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临证心悟:徐小云中医外科临证验案精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乳房疾病

一、乳腺炎
张某,女,35岁。
初诊:2017年6月1日。
主诉:左乳房肿块伴疼痛,反复发作4个月。
现病史:患者为产后哺乳期,近4个月来,反复出现左乳房肿块,伴疼痛,排乳不畅,全身发热等症状,在当地医院拟“乳腺炎”,多次予静脉滴注抗生素(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有好转即停药,但肿块未曾完全消退,目前仍在哺乳中;左乳房肿块时大时小,疼痛始终存在,今来我科诊治。
既往史:否认有其他疾病史。
过敏史:否认有药物或者食物过敏史。
刻下:患者左乳房肿块,伴疼痛,如针刺状,夜间睡眠可,胃纳尚可,二便正常。
查体:体温平,神清,双乳对称,左乳房外上象限近乳晕处有肿块,约3cm×4cm,触之痛,局部皮肤色淡红,肤温偏高,在近乳晕处红肿明显,按之波动感明显。
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乳痈(外吹),热毒炽盛证。
西医诊断:乳腺炎。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通络。
内治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瓜蒌皮10g 瓜蒌子10g 当归9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六神曲15g 赤芍10g 生甘草3g
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
(1)局部麻醉后切开排脓,排出脓液。
(2)三青散药线引流,黛军软膏外敷疮面,每日1次。
医嘱
(1)暂停哺乳。
(2)饮食清淡,忌辛辣海鲜发物。
(3)每日及时排空宿乳。
二诊:2017年6月5日。
患者自诉左乳房肿块明显减小,疼痛减轻,疮口处脓液也日渐减少。
查体:左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减小,近乳晕处见疮口,挤压后仍有脓液渗出,较前明显减少,按之稍有压痛,局部皮肤色淡红,肤温正常。
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乳痈(外吹),热毒炽盛证。
西医诊断:乳腺炎。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通络。
内治
方药: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当归9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六神曲15g 赤芍10g 川芎5g 生甘草3g
5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外治
(1)脓液较少,停用三青散药线,改用三青散药粉,将少许药粉撒在疮面外口,以拔除余毒。
(2)黛军软膏,外敷疮面,每日1次。
三诊:2017年6月10日。
患者自诉左乳房肿块明显减小,疼痛缓解,疮口处脓液也日渐减少,患者要求回乳。
查体:左乳房外上象限肿块减小,近乳晕处见疮口,挤压后仍有脓液渗出,较前明显减少,按之无明显压痛,局部皮肤正常。
舌脉: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医诊断:乳痈(外吹),热毒炽盛证。
西医诊断:乳腺炎。
治法:清热解毒,排脓通络。
内治
方药
(1)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
金银花10g 连翘10g 蒲公英15g 当归9g 炒白芍10g 炒白术10g 茯苓10g 陈皮6g 六神曲15g 赤芍10g 川芎5g 生甘草3g 焦山楂15g
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2)焦麦芽50g,3剂,每日1剂,煎后当茶饮。
外治
(1)脓已净,停用三青散。
(2)黛军软膏,外敷疮面,每日1次。
按语:本案患者为哺乳期妇女,因排乳不畅、乳汁郁结而致病,虽经西医抗感染治疗,但乳腺导管的排乳不畅未能解决,宿乳壅积,化热酿脓,而成乳痈,出现肿块无法完全消退,疼痛难熬,检查时发现肿块已有脓,故予以切开排脓,并用三青散药线引流,保持脓液流出通畅,待脓液将尽、疮口稍内凹时,停用三青散药线引流,可在疮面外口放少许三青散药粉,拔除余毒,外敷黛军软膏直至疮面愈合。
同时配合中草药内服,以清热解毒排脓,促进疮面愈合。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瓜蒌皮、瓜蒌子清热解毒排脓;当归、炒白芍、赤芍、川芎养血凉血活血以促进疮面血液循环,既可排脓外出,又有促进伤口愈合之功;炒白术、茯苓、陈皮、六神曲行气健脾,既防清热解毒伤胃之虞,又可促进疮面尽早愈合;甘草调和诸药。因患者要求回乳,予以焦麦芽每日50g煎服,连服3天,有回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