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分期治疗疮疡病,灵活使用消托补
外科疮疡病的辨证,有别于他科,在应用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还要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麻木,辨溃疡形色,辨经络部位,辨善恶顺逆。内治法除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外,还要依据外科疮疡病的初起、成脓、溃后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立出消、托、补3个总的治疗原则。
消法是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疡科纲要》说:“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消法适用于初期肿疡以及外科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
托法是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法则,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内陷,适用于外疡中期,正虚毒盛,不能托毒外达的虚证。如毒气盛而正气未衰者,可仅用透脓的法则,促其早日脓出毒泄,肿消痛减。
补法适用于溃疡的后期,是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元气虚弱、脓水清稀、疮口难敛者,早日愈合。
《外科启玄》对此3个治疗法则都有叙述:“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托者,起也,上也。”“言补者,治虚之法也,经云:虚者补之。”同时提出运用三法时的注意事项,如用消法时“如形症已成,不可此法也”,指若疮脓毒已成,则不可用内消之法,以免养痈成患。在毒邪未尽之时,切勿用补法,以免留邪为患,而犯“实实之戒”。
20世纪50年代,人民群众的卫生条件差,疮疡病发病率极高,大量的病例使徐小云在诊治疮疡病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徐小云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肿块的体征,准确辨别肿疡病的阴阳属性,处于哪一阶段,有无成脓,是否是最佳切开时机等,并相应地选用外科内治法及外治法。如颈痈早期,肿块明显,疼痛剧烈,伴发热者,多选用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黄芩、板蓝根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药物,并外用金黄消肿软膏以清热消肿块;若患者来时肿块已红肿如馒,按之有波动,说明已成脓,即予以切开排脓,外用桃花散和黛军软膏祛腐排脓消肿,同时依据患者的体质,体实者选用皂角刺、连翘、金银花、紫花地丁、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以消肿排脓,体虚或老年羸弱者用黄芪、皂角刺、天花粉、连翘清热托毒排脓。后期疮面愈合缓慢,脓水清稀,气血亏虚者,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当归、地黄等药物或八珍汤补益气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抗生素的早期使用,肿疡病成脓者减少,而结块难消者增多,对疮疡病的治疗也相应地进行了改变,结合消、托、补三法综合运用,使用内消法治疗疮疡疾病。内消法最早见于晋代《刘涓子鬼遗方·神仙遗论·金黄散》:“贴痈番令内消,金黄散。白芷、白及、白蔹、金州柏各一两,生,晒干,上四味为细末。逐渐用新汲水调贴。”中医外科名家艾儒棣说:“内消法,即托消法,是将消法、托法合而用之,使已经化脓的肿疡,惧开刀之苦的患者,或化脓后脓积瘀血不去、溃疡不愈,或顽固结节、肿块者,运用托消法可以使脓肿自溃脓出,或脓去瘀血消散,溃疡愈合,从而达到内消的目的。此法适用于初期、中期已将化脓或未化脓性肿块或结节。托消是对消法、托法的补充。”
在临床上,徐小云对于一些已出脓或未出脓者,或因过度使用抗生素而致肿块难消者,喜用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仙方活命饮出自《医宗金鉴》,其“治一切疮疡,未成脓者内消,已成脓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圣药也”。此方具有消肿散结、活血祛瘀之功,现代专用于痈疽肿疡、腹腔炎症包块等。方中穿山甲因属国家保护品种,已停用,现用三棱、莪术等代替,肿块色黯者加桂枝3~6g以温通经络,协助活血化瘀药以消肿块。肿块平塌,局部压痛不明显者,加黄芪、党参等补气,以扶助体内正气,驱邪外出。患肿疡者,兼脾胃虚弱,服药后易致腹胀者,加六神曲、炒麦芽、炒稻芽、山药等健脾消食,以护胃及增强药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