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SDGs健康领域主要进展、问题和挑战
一、中国落实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作的主要进展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工作。2016年9月,外交部印发了《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以下简称《国别方案》),从战略对接、制度保障、社会动员、资源投入、风险防控、国际合作和监督评估等方面全面制定了落实方案,并建立了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协调机制,由外交部牵头,43个部门参与。
在《国别方案》正式出台前,外交部曾征求各部门意见,在遵循联合国统一目标前提下,对各项具体指标做了本土化修订,力求符合中国现实情况且能与国内相关工作密切结合。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将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议程结合,如在制定“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领域专项规划时,都充分考虑了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及国别方案具体指标的对接问题。此外,国务院印发《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由科技部牵头启动了创新示范区建设工作,成为推进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有力抓手。2017年9月,外交部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对各领域工作进展做了全面总结。
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由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合作司会同各业务司局对主要指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制定了落实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作方案,将目标落实与常规工作进行了充分对接。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健康中国2030》)。这是根据十八届五中全会战略部署制定的,是未来15年中国推进健康领域工作的总纲。纲要的制定借鉴了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理念,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径和“全民健康”的根本目标,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解决健康公平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具体目标设定上实现了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结合,提出13项具体指标,其中妇幼保健、慢性病等主要指标与SDGs目标及国别方案目标基本一致;设定了卫生人力、卫生筹资方面的具体指标,包括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与SDGs提出的加强卫生筹资和卫生人力的策略相一致;同时提出了健康环境的具体指标,包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水质量达标比例等,虽与SDGs关于环境健康的具体指标不一致,但却是实现相关目标的基础条件。《健康中国2030》与SDGs理念和总体目标上的一致,使其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落实SDGs健康目标的国家级方案。
《健康中国2030》发布后,国务院建立了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协调机制,各部委针对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分配了具体任务,各省市分别制定省级2030健康规划,有关考核评价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目前,《健康中国2030》战略正在稳步推进中,为中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牵头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约工作职责,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时,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职责,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民政部的医疗救助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上述机构调整,将更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相关目标的推进和落实。
二、中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过去十几年,中国健康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提前实现了大部分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妇幼健康、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目标也面临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宏观层面的挑战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增收压力加大,民生保障领域持续大规模增加投入面临较大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是多年来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但包括社保、就业、健康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始终是“短板”。尽管进入21世纪,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民生领域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整体仍存在保障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制度碎片化和公平性不足等问题。当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受人口老龄化、快速城镇化、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提升、利益诉求分化等因素影响,民生保障领域将面临更加突出的问题。此外,中国还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水、土壤、空气污染问题仍很突出,对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健康领域的挑战
具体到健康领域,中国面临健康需求变化和服务供给压力的双重挑战。
1.需求侧
从需求侧来看,既有疾病谱改变、居民健康需求分化、不同群体健康差距大等长期性问题,也有近年来一些政策调整带来的阶段性问题,还面临一些全球性的新挑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1)卫生服务需求总量大幅增加,且呈分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等带来疾病谱的改变,传染病压力相对减轻,但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疾病问题仍不容忽视,慢性病、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日趋受到关注。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居民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也在增加,公众卫生服务需求量明显增加,且诉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征。
(2)健康不公平状况依然突出:
尽管近年来国民健康水平整体大幅提升,但区域、城乡、人群之间的健康差距依然很大。2015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76.34岁,最高的上海(82.75岁)比最低的西藏(68.2岁)高出14.55岁 1;全国妇幼卫生三网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的孕产妇死亡率,东部地区为13.1/10万,中部地区为21.0/10万,西部地区为28.0/10万,区域差距巨大;2016年,孕产妇死亡率基本已没有城乡差异,但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差异明显,农村(12.4‰)是城市(5.2‰)的2.4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7)。此外,工业化、城镇化造成的大规模流动人口,始终是多种疾病的高危人群,其健康需求及服务提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健康公平状况亟待改善。
1 数据分别来自2016年《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3)近年来一些重大政策调整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如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出现了“生育堆积”和高危妊娠状况增加等新情况,给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服务和应急救治工作带来挑战,需要积极调整应对。
(4)中国同样面临日益突出的全球性健康挑战:
包括各种新发传染病威胁、一些输入性传染病的挑战 1,以及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等。
1 定性访谈资料显示,当前在中国广州等一些区域,随着大量从非洲等地来的国际移民涌入,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的发病风险在加大。云南等边境地区输入性疟疾问题也比较突出。此外,中国工人外出务工也可能带回疟疾等传染病。
2.供给侧
从供给侧来看,既有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等客观条件限制造成的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也有卫生系统本身在运行模式、服务能力和效率上存在缺陷,与当前公众需求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从客观条件看,中国仍是中等收入国家,2017年人均GDP约为8 836美元 2,而同期美国人均卫生费用已超过9 000美元。中国的人均GDP还不及美国的人均卫生费用,这一现实决定了中国健康领域整体筹资能力仍然非常有限。城乡、区域之间长期以来的不均衡发展,造成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社会资源整体配置不均衡,由此引发的区域、人群间健康不公平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有效解决,特别是难以单纯依靠卫生领域自身的改革来解决。
2 根据《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折算。
从卫生系统本身看,存在以下问题:
(1)医疗费用增长与卫生筹资不足的矛盾:
受疾病谱改变、公众健康需求增加、医疗技术进步等因素影响,医疗费用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与卫生筹资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2)医疗服务模式成本高、可持续性差:
中国以医院为中心、以治疗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与当前人口老龄化、慢性病负担显著增加等趋势不相适应,且是一种国际公认的高成本、低效率模式,如不能尽快调整为以基层为中心、注重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的模式,卫生筹资和服务的可持续性将面临更加严峻挑战。
(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还存在较多问题:
当前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理念,在提高基本医疗服务可及性、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进一步降低个人和家庭医疗费用负担方面效果仍不明显,且在关口前移注重疾病预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具体政策措施还存在与实现总体健康目标不相适应之处。
(4)部门间协调面临较大挑战:
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是全面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体系的重大机遇和强力支撑。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理念,是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这不仅涉及卫生系统,还涉及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部门,涉及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要在众多领域、部门和不同层级政府间实现有效协调,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真正有效落实,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