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半途效应:最难熬的时候是黎明
创业无疑是一个伴随着风险和磨难的过程,成功的人有许多,失败的也不计其数。对于很多创业的人来说,他们失败并不是失败在开局,在刚开始时,凭借着心里的冲劲儿和克服万难的决心,无论什么困难都可以竭力克服;他们也不是失败在后半段,死在黎明前的曙光中的人总是少数;往往是在创业中途,业绩陷入平淡,长期停滞,看不到增长点,持续的惨淡导致了自我怀疑,怀疑究竟是不是选错了方向,时日一长,心中的万丈雄心也消磨殆尽,最后放弃了。
在事情发展上,中间段是比较特殊的。在人的心理上,更是这样——当事情发展到半途时,环境和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导致激励作用骤减,人们会陷入悲观消沉,怀疑自己能否达到目标,甚至怀疑达到目标究竟有没有意义,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半途效应。
在事情之初,人们都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对将要面临的困难有一定的估计,因此,容易咬紧牙关,度过这一段。在事情的结尾,总能看出一点儿成功的征兆,受到将要成功的鼓舞,也能够振作。唯有中间,是最煎熬的一段。给自己打的“鸡血”往往在中途消耗无遗,意志也开始动摇,放弃、自我否定的意志开始升起,这时一旦受到什么刺激,就可能放弃努力了。
有许多人,会陷入崩溃,这往往也是在事件发生到中途时,独自承担了许多压力,不肯向亲戚朋友吐露,压力积聚得越来越大,当在中途时,心理格外的脆弱和敏感,一旦遇到什么问题,很容易“一点就炸”,突然崩溃。
我们在从事长期的、艰巨的事情时,一定要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善于通过多种多样、随时随地的动力来激励自己,而不是通过某种单一动力来激励。就比如创业,要在工作中发现能够点燃激情的因素,发现工作的乐趣和价值,每一天的进一步和微小成就都可以督促我们向前,而不是抱着一个狭隘的宏伟目标,只盯着创业成功、公司市值几个亿这种终极目标。在创业过程中,有意义的事情许许多多,哪怕自己为世界创造了微小价值,给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下属发了让他开心的工资,不也是非常值得自豪的吗?
2016年发表于《经济心理学》(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的一篇文章显示,如果人们错过了之前的一个好机会,他们就会更倾向于放弃当前的次好机会。所以,如果你放任自己,从一开始就做一个习惯于放弃的人,那么以后的其他成就也会与你无缘。
但是,对抗这种“半途效应”,是有方法的。不唯结果论、不以终极目标论成败,善于发掘阶段努力的价值,是我们对抗半途效应的有力武器。在学校时,我们都明白高考是我们高中学习生涯的试金石。我们努力学习,宵衣旰食,只为了高考时能够金榜题名。有时,也会产生懈怠心理。这时,就要明白,学习的目标虽然是高考成功,但是学习的意义远不止高考。我们能获得的知识、理解世界的方式、与同伴相处的技巧……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保持心态的平稳。
对抗半途效应,还有一个关键技巧是合理制定目标。如果目标适当,通过适度的个人努力就可以达到。有的目标指定的过于宏伟、长远,其实很不利于目标的实现。有些目标,自己都不知道哪天能实现,势必经常受到半途效应的折磨。网上有一个新闻,说有一对年轻夫妇,喜得贵子,就给孩子立目标“距离高考还有6500天”,这样的望子成龙,如果真的实行下来,会给孩子带来沉重压力。
半途效应是每个人在实现目标中都会经历的一种心理,它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会懈怠甚至放弃。了解它,对症下药,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制定目标、实现目标,走向人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