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篇 医案篇
第一章 外科疾病
第一节 疮疡
一、淋巴结炎
案1: 周某,男,5岁。
初诊:2017年2月2日。
主诉:颈部肿块伴疼痛3日。
现病史:患者于1周前受寒出现发热伴咽喉疼痛,经西医治疗后发热退,咽喉疼痛减退。在前日夜里突然发现颈部肿块,活动时疼痛,口服抗生素(具体药名不详)治疗2日,结块反而增大。伴发热口渴,无胸闷头疼,无呕吐等症状。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刻下:颈部右侧肿块,逐渐增大伴疼痛,活动时疼痛加重,转侧不利。纳寐俱可,二便如常。
查体:T 38℃,右颈部扪及结块2.6cm×2.8cm,肤色偏红,边界清楚,推之活动可,质中硬,压痛明显,局部无波动感。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颈痈,风热痰结证。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内治
方药:自拟方。
牛蒡子6g 荆芥3g 金银花5g 川贝母2g 玄参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另:山慈菇3g
7剂,每日1剂,单独水煎另分服。
外治:金黄消肿软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
二诊:2017年2月9日。
药后热退,结块明显缩小,疼痛减轻。
查体:右颈部扪及结块1cm×0.8cm,肤色正常,边界清楚,推之活动可,质中硬,轻压痛,局部无波动感。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中医诊断:颈痈,风热痰结证。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内治
方药:自拟方。
牛蒡子6g 荆芥3g 金银花5g 川贝母2g 玄参5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另:山慈菇3g
7剂,每日1剂,单独水煎另分服。
外治:金黄消肿软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
按语:颈痈以儿童多见,俗称“痰毒”,又称“时毒”,冬春季节易多发,多因风湿、痰热而生,发病前多有感冒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史。内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化痰为主。
儿童颈痈,一般发病快,消退快,化脓亦快,失治或治疗不当,易出现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结块初起,当用金黄消肿软膏外敷,内服方中加用山慈菇有利于化痰消结。发现肿块四周质硬,表面皮肤色红,中间软,按之有波动感,是已成脓,宜早期切开排脓,缩短治愈时间。金黄消肿软膏,是由金黄散加消炎止痛膏调和而成,用于早期肿疡患者,以消散为主。其中的金黄散,来源于《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
案2: 彭某,男,68岁。
初诊:2017年2月16日。
主诉:左大腿结块肿胀疼痛4日。
现病史:患者素有脚气,足趾常有瘙痒感。近1周来左足第1趾间皮肤不慎抓破,出现足趾间皮肤潮红且痛。于4日前左足第1趾间皮肤破损处痒痛减轻,但左大腿内侧近腹股沟出现结块,日渐增大,疼痛明显,夜间加剧,痛如鸡啄,伴形寒、头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食欲睡眠欠佳,二便如常。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食物过敏史。
刻下:左足第1趾间皮肤潮红且痛,左大腿内侧近腹股沟结块疼痛,夜间加剧,痛如鸡啄,伴形寒,头痛不适。
查体:左足第1趾间皮肤潮红,四周肿,有压痛,左大腿内侧扪及5cm×6cm肿块,皮肤表面焮红,边界清楚,质中硬,无波动感,压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中医诊断:腿痈,湿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内治
方药:二妙散加五味消毒饮加减。
黄柏6g 苍术6g 金银花15g 连翘10g 紫花地丁15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茯苓10g 陈皮6g 皂角刺10g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金箍消肿软膏,外敷患处,每日1次。
二诊:2017年2月21日。
患者自觉左大腿肿块疼痛未见明显减轻,肿块处夜间鸡啄感加剧,形寒缓解,二便通畅。
查体:左足第1趾间皮肤潮红减退,四周无红肿及压痛,左大腿内侧扪及5cm×6cm肿块,高出皮肤,表面焮红,边界清楚,质中软,有波动感,压痛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中医诊断:腿痈,湿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内治
方药:二妙散加五味消毒饮加减。
黄柏6g 苍术6g 金银花15g 连翘10g 紫花地丁15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茯苓10g 陈皮6g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局部麻醉下切开排脓后,桃花散纱条引流,外敷黛军软膏,每日1次。
三诊:2017年2月26日。
药后患者自觉左大腿肿痛明显减轻,切口处脓液已少,肿块减小,红肿减退。
查体:左足趾皮肤正常,左大腿内侧肿块2cm×1.8cm,边界清楚,切口处空腔内新鲜肉芽生长,渗液清稀,淡黄色,压痛不明显。
舌脉: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中医诊断:腿痈,湿热证。
西医诊断: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
内治
方药:二妙散加五味消毒饮加减。
黄柏6g 苍术6g 金银花15g 连翘10g 紫花地丁15g 当归10g 赤芍10g 川芎6g 茯苓10g 陈皮6g
7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二味散+红玉散(1∶1比例混匀),药线引流3日,待渗液清稀无色后停用,外敷黛军软膏,每日1次,至疮口结痂痊愈。
按语:本案系皮肤受外来伤害感染毒邪,致使邪毒留滞肌肤,郁结不散,使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壅遏,化火成毒而成痈肿。痈具有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的特点,早治易消散,反之易化热、化腐成脓。该患者来就诊时,肿块即将成脓,遂予其内服清热解毒、和营消肿之五味消毒饮、二妙散治疗,并外用具有消散软坚活血作用的金箍消肿软膏,起到箍毒的作用,防止毒邪向四周发展。
但复诊时脓已成,宜早期切开排毒,外用桃花散纱条引流,并外敷黛军软膏,清热解毒消肿,促脓液尽快排出,使疮面愈合快。脓肿切开时充分开放脓腔,保证排脓通畅,防止形成袋脓,影响愈合;在疮口脓液减少时,要继续换药,保持疮口湿润使新肉生平再收口,不可让疮口结干痂,因结干痂会使疮口内余毒无法排出而引起复发。处方中黄柏、苍术(二妙散)清热利湿;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赤芍、当归、川芎凉血活血,消肿止痛;茯苓、陈皮健脾和胃。
总之,痈病的治疗,内治法依据疮疡的初起、成脓、溃后3个阶段的发展过程,遵循消、托、补的治疗总则。《外科启玄·明内消法论》说:“消者灭也……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故用五味消毒饮、二妙散等清热解毒消肿的中药以消散皮肤肿疡。
外治法,根据外疡初起肿疡、中期成脓破溃、后期生肌收口的变化特点,结合邪正消长的变化,建立相应的消、溃、敛三大治则。故在痈病已成脓时,及时切开排脓,再用桃花散、黛军软膏拔出余毒,在脓净后改用二味散和黛军软膏生肌敛疮。
案3: 庄某,女,70岁。
初诊:2018年3月12日。
主诉:左颈部肿块1年。
现病史:患者近1年来左侧颈部出现肿块,增大不明显,但近3个月肿块明显变大,伴胀痛不适,无发热头痛,无呕吐消瘦。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
刻下:患者左颈部肿块,伴胀痛不适,纳食正常,二便通畅。
查体:左侧颈前部扪及条索状肿块,质中,按之有囊性感,皮色正常。
舌脉:舌红,苔薄,脉浮。
中医诊断:颈痈,痰毒阻络证。
西医诊断:颈部淋巴结炎。
治法:健脾化痰解毒,活血散结。
内治
方药:二陈汤加味。
夏枯草12g 陈皮6g 制半夏6g 忍冬藤15g 炒白芍10g 川芎5g 丹参10g 当归6g 络石藤15g 槲寄生15g 续断10g 茯苓10g 六神曲15g 赤芍10g 炙甘草3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本案患者年事已高,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湿内停,日久酿而成痰,随气血运行,瘀阻颈部经络,聚而成块。故选用化痰名方二陈汤加味,健脾化痰解毒,活血散结。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炙甘草(二陈汤)健脾化痰散结,加夏枯草化痰散结,六神曲健脾;忍冬藤、络石藤清热活血以通络;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炒白芍活血化瘀通络;槲寄生、续断补益肝肾,温通经络。诸药配伍既可健脾胃运化功能,以化水湿之聚;又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通阻滞之经络;用补益肝肾温通之药意在肿块日久,结聚较深,用微微温通之法有助于推动瘀滞在经络的气血运行,从而加快肿块的消散,又防止清热药之寒凉使肿块变成僵块。
此病患者病史较长,需通过现代检测手段如B超、CT等排除恶变的可能性之后,方可用中药耐心调理;患者平素还需调畅情志。
案4: 王某,男,48岁。
初诊:2016年9月10日。
主诉:右颌下结块4个月。
现病史:患者近4个月来出现右颌下结块,时大时小,伴咽喉部干燥,晨起明显。咽部干燥加重时,右颌下肿块亦增大,伴疼痛明显。未曾治疗,每次咽喉疼痛加剧,自行服用抗生素(具体不详)。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
刻下:患者右颌下结块,饮食正常,睡眠正常,二便通畅。
查体:右颌下扪及结块,呈扁平状,直径约2cm,边界清,活动可,无粘连,按之无压痛,咽红充血,表面无脓性分泌物。
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臖核,痰瘀交阻证。
西医诊断:慢性淋巴结炎。
治法:健脾养阴,化痰散结。
内治
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6g 夏枯草15g 橘核10g 桔梗6g 炙甘草3g 海浮石10g (先煎) 南沙参15g 玄参10g 六神曲15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山药15g 忍冬藤30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二诊:2016年9月24日。
患者自诉颌下结块减小,咽部无明显疼痛,干燥感仍有。
查体:双侧颈部均扪及肿块,如蚕豆大小,质中,无压痛,活动好。
舌脉:舌红,苔薄腻,脉细数。
中医诊断:臖核,痰瘀交阻证。
西医诊断:慢性淋巴结炎。
治法:健脾养阴,化痰散结。
内治
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6g 制半夏6g 夏枯草15g 橘核10g 生甘草3g 玄参10g 木蝴蝶5g 忍冬藤30g 连翘10g 佩兰10g 茯苓10g 枳壳6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三诊:2016年10月15日。
患者自诉颌下结块明显减小,咽部无疼痛,干燥感好转,伴乏力脚酸,上腹部时有不适。
查体:双侧颈部均扪及肿块,如毛豆大小,质中,无压痛,活动好,腹部柔软,无压痛及反跳痛。
舌脉:舌红,苔薄腻,脉细数。
中医诊断:臖核,痰瘀交阻证。
西医诊断:慢性淋巴结炎。
治法:健脾养阴,化痰散结。
内治
方药:二陈汤加减。
陈皮6g 夏枯草15g 党参10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忍冬藤30g 六神曲15g 炒麦芽15g 枳壳6g 炒木香6g 狗脊10g 续断10g 生甘草3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按语:中医学将发于颈部的淋巴结炎称“颈痈”“臖核”,西医学称为“淋巴结炎”。当人体某一部位出现病变,相应部位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甚至发生疼痛。例如,当咽喉部发生痈疡如喉痹、喉痈、喉疳、喉疔等,或肢体皮肤破损并发感染时,颌下、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出现的大小不同的硬结,按之作痛,即是肿大的淋巴结。多因外感风温、风热之邪夹痰蕴结少阳、阳明之络,或肝胃火毒上蕴所致,也有因口疮或头面疮等感染毒邪诱发。病情迁延日久,结块不消者,则属“痰瘀交阻”为患。
本案患者患病日久,咽喉部反复感染毒邪,日久致脾气亏虚,痰湿阻滞,久病必有瘀,循经继发于颈部成结块,难以消散。故取方二陈汤加减,意在健脾化痰。本病多因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治疗以半夏辛温性燥,既能燥湿化痰,又能和胃降逆。陈皮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两者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陈皮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药物。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绝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此两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加夏枯草、橘核、海浮石、忍冬藤清热化痰散结;六神曲、党参、炒白芍、炒白术、山药健脾益气,辅助“二陈”燥湿化痰。因患者有慢性咽炎史,久病伤阴,故加南沙参、玄参益气养阴,防止该病的复发。
三诊中加狗脊、续断为对症用药,意在强筋补肾。纵观整个治疗过程,既用二陈汤燥湿化痰,又用四君子汤健脾补气,加强化痰之效;此外,针对慢性咽炎这一诱因,用南沙参、玄参益气养阴;如此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