热点、新闻事件、小众文化,并能照葫芦画瓢,做出模仿、衍生、解析、编纂等行为的运营人员;
能够运用网络语言进行社交、沟通,并因此聚集的人群,则是这个网络江湖的看客。
那些听不懂、不知道,也没见过这类语言的人,就是非网络居民。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并不是我们日常新媒体链接的用户,他们更像是僵尸粉,比如饭店门口免费打印照片的机器带来的新关注者,比如微博官方的涨粉包所带来的新注册用户自动关注的粉丝,比如通过裂变手段获取的新增用户。这些增量的特点就是无法与你互动,也不会共情,极易流失,难以撬动。
面对这些用户,网感就会显得无用武之地。
所以,总的来说,网感是流通在网络社区居民之间的潜在文化与社区氛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彼此并拉近距离。
这样看来,网感是不是就是对这些段子进行二次加工呢?
还记得“蓝瘦,香菇”[4]“厉害了,我的哥”[5]“菊外人”[6]这些网络梗吗?这些昙花一现的网络热词,即便你可以抓住它们,也不能证明你是一个拥有网感的运营者,只能说明你是一个照葫芦画瓢的跟风者罢了。
同样是网络热词,“锦鲤”的生命力就远远超出上述几个词,会长久地存在于大众的日常用语中。究其背后的原因,与文化母体不无关系。
文化母体一词,是《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一书里多次强调的重要概念,它意味着与最广大人群发生联系。
在《超级符号原理》一书中,则这样定义这一词汇:“文化母体是人类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发生的形式是集体的无意识。特点是不可抗拒、必然发生。一切母体行为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母体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而“锦鲤”这样的词,其实是对好运的新叫法。好运,毋庸置疑就是符合文化母体的超级符号。
所以,在我看来,用新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现象去诠释符合文化母体的超级符号,才是真正拥有网感的表现。
在上一章节中提到的“佛系青年”,就是对“干物女”[7]“宅男”[8]等上一轮网络热词的全新演绎。
网络上有一个叫“语文指挥中心”的微博,就是极其擅长重新演绎旧词汇的微博号。
用简单明了的表述方式,击中大多数用户的内心感受,并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借此自我标榜的能力,是更为高阶和完善的网感。
[1] 网络水军为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用的网络写手。
[2] 网络流行词,含义是指芸芸众生中崇尚一切随缘、不苛求、崇尚得过且过、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
[3] 漫展(即动漫展览)上的一个行业术语,是求喜爱的意思。
[4] 是指“难受,想哭”的意思。
[5] 称赞对方十分厉害,以表敬佩之意。
[6] 网络流行词,指不知道王菊是谁,也没有看过选秀节目《创造101》,但已经被“给王菊投票”相关信息包围的人。
[7] 是指放弃恋爱,以对自己而言懒散舒适的生活方式生活的女性。
[8] 一般大众所说的“宅男”主要指长期足不出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