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古代罗马
罗马城的传说
据传说,早在公元前753年,在拉丁平原西北的一片绿洲上有几个农牧业部落,他们在距台伯河口约25千米处建造起原始的公共古城,相传第一个领导建城的人叫罗慕洛,“罗马”就是因他而得名的。
“条条大道通罗马”
罗慕洛,神话传说他是战神玛尔斯的儿子,他和勒莫是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出生不久,他们的母亲西里维娅就被人杀死。他们的外祖父当时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国王,国王的弟弟为了篡夺王位,把兄弟俩装入筐内,投入台伯河。他们起初被一只母狼救起,靠吃狼奶活着,后被一个牧人抚育长大。罗慕洛能征善战,勇悍异常。兄弟俩长大后,杀死篡位者,后来在当初得救的地方建起了新城,即罗马城。
罗慕洛为罗马城奠基时,赶着公牛和母牛,只是犁了一道不深的沟,便算作罗马的城界,在准备开城门的地方,把犁子抬了抬,便作为城门的通道。看来,罗马城在它创建的初期,只是一个小小的城邦。可是到了共和后期,罗马城不但有坚固高大的城墙,而且市容繁华,面积不断扩大,以至于初入罗马的人,转来转去,总走不出市中心。
至今,在意大利的罗马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尊“母狼乳婴”的铜像。
罗马城的母狼乳婴雕像
罗马共和国
它是公元前6世纪末—前1世纪末以罗马为中心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09年以罗马城为中心建立。共和国政府由两名执政官、元老院、地方长官以及公民大会组成。罗马共和国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贵族的手中,是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平民为争取政治权利,争取土地,进行了长期斗争,最后设置了保民官。到公元前3世纪末,罗马领土包括了整个意大利;至共和国后期,其版图包括西欧大部分、北非以及近东地区,并将这些领土划分为行省。长期的掠夺战争,使罗马获得了大量的奴隶,奴隶制经济得到巨大发展。但国内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1世纪后半叶先后爆发了西西里奴隶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1世纪末,恺撒独裁,后屋大维建立元首政治,共和国瓦解。
元老院
罗马国家的立法与管理机关,最初是氏族长老会议,到共和时期,前任国家长官等其他大奴隶主进入了元老院。元老院有权批准、认可法律,并通过执政官掌管财政外交,统辖行省并实施重大宗教措施等。帝国时期,政权集中于皇帝手中,元老院实权日渐削弱,已失去原来的政治地位,但仍然是贵族统治的支柱。
执政官
罗马共和国的最高行政长官,由百人团会议从奴隶主贵族中选举产生,由两人担任,任期一年,退职后进入元老院,主持国家行政。
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如果得不到两人一致同意,就不能付诸施行。当国家遇到危急情况时,经元老院提名,就以执政官中的一人为独裁官,称为狄克推多,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其任期不能超过6个月。
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二人相互牵制,所以实际上真正操纵国家大权的是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法律的制定和内外政策的决定都要通过元老院。
罗马军团
王政时代,罗马军队主要是由氏族部落组成的,有3000步兵和300骑兵。公元前6世纪,罗马人学会了重装步兵方阵。塞尔维乌斯按照地域和财产进行改革,建立了公民兵制,规定凡是17岁~60岁的罗马公民都有自备武器服兵役的义务,这样就扩大和改组了军队。
共和国初期,罗马军队分为两个军团,分别由两个执政官指挥。每个军团的主力是3000重装步兵,另外还配有少量轻装步兵和骑兵。
公元前4世纪,为了适应长期战争的需要,罗马著名军事统帅卡路米斯进行了军事改革,开始实行军饷制。罗马军团被分成30个连队,每个连队有两个百人队。同时,他废除了原来按财产等级列队的传统,按照年龄和经验把军队分为投枪兵、主力兵和后备兵,排成三队。第一排是年轻的投枪兵,第二排是有经验的主力兵,第三排是最有经验的老兵。作战时,第一排的投枪兵先向敌人投掷长枪,这种长枪长达2米,装着锋利的金属矛头,再加上强大的冲击力,足以刺穿敌人的盾牌和铠甲。投枪兵投掷完长枪后,迅速后撤。第二排主力兵上前手持盾牌和利剑,同敌人展开厮杀。如果不能取胜,那么最有经验和战斗力最强的老兵们就投入战斗。
罗马军队有一个规定,军队在野外宿营时,哪怕只住一晚也必须挖壕沟、筑高墙,以防备敌人偷袭。他们纪律严明,如果有人胆敢违抗命令,立即处死。打仗时,如果全队都当了逃兵,那么罗马将军就将他们排成一排,每隔9个人处死1个。如果作战有功,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都有赏赐。
罗马军团士兵
公元前2世纪,罗马占领迦太基后,将那里变成了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罗马的商人来到这里掠夺搜刮,并向紧邻迦太基的努米比亚国渗透,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愤怒。努米比亚国王朱古达派军队对当地的罗马人大肆屠杀,于是罗马向努米比亚宣战。朱古达用金钱贿赂罗马将领,罗马士兵为了金钱甚至把武器卖给努米比亚人。这场战争一连拖了好几年,罗马始终无法战胜努米比亚,引起了罗马民众的强烈不满。罗马贵族马略当选为罗马执政官,并担任军事统帅。
为了战胜努米比亚,马略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第一,用募兵制代替征兵制。当时罗马平民要有一定的财产才能当兵,符合这一要求的人并不多。为了扩大兵源,马略采用了募兵制,吸引了大批的无产者参军。第二,延长服兵役的时间。以前打仗的时候,罗马军队都是临时征集的,打完仗后就解散回家。公民服完16次兵役后就解除义务。马略将公民的兵役时间规定为16年,这就将民兵变成了职业化军人。第三,给士兵发军饷。士兵服兵役期间,必须脱离生产,为了使士兵的生活有保障,马略规定士兵可以从国家那里领取军饷。战争胜利后,士兵还可以获得战利品。第四,有了充足的兵源后,马略对罗马的军团制度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用联队军团代替了三列军团。第五,改进武器装备,给重甲兵配备标枪和短剑。第六,严格训练,最大限度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经过改革,马略率领罗马军团很快战胜了努米比亚,接着又战胜了日耳曼人,镇压了西西里岛的奴隶起义。罗马就凭着这支作战勇猛的军队征服了地中海沿岸的土地,将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陆湖,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
拉丁同盟
古罗马拉丁姆地区以罗马为首的拉丁人城邦和部落的联盟。罗马为了对抗北边的伊达拉里亚人和意大利人,公元前493年,参加了在拉丁姆平原上组成的同盟,即拉丁同盟。同盟规定:罗马与全体拉丁城市建立永久和平,互相援助,共同对付敌人,均分战利品。后来,邻近的一支意大利人赫尔尼西人也参加了同盟,拉丁同盟成为罗马、拉丁城市以及赫尔尼西人的三方同盟。加盟各部原则上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罗马是盟主,处于主导地位,其他加盟者处于依附地位。公元前4世纪,同盟者开始了反抗罗马的专横的斗争,要求摆脱罗马的控制。公元前340年—前338年,发生了同盟战争。同盟者结成一个新的同盟,共同对抗罗马。公元前338年,罗马人击败新同盟者,拉丁姆平原完全被罗马征服,拉丁同盟宣告结束。
布匿战争
罗马在经过200多年的征战,统一了意大利半岛之后,为争夺地中海的霸权,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与迦太基发生了几场战争。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因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为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年—前241年)是为争夺西西里而引起的。此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结束,罗马得到巨额赔款,西西里岛被划为罗马的第一个行省。不久罗马又借机夺取了迦太基的科西嘉岛和撒丁岛,划为两个行省。
汉尼拔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年—前201年)是因为罗马势力扩张到迦太基控制的西班牙城市萨干坦而引起的。迦太基先胜后败,根据和约,又付出大笔赔款,并交出全部战舰战象,另外还失去了海外一切属地(除了在非洲的领土),并且不经罗马同意,不能对外宣战。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在经济上仍有复兴之势。罗马为了防止迦太基人重新崛起,又于公元前149年发起第三次布匿战争。但罗马军围攻迦太基城两年都没有成功。公元前146年春,迦太基发生饥荒,疫病流行,罗马军终于破城而入。迦太基城沦陷后,迦太基人被卖为奴隶,罗马在原迦太基国土上设立了阿非利加省。从此,作为独立国家的迦太基不复存在。
利帕里海战
公元前260年,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海军和迦太基海军在西西里岛以北第勒尼安海利帕里群岛海域进行的一次海战。
布匿战争前,罗马海军实力不如迦太基海军。为此,罗马人依据罗马士兵擅长格斗但不熟悉海战的弱点,在战舰上装配了一种新装置——称作“乌鸦嘴”的接舷吊桥(前端有铁钩,两侧装栏杆)。
公元前260年,罗马执政官杜伊利乌斯率罗马舰队(113艘战船)与迦太基将领安尼巴尔率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在利帕里群岛海域附近遭遇。迦太基人企图利用自己战舰速度快、机动灵活的优势撞沉罗马战舰,但当接近罗马战舰时,罗马士兵放下“乌鸦嘴”吊桥,钩住迦太基战舰,然后冲到迦太基战舰上进行白刃格斗。迦太基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战法,顿时陷入混乱,大败。
此战,罗马人共俘获和击沉55艘迦太基战船。迦太基人战死3000人,被俘700人,罗马军损失很小。利帕里海战之后,迦太基的主力舰队被消灭,罗马成为西地中海的海上霸主。
特拉西梅诺湖之战
特拉西梅诺湖之战是迦太基名将汉尼拔在意大利中部的特拉西梅诺湖歼灭罗马军队的战斗。
公元前217年,汉尼拔率军南下,罗马将领弗拉米尼乌斯率军紧追不舍。一天傍晚,汉尼拔的大军来到了特拉西梅诺湖。特拉西梅诺湖是意大利中部最大的湖泊,北岸和东岸有一条通道夹在湖泊和丘陵之间。汉尼拔命令大军在丘陵上过夜。
第二天早晨,天降大雾,罗马人以为汉尼拔大军已经走过湖区,急忙进入通道追赶。当罗马大军全部进入通道后,汉尼拔大军向罗马人发起了全面进攻。在这个通道的出口,是汉尼拔的西班牙和非洲精锐重装兵,他们占据着一个小山坡,阻挡住罗马人的前进方向。罗马军左侧的丘陵上,是汉尼拔的轻装兵、投石兵、弓箭手和高卢兵,他们居高临下向罗马军全线进攻。陷阱的进口,是汉尼拔的努米底亚骑兵。在短短的3个小时内,罗马军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有1.9万人战死,包括指挥官弗拉米尼乌斯,仅有千人跳湖逃生,而汉尼拔仅损失了1500人。
汉尼拔的“坦克”
坎尼之役
第一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告终,迦太基被迫割让西西里岛,并付给罗马大量的赔款。但迦太基人不甘心失败,他们卧薪尝胆,决心再与罗马一争高下。公元前237年,迦太基统帅哈密尔卡带着自己的儿子汉尼拔来到西班牙建立新迦太基城,作为反击罗马的基地。为了复仇,哈密尔卡对儿子进行了严格的训练。汉尼拔9岁时,父亲命令他跪在祭坛前发誓:决不与罗马人为友,一定要为迦太基报仇。在父亲和姐夫的教导下,汉尼拔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统帅。他胆识过人,足智多谋,而且善于用兵,深受部下的爱戴。有人曾这样描述汉尼拔:没有一种劳苦可以让他身体疲倦和精神沮丧,酷暑和寒冬他都可以忍受。深夜里,他经常裹着一个薄毯子和普通士兵睡在一起。无论是在骑兵还是在步兵中,总是冲在最前面。战斗时,他总是第一个投入战斗。战斗结束后,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战场。
后来父亲战死,25岁的汉尼拔成了迦太基驻西班牙的最高统帅。完成了作战准备后,汉尼拔开始进攻罗马在西班牙的盟友萨贡姆城。罗马对汉尼拔发出警告,但汉尼拔不屑一顾,很快攻占了萨贡姆城。公元前218年,罗马对迦太基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
汉尼拔闪电般地击败了在西班牙的罗马人,随后,率领5万步兵、1.2万骑兵和37头战象,从新迦太基城出发,开始了远征。当他们到达意大利北部时,全军只剩下2万步兵、6000多没有马的骑兵和一头战象了。与罗马有仇的高卢人纷纷加入汉尼拔的队伍。
经过短暂的修整,汉尼拔的大军主动出击。罗马人惊惶失措,以为汉尼拔是从天而降,仓促迎战,结果被打得大败,连罗马人的执政官都被杀死。
公元前216年,8万罗马大军与6万汉尼拔大军在坎尼(今意大利奥方托河入海口附近)相遇,一场大战不可避免。战前,汉尼拔派500名士兵前去诈降,罗马人将他们缴械后安置到了罗马人的阵后。汉尼拔将战斗力较弱的步兵摆在中央,两翼则配备战斗力较强的骑兵。整个汉尼拔大军呈月牙状分布,突出的一面朝向罗马人,背靠大海列阵。战斗开始后,罗马人向汉尼拔军发起了猛烈进攻,迦太基步兵抵挡不住逐渐后撤,而骑兵则坚守阵地。月牙阵突出的部分慢慢收缩,罗马人进入了口袋阵。这时,汉尼拔立即指挥两翼精锐骑兵迅速向罗马人的后方包抄,步兵停止后退,开始反攻。先前诈降的500名迦太基士兵也从怀里掏出匕首,杀向罗马人,堵住罗马人的退路。排山倒海一样的迦太基骑兵迅速击败了罗马人的骑兵,开始猛攻罗马人的中央步兵。罗马人顿时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恰在这时,猛烈的海风吹来,扬起了满天尘土,迷住了罗马人的眼睛。几万罗马人乱成一团,不成阵式,根本无法发挥出战斗力。罗马人向前受大风的阻挡和迦太基步兵的反击,两翼受到迦太基骑兵的夹击,后面又遭到迦太基士兵的进攻,溃不成军。
这场战役整整持续了12个小时,直到黄昏后才结束。罗马人有5.4万人战死,1.8万人被俘,1.4万人突围逃走,而汉尼拔只损失了6000人。坎尼战役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
后来,罗马人改变战略,开始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回援,结果战败,第二次布匿战争又以迦太基的失败告终。汉尼拔为了躲避罗马人的追杀,四处逃亡,最后被逼自杀。52年后,罗马人发动了第三次布匿战争,彻底灭亡了迦太基。
第三次布匿战争
扎马之战
扎马之战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
罗马人始终无法在意大利本土战胜迦太基,只好改变策略,直接进攻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04年,罗马将领大西庇阿率军攻入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回援。公元前202年,两军在迦太基以南的扎马展开决战。
当时罗马军队有步兵2.3万人,骑兵1500人,另外还有6000努比亚步兵和4000骑兵。大西庇阿将罗马大军排成三列阵式,第一列为铠甲步兵,其后是主力兵,第三列是后备兵。骑兵配置在两翼。迦太基军队有5万,也排成三列阵式,第一列是利古里亚和高卢雇佣军,第二列是迦太基和非洲其他地方招来的新兵,第三列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兵,而两翼则配置了骑兵,战象在战阵的最前方。战斗打响后,两军的第一列步兵首先厮杀,迦太基人不敌,逐渐后退,第二列迦太基军队见状四散逃命。罗马步兵和骑兵包围了第三列迦太基军队,除汉尼拔等少数人逃走外,全部被歼。
此战后,迦太基被迫求和。从此,罗马取代了迦太基的地中海霸主地位。
马其顿战争
马其顿战争是罗马征服马其顿王国及其属地希腊的战争,共进行了4次:第一次战争(公元前215年—前205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200年—前197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年—前168年)和第四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49年—前148年)。马其顿4次皆败。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得知汉尼拔大胜罗马军队,就与迦太基结盟,企图将马其顿的势力扩展到意大利。罗马虽然兵力不足,但积极挑动希腊反对马其顿。由于腓力五世优柔寡断,马其顿进展不大。后来双方签订合约。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将注意力转向东方,在巴尔干半岛推行侵略政策,与马其顿王国产生了激烈冲突。公元前197年,罗马在狗头山击败腓力五世,取得了希腊的统治权。腓力五世之子佩尔修励精图治,积极进行反罗马的军事准备。但在皮得那会战中,马其顿惨败,佩尔修被俘,后死于狱中。马其顿王国灭亡。
公元前149年,马其顿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罗马起义,但随即被镇压。马其顿正式成为一个罗马行省。
狗头山会战
狗头山会战又称基诺斯山战役,是公元前197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期间,罗马与马其顿为了争夺希腊的统治权,在基诺斯山进行的一次会战。基诺斯山在希腊语中意为狗头山,位于希腊色萨利区锡韦城西北。
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军队都约为2.5万人。两军的先锋队首先交战,罗马人初战受挫后撤退。随后两军的主力开始进行决战。罗马人将军队排列成三列,右翼前方是象兵,中央和左翼由轻装步兵和骑兵保护。马其顿人急于求战,阵形尚未排好就匆忙向罗马人发起冲锋。罗马人的中队战斗队形机动灵活,四处穿插,反观马其顿人的方阵,则臃肿不堪,行动不便,再加上狗头山的崎岖地形,难以保持阵型的完整,因此招致惨败。马其顿人损失1.3万人,而罗马人仅损失了700人。
罗马人的中队战术自由机动,使正面突击和两翼夹击相配合。罗马人还利用马其顿方阵的缺口,楔入敌阵,各个歼灭。狗头山之战表明中队战术比方阵战术优越,标志着军事学术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皮得那会战
皮得那会战是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公元前171年—前168年)期间,罗马和马其顿在皮得那(位于今希腊塞尔迈湾北岸)的一场会战。
公元前168年,罗马执政官埃米利乌斯·鲍鲁斯率罗马军主力(步兵1.4万人、骑兵1200人)奔赴希腊,马其顿皇帝佩尔修率军防守希腊城市皮得那,两军沿劳卡斯河隔岸设营。6月22日,马其顿军渡河进攻,初战告捷,罗马军退向山地。佩尔修得意忘形,下令追击。马其顿军前进到崎岖不平的山地上,不能保持严整队形而出现缺口,鲍鲁斯抓住战机趁机反击。罗马军从马其顿方阵的缺口攻入,近身搏杀,马其顿军大败,2万人战死,1万人被俘,佩尔修被擒(后死于狱中)。罗马军仅死伤百人。此战后,马其顿王国灭亡,成为罗马属地。
在战争中,马其顿没有接受狗头会战失败的教训,再次犯同样的错误,结果被罗马人抓住破绽,招致失败。皮得那会战再次证明了中队战术比方阵战术要优越先进。
叙利亚战争
叙利亚战争又称安条克战争,是公元前192年—前188年罗马与塞琉西王国之间的战争。因塞琉西国王安条克二世得名。
塞琉西王国以叙利亚为统治中心(所以又称叙利亚王国,中国史书称条支),是一个西亚大国。安条克三世(公元前223年—前187年在位)在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后,率军攻占马其顿的色雷斯,与正在向东扩展的罗马产生冲突。罗马人要求安条克三世退出色雷斯,但遭拒绝。
公元前192年,希腊反罗马联盟攻击与罗马结盟的城邦,并请安条克三世派兵支援。安条克三世率1万人进军希腊,同时罗马也派兵进入希腊。叙利亚战争爆发。公元前191年,两军在温泉关大战,塞琉西军战败,退回叙利亚,公元前190年,罗马海军又大败塞琉西海军。罗马军队侵入小亚细亚,在马格尼西亚(在今土耳其西部)再败塞琉西军。
公元前188年,塞琉西被迫接受苛刻的和约。从此,罗马确立了在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权。
格拉古兄弟改革
古代罗马于公元前133年—前121年先后由格拉古兄弟推行的以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政治改革。公元前2世纪,罗马城邦扩张为地中海的强国,财富的增长和奴隶占有制的迅速发展,导致土地集中和大批农民破产,促使社会矛盾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统治阶级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改革方案,其中著名的是格拉古兄弟改革。公元前133年,提比留·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提出土地法案,规定公民每户所占公有地不能超过1000尤格,超出土地由国家偿付地价,收归国有,并划成每块30尤格的份地分给贫穷农民,由一个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提比留被反对贵族杀害后,土地改革运动至此中断。10年后,盖乌斯·格拉古任保民官。他重申提比留的土地法,还提出了实行赈济城市贫民的粮食法和授予骑士司法权的审判法等法案,目的都是吸引改革的拥护者以实现土地法。公元前121年,反对改革的元老贵族杀害了盖乌斯,但其提出的法案大多保留了下来。格拉古兄弟改革冲击了豪门贵族的统治,打击了大土地所有制,使罗马的土地集中现象得到缓和,对于罗马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马略军事改革
公元前111年,罗马和非洲的努比亚国王朱古达发生战争。罗马军队屡遭败绩,战事一拖再拖,引起了罗马人的强烈不满。马略当选执政官和军事统帅后,开始对罗马军事制度进行改革。
马略延长了士兵的服役年限,规定士兵服役的年限为16年,士兵每月可以从国家获得一定数量的薪金或津贴,武器装备也由国家统一提供,士兵服役期满后可以从国家获得一块“份地”。罗马士兵由原来的征兵制变成了募兵制,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对军队实行长期严格的正规训练以提高战斗力;实行新编制,2个百人队组成一个中队,3个中队组成一个联队,10个联队组成一个军团。另外军团还有一些辅助兵种,如骑兵、投石兵和工程兵等,军团人数由原来的4500人增加到6000人。对这些不同的兵种,马略采用不同武器和训练形式,并严格强调军纪,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
朱古达战争
马略的军事改革是罗马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军事改革,为后来的军事独裁政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罗马海军
罗马海军创建于布匿战争时期。为了打败海上强国迦太基,罗马人建造了数以百计的战舰。罗马人在战舰上安装了被称为“乌鸦嘴”的吊桥。这种吊桥前端装有爪钩,两侧装有栏杆。战船行进行,吊桥竖起,捆在桅杆上。当接近迦太基战舰后,放下吊桥,吊桥前端的像“乌鸦嘴”一样的爪钩就会勾住敌舰的甲板,使两艘战舰连在一起。这时,擅长陆战的罗马士兵就跳到迦太基战舰上,与迦太基海军士兵展开肉搏。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靠这种战法大败迦太基海军。
布匿战争后,罗马人一度忽视了海军。但为了对付地中海上猖獗的海盗,罗马人再次大规模建设海军,很快肃清了海盗。
公元前31年,屋大维和安东尼在希腊亚克兴进行了一场海战。屋大维的战舰上装备了一种名为“钳子”的铁钩,系着绳子,然后用弩炮发射出去,钩住敌人的战舰后,绞动绳索会把敌舰拉回来,士兵们再跳上甲板去打击敌人,大获全胜。
亚克兴海战后,罗马迎来了长期的和平,地中海仅保留了少量防御海盗的小型巡逻舰。
罗马炮兵
罗马炮兵指的是投石兵和巨弩兵。
罗马人使用的投射兵器主要是从希腊军队学来的。罗马军团中每个大队拥有一部投石车,每个百人队拥有一部巨弩机。
投石车在公元前200年就有记载,但大规模使用是在罗马帝国晚期。它的一个优势是生产和训练周期很短,维修和保养比较容易。它主要用于攻城,将巨石投向敌人的城墙,造成破坏,以减少步兵攻城的伤亡。
罗马军团使用的巨弩最主要是车弩。这是一种装在两轮木车上的巨弩,发射类似长矛的巨箭。它的机动性和杀伤力都很强,射程达300米,在战场是一种强大的压制兵器,对付敌人的方阵非常有效。
在罗马史书中曾多次记载了投石车和巨弩在战争中的使用。罗马皇帝尼禄死后,南日耳曼省长和镇压犹太暴动的埃及省长韦帕芗为争夺帝位,在意大利北部发生激战,双方动用了大量的投石车。公元1世纪犹太战争时期,罗马人攻打犹太人城市时就曾经使用过投石机和巨弩机,最终攻破城市,残酷地镇压了犹太人的起义。
犹太战争
犹太战争是公元1世纪犹太人民反抗罗马帝国统治的两次起义。
公元前65年,罗马灭犹太国,设立犹太省,对犹太人进行压榨和奴役。公元66年,犹太人举行了大起义。起义首领是狂热党徒杰罗特和短刀党徒西卡里,起义主力是城市贫民、中层市民和农民。起义军消灭了耶路撒冷的罗马军队和地方贵族,并占领该城。在公元66年11月和公元67年,犹太起义军两次击败罗马远征讨伐队。公元70年4月,罗马大军围攻耶路撒冷城。由于实力悬殊,耶路撒冷失陷,起义被残酷镇压,犹太人死难达100万。
公元131年,犹太人在“晨星之子”西门的领导下再次起义,结果遭到大批罗马军队疯狂镇压,58万犹太人遭到屠杀,耶路撒冷被毁灭。从此,犹太人开始了长达两千年背井离乡、四处流浪的民族漂泊史。
在镇压犹太起义时,罗马军队每围攻一个城市,起初都先进行强攻,如不奏效,就修筑攻城工事和塔堡,然后用攻城槌击破城墙,打开缺口后再发起强攻。
独裁者苏拉
苏拉(公元前138年—前78年),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早年为马略部将,曾参加朱古达战争和罗马对日耳曼人的战争。公元前88年,苏拉当选为执政官。此后,他与马略反目成仇。公元前87年,苏拉率军远征东方,马略和金拉乘机夺权,苏拉在战场上获胜后率军回师意大利,击败反对派。公元前82年,苏拉占领罗马城,彻底肃清了马略和金拉的追随者,迫使公民大会选举他为无任期限制的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他将没收的土地划为12万块,分给老兵,由此获得了军队的支持。苏拉依靠军队实行独裁,沉重打击了共和制,为以后恺撒等人的独裁开了先河。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73年春夏之交,角斗士斯巴达克与角斗士训练学校的奴隶为摆脱悲惨命运密谋起义。事情泄露后,斯巴达克偕同70余名角斗士逃往附近的维苏威山。
各地奴隶和贫民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迅速发展到数千人。罗马当局派军3000人前往镇压,斯巴达克率起义军绕到罗马军营后侧发起突然进攻,击溃罗马军。随后队伍迅速扩大到上万人,斯巴达克编整起义军,并进行严格训练。同年秋,罗马元老院派执政官瓦利尼乌斯率2个军团约1.2万人围剿起义军。斯巴达克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首先击溃瓦利尼乌斯副将傅利乌斯率领的2000人,继而在萨林纳击败另一副将科辛纽斯率领的援军。瓦利尼乌斯匆忙调整部署,发起猛烈攻击,把起义军压缩在一个崎岖难行的小山区。面对险境,斯巴达克乘夜幕降临,率军沿狭窄山路撤出包围圈,并占领有利地形设伏,等罗马追兵一到他们立即发起攻击,击败了敌军。
斯巴达克雕像
公元前72年,罗马元老院派2个军团进剿起义军。这时,起义军内部出现分歧,斯巴达克的副手克里克苏斯率一支队伍脱离主力,随后在阿普利亚北部被歼。此后,斯巴达克利用敌人兵力分散的弱点,先打败堵截军团,继而击溃追击军团。这时,起义军发展到12万人左右。起义军攻占意大利北部的穆蒂纳城后,挥师南下,直指罗马城。罗马元老院授予克拉苏·迪弗斯以独裁者的权力,倾全力镇压起义者。为避敌主力,起义军准备渡海去西西里,但因缺乏船舶未获成功。公元前71年,克拉苏·迪弗斯率近10个军团在起义军背后的陆地最窄处挖了一条大壕沟,企图封锁起义军退路。起义军以骑兵为先导突破封锁线北进,但师旅疲惫,又有一支队伍分裂出去。同年,起义军与克拉苏·迪弗斯在阿普利亚决战,但终因寡不敌众而惨败,斯巴达克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此后,起义军余部继续战斗达10年之久。
庞培
格涅乌斯·庞培,古罗马共和国军事统帅和政治家。庞培出生于贵族之家,17岁随父出征。公元前83年,庞培投靠贵族派领袖苏拉,受到赏识和重用,开始其辉煌的军事生涯。庞培先后在西西里、北非作战,参与镇压塞多留起义和斯巴达克起义。公元前70年当选为执政官。后来庞培又受命清剿地中海海盗,征服强大的本都,结束米特拉达梯战争,并最终吞并巴勒斯坦和叙利亚,胜利回到罗马。公元前60年,庞培与克拉苏和恺撒结成“前三头同盟”,逐渐左右罗马政局。同盟解体后,庞培在法萨卢战役中被恺撒打败,后来在埃及被诱杀。庞培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辉煌战绩,但作为顽固维护旧制度的没落贵族,阻碍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他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恺撒大帝
“今天的收获真不小,竟然抓到了一个衣着如此光鲜的‘贵重货’。”地中海的海盗们高兴极了。海盗们知道这个穿着华贵衣服的人就是这伙人的头儿,于是就对其他被俘的人说:“你们赶紧回去取20塔兰特,然后来赎回你们的主人。”这位被称为主人的人听了海盗的话,不慌不忙地说:“我的身价应值50塔兰特。”
海盗得到钱后,果然把这个衣着光鲜的家伙给放了。这一回,这个人反倒不依不饶地说:“你们听着,将来我要率领一支舰队消灭你们。”海盗们不以为然。几年后,这股海盗果真被一支舰队打败了。临死时,强盗们认出了那个下达“把他们钉在十字架上”命令的人,正是他们曾经俘获并向他索要20塔兰特的衣着光鲜的人。
这位海盗的俘虏,就是古罗马共和国末期著名的统帅和政治家恺撒(约公元前100年—前44年)。在历史上,能同时拥有政治、军事、文学、雄辩等诸多才能于一身的人,除了恺撒之外,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恺撒是古罗马历史上最有成就的伟人。有人断言,若不是他在英年时突然被刺身亡,罗马的历史将可能改写,甚至他的成就将可能超过著名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
恺撒生性好学,加之出身贵族,所以自幼就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他跟随一位高卢人老师学习了拉丁文、希腊文和修辞学,这位老师对他的性格塑造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少年时期的恺撒就怀有非凡的抱负和志向,他幻想权力和荣誉,希望为风云变幻的罗马共和国建功立业,13岁时,他就当选为朱庇特神(即宙斯)的祭司。公元前84年,恺撒奉父命与珂西斯汀结婚,父亲去世后,他与珂西斯汀离婚,另娶了当时平民党的领导者金拉的女儿可妮丽娜为妻。独裁者苏拉在取得统治权后,杀死了自己的政敌金拉,但他非常赏识年轻有为的恺撒,要求恺撒和可妮丽娜离婚,被恺撒拒绝。一气之下,苏拉没收了恺撒的世袭财产和他妻子的嫁妆,并且要处死恺撒。恺撒闻讯,逃离罗马,直到公元前78年苏拉死后,他才返回罗马。
回到罗马后,恺撒迅速在政坛崛起,以雄辩、慷慨、热心公务的作风和改革派的形象赢得了公众的好感,并在广大平民和部分上层人士中赢得威望。公元前73年,他被选入最高祭司团,此后,又历任财政官、市政官、大祭司长、大法官等高级职务,并于公元前60年与担任执政官的庞培和克拉苏结成“三头同盟”。在后两者的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59年登上了罗马执政官的宝座,任满后出任高卢总督(公元前58年—前49年)。就任高卢总督期间,恺撒建立起了一支能征善战、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征服了高卢全境,越过莱茵河奔袭德意志地区,并两次渡海侵入不列颠群岛,为恺撒赢得了赫赫战功。恺撒势力的迅速增长,引起了元老院贵族的惊恐。
克拉苏死后,庞培与元老院合谋,企图解除恺撒的军权。恺撒决定兵戎相见,经过5年内战(公元前49年—前45年),他消灭了以庞培为首的敌对势力,征服了罗马全境,被宣布为独裁者,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力,成为没有君主称号的君主。凭借手中的权力,恺撒进行了包括土地制度、公民权、吏治法纪和政治体制在内的多方改革,建立起高度的中央集权,初步形成了一个以罗马为中心的庞大帝国,而且其中的一些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他曾让属下在墙上写出罗马发生的重大事件和元老院会议的报告书,成为现代报纸最原始的雏形;他主持制定的儒略历,有些国家到20世纪还在应用,而现行的国际通用的公历也是在这个历法的基础上改革而成的;他曾为当时众多的马车制定单向通行的制度,成为现代交通管理的溯源;他所写的《高卢战记》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了解当时外高卢、莱茵河东岸的山川形势、风俗人情等的最早的第一手材料。
南高卢总督后,就开始大举扩张,向山北高卢大举进攻。
前三次远征,恺撒征服了山北高卢所有的部落。后五次远征则是镇压高卢人的起义。由于罗马的掠夺和压迫,公元前53年,高卢中部的阿弗尔尼部落族长韦辛格托里克斯联合其他部落,举行共同反抗罗马的入侵和暴政的大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实行“焦土”政策,使罗马的军粮供应产生困难,并多次击败罗马人。恺撒采取挑拨离间的政策,唆使高卢各部落互相攻击,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最后将起义军主力被包围在阿莱西亚城(在今法国第戎市西北)。起义军突围不成,援军又被击败,被迫投降。
恺撒的独裁权力始终为元老院的贵族反对派所不满,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预谋刺杀恺撒。
高卢战争使罗马获得了大面积的土地和800多座城镇,在这里建立了高卢行省。恺撒个人获得大量的财富和雄厚的政治资本,为他以后建立独裁统治奠定了基础。
罗马内战
公元前44年3月15日,恺撒没带卫队,只身一人来到元老院开会。当他落座后,一个刺客假装汇报情况来到他面前,突然拔出藏在胸前的匕首刺向恺撒。恺撒毫无防备,应声倒地。其他阴谋者一拥而上,连刺恺撒23刀。当恺撒看到他最宠爱的义子布鲁图也持刀向他刺来时,便绝望地喊道:“孩子,连你也要杀我吗?”然后便不再抵抗,用长袍把头蒙住,任由大家刺杀,至死维护自己的尊严。
罗马内战指的是古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集团之间为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战争。
公元前88年,马略和苏拉为争夺战争指挥权而展开激战。苏拉派先发制人,击败马略,夺得战争指挥权。苏拉随后率军出征,马略派乘机攻占罗马。公元前83年,苏拉得胜回国,再次击败马略,成为罗马史上第一位大权独揽的终身独裁官。
恺撒虽然死了,但罗马帝国的车轮已经运转起来,恺撒的甥孙、年轻的屋大维最终取得了罗马的统治权,成为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被尊称为“奥古斯都”(神圣之意),开创了罗马帝国。
高卢战争
公元前78年,苏拉病故,罗马陷入混乱。公元前60年,克拉苏、庞培和恺撒结盟,史称“前三头同盟”。公元前53年,克拉苏战死,“前三头同盟”解体。公元前50年,元老院与庞培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恺撒。在公元前48年的法萨卢之战中,恺撒击败庞培,在罗马建立个人独裁统治。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
高卢战争是公元前58年—前51年,罗马为征服山北高卢而进行的侵略性远征,同时也是高卢总督恺撒为壮大自己的实力而进行的掠夺战争。
高卢战争分为8次远征。恺撒就任山公元前43年,屋大维、安东尼和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进军罗马,打败贵族共和派军队。此后,三人间争权夺利。公元前36年,屋大维剥夺李必达的权力。公元前31年,屋大维在亚克兴海战中击败安东尼。不久安东尼自杀,内战结束。
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的称号,从此罗马进入奴隶制帝国时代。
法萨卢决战
法萨卢决战是公元前48年6月6日,恺撒和庞培在法萨卢(今希腊色萨利区拉里萨州法尔萨拉)附近进行的决战。
恺撒的兵力约2.2万人,其中骑兵1000人。而庞培的兵力约为4.5万人,骑兵7000人。公元前48年8月9日,两军在法萨罗与埃尼派夫斯河之间的开阔地带展开成三线战斗队形。两军的骑兵都在远离河岸的一边。庞培企图用精锐骑兵迂回包抄恺撒军,结果被恺撒识破。恺撒将大量骑兵和3000步兵配置在左翼,同时将第三线部队作为总预备队。
战斗开始后,庞培骑兵在投石手和弓弩手的配合下发起猛攻,恺撒骑兵主动后撤。庞培的骑兵轻敌冒进,结果遭到恺撒步兵的反攻。庞培骑兵溃散,投石手和弓弩手被歼灭。恺撒的骑兵和预备队随后进攻庞培左翼步兵,迂回到庞培军的后方。庞培军全军溃散。
在此战中,恺撒选择了正确的突击方向,集中兵力狠狠打击敌人的侧翼。同时,在战斗中保留了强大的预备队,用来加强军队在进攻方向上的突击力量,以实施决战和扩张战果,这是军事史上的创举。
亚克兴海战
亚克兴海战是罗马内战中,屋大维战胜安东尼的决定性海战。
恺撒遇刺后,他的继承人屋大维在公元前43年与安东尼、李必达结成“后三头同盟”,掌握了罗马大权。公元前36年,屋大维剥夺李必达的权力。公元前32年,屋大维与安东尼公开决裂。
公元前31年,屋大维率军8万、战船400艘渡海东征,安东尼和埃及女王率军10万人、战船500艘来到希腊西海岸迎战。安东尼将舰队分为左、中、右3个编队成一线展开,并准备亲自率领右翼迂回攻击屋大维,女王率预备队尾随。屋大维也将舰队分成左、中、右3个编队,也成一线展开,迎战安东尼。
9月2日,战斗打响。屋大维充分发挥自己舰队船体轻、航速快、机动灵活的优势,避开安东尼战舰远程矢炮的轰击,运用撞击、火攻、接舷等战术进行攻击。安东尼船体庞大,机动性差,顿时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埃及女王见势不妙,率领预备队逃走。安东尼见大势已去,无心再战,下令撤退。不久屋大维攻入埃及,安东尼和埃及女王相继自杀。罗马内战结束。
屋大维
屋大维像
屋大维(公元前63年—前14年),出身于骑士家庭,父亲是元老院的元老。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养子,继承了恺撒的大部分财产。
公元前44年恺撒被刺后,继之而起的是执政官安东尼、骑兵长官雷必达和屋大维组成的“后三头”同盟。三人间不断明争暗夺,不久雷必达失势,到公元前30年,屋大维打败了安东尼,获得最后胜利,成为罗马的军事独裁者。元老院赠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意为神圣、庄严、伟大。
屋大维把自己称为“第一公民”,即元首。在元首制下,元老院受元首的控制,屋大维本人是元首、统帅、终身执政官、首席元老、大祭司长,独揽军事、司法、行政、宗教等大权,实际上是皇帝。元首制实质上是一种隐蔽的君主制,屋大维统治罗马标志着罗马帝国的开始。
罗马帝国
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间占据整个地中海地区的罗马奴隶制军事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成为帝国。公元1世纪—2世纪,罗马帝国最为强盛,成为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3世纪时隶农制不断发展,奴隶制经济与政治出现危机。284—476年,是帝国的后期。这一时期戴克里先强化统治,实行了改革。324年,君士坦丁一世重新统一帝国,帝国的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到拜占廷。这一时期奴隶和隶农的境遇更加恶化,起义此起彼伏。395年,帝国分裂为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半部连年战乱,经济衰落,城乡联系松弛,统治日趋薄弱。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军长官奥多亚克废黜最后一个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卢斯·奥古斯图卢斯,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则于1453年为奥斯曼帝国所灭。
“罗马和平”
随着罗马的不断扩张,到公元2世纪它已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的疆域东起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达非洲撒哈拉大沙漠,西临大西洋,北抵不列颠、莱茵河、多瑙河及其下游以北。
罗马帝国初期的200年间,由于内战停止,社会安定,交通便捷,税收增加,罗马的经济很快就繁荣起来,这段时期被称为“罗马和平”时期。
在这一时期,生产工具和技术有明显的进步,普遍推广了起重设备。农业上学会使用水磨,出现了带轮的犁和割谷机等。矿山中开始使用人工排水机械。玻璃制造业得到推广。出现了丝织业,生产半丝半麻织品。商业比较活跃,出现了银钱兑换商。
当时罗马的对外贸易主要有三条通道:一条是从意大利经海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再从陆路经红海东岸到也门、印度。商人从东方将香料、宝石、纺织品运到罗马,将罗马的铜、锡、葡萄酒、玻璃制品运往东方;一条是向北到达波罗的海、北海沿岸,进口琥珀、毛皮、奴隶,出口金属器皿等;再一条是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中国的丝绸那时成了罗马人的奢侈品。
哈德良长城
哈德良长城是位于英国英格兰北部靠近苏格兰边界的防御工事,从泰恩河畔沃尔森德到索尔威湾,横断大不列颠岛。
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不列颠,征服了英格兰,但却一直无法征服北方苏格兰的凯尔特人和皮克特人,反而经常受到他们的骚扰。公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巡视不列颠,为了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的安宁,他下令在英格兰北部边界修筑防御工事,后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哈德良长城是罗马帝国的最北界。
哈德良长城长120千米,高4.5米,宽3米,用了75万立方米的石头。罗马人动用了3个军团,耗费了10年时间才最终完成。除了长城,罗马人还在这里修建了城堡、塔楼、要塞,还有道路和给养基地。在长城北边,还挖有壕沟。在哈德良时期,大约有1万名罗马士兵驻守在这里。
公元4世纪,罗马放弃了不列颠行省,哈德良长城遂逐渐变成废墟。1987年,哈德良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魔鬼”尼禄
公元37年12月5日,尼禄出生于罗马。他的父亲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大贪官,母亲阿格里披娜是罗马皇帝的侄女。3岁的时候,尼禄的父亲病死,他的母亲用美色诱惑自己的叔叔,当上了皇后。
阿格里披娜是一个野心勃勃、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处心积虑怂恿老皇帝将太子废掉,立尼禄为太子。为了让尼禄的地位更巩固,她又撺掇老皇帝将公主屋大维娅嫁给了尼禄。
阿格里披娜以为这样一来,只要老皇帝一死,罗马皇帝的宝座就是尼禄的。但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意,老皇帝的身体非常健康,并且经常怀念被废的太子。阿格里披娜急得团团转,最后她竟勾结近卫军将老皇帝毒死。就这样,年仅17岁的尼禄登基,成为罗马皇帝。
尼禄在元老院的第一篇演说受到了元老们的普遍称赞,元老们一致认为尼禄将是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罗马帝国的一个新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尼禄上台后,起初施行仁政,下令禁止血腥的竞技,废除极刑,减少赋税,允许奴隶们控诉虐待他们的主人等,他甚至宽恕写诗讽刺他的诗人,赦免阴谋反对他的人。
尼禄当上皇帝后,阿格里披娜得意洋洋,以为整个罗马都是她的了。她平时专横跋扈,不可一世,经常干涉朝政和尼禄的生活。尼禄不喜欢自己的妻子,而喜欢一个美丽的女奴隶。他的母亲斥责他,尼禄生气地说:“我是罗马皇帝,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阿格里披娜大怒说:“你别忘了,是谁让你当上皇帝的!我能让你当上皇帝,也能让你哥哥当上皇帝!”尼禄惊恐万分,彻夜难眠,便下令将他的哥哥秘密处死。为了消除后患,尼禄又决定对自己的母亲下毒手。
一天,尼禄扶着母亲登上一艘豪华的大船,给母亲说了很多好话,还亲自斟酒,不停地道歉。阿格里披娜非常高兴,认为儿子回心转意了。尼禄走后不久,“轰”的一声巨响,船身猛地倾斜到一边,吓得阿格里披娜魂飞魄散,急忙跳水逃生,游了半天才上岸,在众人的搀扶下,回到了自己的别墅。惊魂未定的阿格里披娜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几个五大三粗的士兵就闯入别墅,大声说:“我们奉皇帝之命前来杀你!”阿格里披娜还没来得及说话,一把锋利的刀就插进了她的胸膛。派人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后,尼禄又派人杀死了老师和妻子。从此以后,再也无人能节制他,尼禄性格大变,整天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
公元64年夏季的一天,精神极度空虚的尼禄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举动:火烧罗马城。全罗马城14个区有10个区都燃起了熊熊烈火,罗马人奔跑着、惊呼着,仿佛世界末日来临。尼禄站在皇宫的最高处,看着满城冲天大火的壮观景象,兴奋得手舞足蹈。他不仅不派人去救火,反而触景生情,用忧伤的语调高声朗诵特洛伊毁灭的诗篇。
尼禄自杀
大火过后,人民无处安身,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可尼禄根本不管这些,下令修建自己的皇宫。皇宫内部用金银珠宝装饰得富丽堂皇,餐厅里有镶着象牙的可以转动的天花板,不停地撒下花瓣和香水。浴池可以引进海水,也可以引进泉水。当这座富丽堂皇、豪华别致的建筑竣工后,尼禄兴奋地说道:“这才像个人住的地方啊。”
人民猜测是尼禄放火烧毁了罗马,纷纷议论。尼禄非常生气,派士兵杀死了很多非议他的人,并嫁祸基督徒,大肆迫害他们。
尼禄觉得自己是个艺术家,经常上台表演。他在皇宫举办了很多场豪华演出,自己扮演朗诵者、歌手、演奏师甚至角斗士登台表演。在演出时,他下令紧闭剧场大门,不许观众中途退场。观众们实在无法忍受他那刺耳的歌声和拙劣的演技,纷纷翻墙逃跑。
尼禄见在罗马没有人“欣赏”他的“才华”,就率领庞大的剧团到希腊去演出。希腊人赞扬了他,尼禄非常高兴,觉得希腊人懂艺术,就赐予希腊自治权。
罗马人再也无法忍受尼禄的暴政了。公元68年,罗马的西班牙和高卢行省的总督号召人民起来反抗,尼禄的近卫军也纷纷响应。众叛亲离的尼禄逃出罗马城,在郊外的一所别墅中自杀。临死前,尼禄仰天长叹:“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就要死了!”
火山灰下的庞贝城
庞贝城坐落在意大利半岛西海岸的平原上,离罗马大概有240公里。这里风景如画,气候温和,公元前6世纪,人们就在这里修建了庞贝城。人们在庞贝城外开垦土地,种植橄榄、柠檬、葡萄等农作物,生活美满幸福。但美中不足的是,城北有一座休眠火山——维苏威火山。公元62年,意大利发生过一次地震,庞贝城的一些建筑受到了损坏。但人们没有太在意,修复建筑后依然生活在这里。
公元79年8月24日的午后,灾难突然降临,维苏威火山竟然爆发了。火山口喷出滚滚的浓烟,直入云霄,中间还夹杂着巨大的石块和大量的灰尘,并且不停地发出震耳欲聋的爆炸声。顷刻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一样。原先风平浪静的那不勒斯湾的海水激荡起来,巨大的海浪疯狂地拍打着陆地。从火山口喷出的熔岩,落到地上时已经变成了坚硬的石块,整个地区都被石块和灰尘覆盖。接着下起了倾盆大雨,大雨又引发了山洪暴发。山洪夹杂着无数的石块、泥土,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坐落在低处的庞贝城冲来。庞贝城的居民很快从震惊中清醒过来,他们哭喊着争相逃命,有两万人逃到了外地,还有两千人不幸葬身泥石流,庞贝城也被泥石流所吞没。与庞贝城同时被泥石流淹没的还有城北的两个小镇,一个叫赫库兰尼姆,一个叫斯台比亚,它们从此消失于历史之中。
阿波罗神庙和维苏威火山
在此后的1000多年里,人们渐渐遗忘了庞贝古城,只是在翻阅古罗马历史文献时或在传说中,才知道历史上曾有过这么一个古城,但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一无所知。
1720年的一天,一群意大利农民在维苏威火山附近挖渠。突然,“当啷”一声,铁锹似乎碰到了东西。一个农民捡起那个挖出来的东西一看,兴奋地大叫:“金币!我挖到了金币!”大家一听,都扔掉手中的工具跑过来看。
很快,维苏威火山下挖出金币的消息就传开了。人们一窝蜂似的来到这里挖宝贝,挖出了很多东西,有古罗马时期的钱币、陶器、经过雕琢的大理石碎块等。直到1748年有人挖出了一块刻有“庞贝”字样的石块,人们才知道,这下面就是罗马古城——庞贝。意大利政府立即组织人员进行有计划的挖掘。
1927年,又挖掘出了庞贝城北的赫库兰尼姆和斯台比亚。经过200多年断断续续的挖掘,庞贝——这座在地下沉睡了近1900年的古城终于重见天日。
由于整个庞贝城被6米厚的火山灰、熔岩和泥石掩埋、封闭,防止了风化,所以城市里的建筑、街道、物品大都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了。今天,庞贝古城已经成了意大利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当人们走进这座庞贝古城,仿佛是乘坐时间机器回到了古罗马时代。
庞贝城遗址面积大约有1.8平方公里,四面石砌的城墙共长4800多米,有8座城门和16个塔楼。城内南北和东西走向各有两条大街,使全城呈“井”字状,分为9个街区。街道宽10米,每个十字路口都有雕花石砌成的水池,池里的水是从城外的山上通过渡槽引入城中的。大街两旁有酒馆、商店、水果摊、手工作坊等等。由于年代久远,货架上的商品、水果早已风干,青铜制品也锈迹斑斑了。
城西南有一个长方形的广场,广场附近是庞贝城的政治、经济和宗教中心,有议会厅、法院、监狱、神庙,还有商人们签合同的场所。广场东南是两座公共建筑:竞技场和大剧院。这两个建筑规模很大,尤其是竞技场,足以容下两万人,相当于全城的人口。
庞贝古城中最使人震惊的是那些受难者的石膏像。当年火山爆发时,来不及逃走的人们被泥石流吞没,窒息而死。时间久了,人体就枯干了、消失了,只剩下一些空壳。考古学家将石膏浆灌到里面,制成了很多和真人一样大小的石膏像。这些石膏像逼真地反映了当时遇难者的各种神情,许多人绝望地掩面哭泣,一个小女孩紧紧地抱着妈妈,一个乞丐茫然地站在街头……
庞贝古城渐渐地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向人们展现出了公元1世纪时罗马帝国城市的面貌。
戴克里先改革
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为加强专制统治而实行的改革。戴克里先改元首制为君主制,加强中央集权。帝国划分为四部分,由四个统治者共同治理,形成“四帝共治制”,但最高统治者是戴克里先。改革后,原有的辖区较大的行省被划小,行省总数增加;各行省中,军权和行政权分开;军队分为边防军团和机动军团,军团变小,以便调遣。戴克里先还统一税制,取消某些免税特权;人头税和土地税合一,作为财政主要收入;禁止农业劳动者离开土地以及手工业者脱离同业行会,不准市议员离开所属城市,以保证税源。为稳定币值,确定新的铸币含金、银标准,并颁布了物价敕令,但收效都甚微。对基督教采取弹压政策,禁止举行礼拜,清除军队和官员中的教徒,没收教会财产,处死一些教徒。戴克里先的改革使面临严重危机的帝国获得了暂时的稳定。
基督教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中叶—2世纪中叶形成于罗马帝国东部。原为犹太教一支派。因崇奉救世主耶稣,与正教犹太教分裂,后与希腊文化结合,在罗马帝国流传,4世纪末叶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16世纪以后传播到非洲、美洲、南亚、东亚、大洋洲各国。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君士坦丁大帝
公元312年的一天夜里,正在为第二天的大战而忧心忡忡的君士坦丁,站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亚桥上眺望着星空。突然,他看到苍茫的天空中出现了4个火红色的十字架,还伴随着这样的字样:依靠此,你将大获全胜。
这个情节是那么遥远而虚幻,以至于后人对它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但是,不管它是真是假,的确从那一年之后,世界历史发生了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变化,并且这个变化就来源于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是私生子,出生于公元280年,父亲是位著名的将军,后来被士兵拥立为奥古斯都,母亲是一个小旅店的女仆。他小时候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懂得一些希腊文。十几岁时他就随父亲从军,参加抵御外族入侵的战争。由于有勇有谋,他很快就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公元306年,父亲死后,君士坦丁继任“奥古斯都”。此时罗马帝国出现两个奥古斯都并存的局面,君士坦丁是西部奥古斯都,东部奥古斯都为李基尼乌斯。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与李基尼乌斯在米兰会晤,共同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并归还以前没收的财产。从此,基督教由受迫害的秘密宗教转变为受政府保护的合法化宗教,迅速在罗马帝国传播开来。此后,君士坦丁与李基尼乌斯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10年的战争。公元323年,君士坦丁击败李基尼乌斯,成为唯一的奥古斯都,重新统一了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夺取全国政权后,在行政、军事、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他取消以前的四帝共治制,委派自己的亲信治理帝国各个部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在行省中施行军政分开的政策,军事首长直接向皇帝负责,从而使皇帝完全掌握了军事大权。宗教方面,他对基督教进行保护和利用,把基督教变为帝国政权的可靠支柱。公元323年,为了解决基督教的内部纷争,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基督教第一次宗教大集结,统一了基督教的教义和组织,使基督教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君士坦丁把罗马的君主专制制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君士坦丁大帝头像
随着帝国重心的东移,君士坦丁于公元330年把首都从罗马迁到东方的拜占廷,取名君士坦丁堡,意为君士坦丁之城。为营建新都,他大兴土木,从帝国各地调集石料、木料,用于建造宫殿、教堂、图书馆和大学等。他还大力提倡文学和艺术,采取各种措施吸引世界各地的杰出人才来到君士坦丁堡,使君士坦丁堡成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此后,君士坦丁堡一直是东部罗马帝国的首都。
政治上风光无限的君士坦丁,在家庭生活中却很不幸。他娶了两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明妮弗纳为他生了大儿子卡洛斯普士后便死去,第二个妻子弗西蒂生有三男三女。公元326年,弗西蒂向君士坦丁哭诉,说卡洛斯普士调戏自己,君士坦丁一怒之下杀了卡洛斯普士。在得知弗西蒂所说的不符合事实后,他又杀了弗西蒂。除了杀死儿子和妻子之外,君士坦丁还以“谋反罪”处死了妹妹的儿子。
君士坦丁在统治期间,虽然宣布基督教合法,鼓励臣民们与他一同接受这个新信仰,但从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是基督徒。直到公元335年5月22日,君士坦丁身患重病,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才请了一位基督教牧师给自己洗礼,据说是为了藉此洗净一生的罪恶。然后,这位年届64岁、疲惫不堪的君主,脱去了皇帝的紫袍,换上初信圣徒所穿的白长衣,安然辞世。
君士坦丁的专制统治与改革措施,使罗马帝国得到暂时的稳定,但无法挽救罗马奴隶制社会的没落。君士坦丁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帝位的长期混战,到狄奥多西一世时才重新恢复统一。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死后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由此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公元476年,日益衰落的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所灭,而东罗马帝国转入封建社会后,又继续存在了近千年。
罗马帝国的衰落
从公元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帝国爆发了全面的危机,史称“三世纪危机”。
“三世纪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奴隶制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在罗马帝国前期,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劳动工具有了很大改进,这是罗马帝国前期的“黄金时代”形成的主要原因。但到了公元2世纪以后,由于罗马长期的奴隶制统治,人们开始鄙视劳动。伴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罗马出现了流氓无产者人数急剧增加的现象。他们逃避劳动,完全靠社会养活,成为寄生在罗马社会肌体上的赘瘤。更为严重的是,罗马奴隶主阶级及其统治机构日益腐朽,规模日趋庞大,各种开支浩繁,娱乐奢侈之风日盛。这种现象的出现,造成了财源枯竭,财政日益紧张,从而导致捐税不断增加,货币的含金量锐减,再加上国内混战不已,社会动荡不安,罗马帝国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
“三世纪危机”在经济上首先表现为农业的衰落,农业的衰落又导致了手工业的衰落和商业及城市的萧条。手工业作坊是靠奴隶和隶农的劳动支撑的,由于奴隶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行省手工业产品的竞争排挤,各城市在共和末期和帝国初期发展起来的手工业也逐渐衰落下来。农业的衰落减少了农产品对城市市场的供应,而社会动荡、外族入侵、海盗猖獗、商路阻塞以及政府强令城市征收捐税,再加上新发行的劣质货币不受欢迎,高成色的货币又被大量收藏,这一切都严重地影响了商业的发展,加剧了经济的萧条。
“三世纪危机”在政治上表现为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断,混战不休。军人干预政治,尤其是近卫军直接控制皇帝废立的现象,使中央政权处于严重瘫痪状态。公元192年,安东尼王朝的末帝康茂德被杀后,在短短6个月内近卫军就先后拥立了两个皇帝。行省驻军也浑水摸鱼,各自拥立自己的皇帝,罗马内部于是发生了一场四帝争夺王位的混战(公元193—197年)。
针对这种状况,在塞维鲁王朝(公元193—235年)的建立者塞维鲁统治时,采取了抑制元老院、优抚军队的政策,但却又引发了“士兵派”与“元老派”的斗争,军人的权力反而更加膨胀。
临死前,他一再叮嘱他的儿子们说:“要厚待士兵,让他们发财,其余的人可以不管。”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后继者几乎皆为近卫军或哗变士兵所杀。骄纵的军队飞扬跋扈,如同匪徒,废立皇帝成了司空见惯的家常便饭。窃国者走马灯般轮番登台,他们以贿赂兵士谋杀皇帝为入宫手段,旋即又为后起者谋杀而被抬出皇宫。公元238年一年内,元老贵族推出4个皇帝,不久全被士兵所杀。此后15年间,罗马竟换了10个皇帝。其后还出现了一个军团和行省自行拥立皇帝的所谓“三十僭主”时期,政局一片混乱。
公元284年,在对波斯作战期间,罗马军中再次发生谋篡事件。近卫军长官阿培尔谋害了皇帝努米里安,不出一月又杀死了他刚继位的儿子。回师途中,至尼科美地方,同为近卫军长官的戴克里先在士兵集会上揭发了阿培尔的谋逆罪行,引起士兵公愤,纷纷要求让其偿命。恼羞成怒的阿培尔立时便与戴克里先厮杀起来,但见刀来剑往,寒光闪闪,两人腾跃扑击,招招凶狠。士兵们齐声呐喊,为戴克里先助威。失道寡助的阿培尔心慌意乱,稍一分神,顿成刀下之鬼。尔后,全军一致拥立戴克里先为罗马帝国新皇帝(公元284—305年)。
戴克里先正式取消元首制,采用“多米那特制”(即“君主制”),完全抛弃了残存的共和外衣。他自称“多米那斯”(意为主人),身穿镶金的紫绸长袍,头戴缀满珍珠宝石的冕旒,并实行东方专制君主的朝仪,臣民觐见时须行跪拜礼,奉之若神明。他实行四帝制,即由正副“奥古斯都”和正副“恺撒”对帝国分块治理。但分而不割,最高权力仍掌握在他一人手中。
残酷的剥削和奴役,使罗马境内的广大奴隶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在忍无可忍中,他们终于揭竿而起。时断时续、大大小小的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让本已处在崩溃边缘的罗马帝国更加迅速地走向灭亡。
罗马内部的危机和动荡,给外族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在东方,萨珊波斯攻占了罗马的幼发拉底河流域,并继续向西扩张,进攻叙利亚。在东北,多瑙河以北的哥特人南下掠取拜占廷,袭扰小亚细亚和爱琴海地区。在北方,日耳曼人越过罗马边境,进入高卢的中部和东部,并在西班牙的东北部站稳了脚跟。阿尔曼尼人则乘机南下深入意大利中部。随着日耳曼人大量涌入罗马,罗马帝国已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阿德里安堡之战
公元378年8月,罗马军队与西哥特人在阿德里安堡(今土耳其埃迪尔内)进行的大会战。
公元376年,居住在多瑙河下游的西哥特人受到来自东方的匈奴人的冲击,请求到罗马帝国境内避难,获得许可。但罗马人肆意压榨和欺凌西哥特人,西哥特人愤而起义,占领阿德里安堡。罗马皇帝瓦林斯亲自率领6万大军前往阿德里安堡镇压。
罗马军队按传统方阵展开,中央是步兵,两翼是骑兵,首先发起攻击。西哥特人在山坡上用四轮马车围成堡垒御敌。罗马军队因连日赶路极度疲惫,攻击未能奏效。西哥特人的骑兵趁机出动,攻击罗马军队右翼骑兵,将其击溃,随即向罗马中央步兵发起攻击。罗马人的方阵阵形大乱。西哥特步兵也趁机冲出堡垒,对罗马军队发起正面攻击。罗马人互相践踏,乱成一团,在西哥特人骑兵和步兵的夹击下惨败。
此战,罗马人损失4万人,包括皇帝瓦林斯在内的许多将领阵亡。罗马元气大伤。
罗马陷落
罗马帝国经过3世纪危机后,国力大衰,危机四伏。4世纪后半叶,匈奴人西侵引发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罗马帝国遭打沉重打击。
为了躲避匈奴人的威胁,原居住在多瑙河的西哥特人迁入罗马帝国境内,但却遭到了罗马人的欺压。公元378年,西哥特人起义,大败罗马人。
公元401年,西哥特人在首领阿拉里克的率领下进攻意大利,包围了罗马,但被罗马蛮族将领斯提里科击败。公元408年,昏庸的罗马皇帝处死了斯提里科,斯提里科手下的大批士兵投奔了阿拉里克,要求他为斯提里科报仇。
公元410年,实力大增的阿拉里克再次包围了罗马城。8月24日夜,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罗马城内的奴隶们打开城门,西哥特士兵、匈奴骑兵纷纷攻入罗马。士兵们在罗马抢劫了三天三夜,满载而归。罗马几乎变成了一座空城。
这是自公元前390年高卢人攻克罗马以来,800多年间罗马第一次被异族攻克。罗马陷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西罗马帝国走向灭亡的标志。
沙隆之战
沙隆之战又名卡太隆尼平原之战,是公元451年匈奴人与罗马人在今法国香槟省境内马恩河畔沙隆附近的卡太隆尼平原进行的大战。
公元450年,匈奴王阿提拉向罗马公主求婚,并提出割让西罗马帝国的一半领土作为嫁妆,遭到了罗马皇帝的拒绝。
第二年,阿提拉联合东哥特人、格皮德人等族,组成50万大军,分兵3路进攻罗马帝国。右路进攻阿莱斯,中路进攻巴黎、奥尔良,左路进攻贝桑松。西罗马帝国统帅埃提乌斯联合西哥特人、勃艮第人、法兰克人和阿兰人等,组成五六十万的大军。两军在卡太隆尼平原展开大战。阿提拉将精兵置于中央,战斗力弱的部队置于两翼,准备采取中央突破战术。埃提乌斯则将战斗力弱的部队置于中央,将战斗力强的部队置于两翼,右翼是西哥特王提奥多里克一世指挥的西哥特部队,左翼是他亲自指挥的西罗马部队,采取两翼迂回包围战术。结果匈奴军在罗马联军的夹击下大败而走,但罗马人也损失惨重,双方损失了大约30万人。
此战遏制了匈奴人在欧洲的扩张势头。
巴高达运动
公元5世纪初,罗马一位不知名的剧作家写了一个喜剧,在演出时受到了热烈欢迎。剧中的主角叫奎罗卢斯,他家境贫寒,生活困顿。于是他向神灵祈祷,祈求神灵能够让他到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地方生活。神告诉他说,要想安居乐业,那你最好到罗亚尔一带去当“强盗”。那里没有法官,也不实行罗马法律,公正无私的“强盗”组成公社和法院,所有的案件由农民审理,由士兵判决,死罪在橡树之下宣布。到那里去就能实现愿望。这一喜剧深刻揭示了当时罗马帝国存在的种种弊端。
公元3世纪的时候,罗马帝国日趋没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田地荒芜,城乡凋敝,人口减少,人民困苦不堪。但统治者和富人们依然挥霍无度,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一年要过180个节日,整天观赏角斗、赛车,虚度光阴。尽管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将会导致罗马灭亡,但统治者依然我行我素。
令人担心的事情终于出现了。公元186年,高卢(今法国、比利时、瑞士、卢森堡一带)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巴高达”奴隶起义。“巴高达”在高卢语中是战士的意思,起义首领是一个叫马特努斯的士兵。马特努斯不满罗马的腐朽统治,率领几百名奴隶发动了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很多城镇和田庄,打开监狱,放出囚犯,焚烧奴隶名单和债券,官员、贵族和奴隶主纷纷逃亡。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大,马特努斯提出了“让奴隶主变成奴隶”的口号,受到了许多奴隶的积极拥护,许多农民、牧民也纷纷加入起义军的队伍,农民当步兵,牧民当骑兵。起义军席卷了高卢大部分地区,甚至攻克了重镇奥古斯托敦。罗马皇帝听说后,又惊又怒,急忙派军队前去镇压。马特努斯决定将军队化整为零,分成许多小股部队,乔装改扮翻越阿尔卑斯山,在约定的日子会合,攻克罗马城,杀死罗马皇帝。但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告密,计划失败。公元188年,起义被罗马军队残酷镇压。
公元283年,在高卢塞纳河和罗亚尔一带,巴高达起义再次爆发,很快全高卢都陷入了起义风暴之中。起义军的力量迅速扩大,攻克了许多城镇和农庄。巴高达的两位首领埃里安和阿芒德在各自的控制区登基称帝,管理地方事务,铸造钱币,宣布脱离罗马帝国,对罗马的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立即派马克西米连率军前去镇压。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起义军效仿当年马特努斯的方法,将军队化整为零,不断派小股军队袭击、骚扰罗马军队。罗马人不堪其扰,斗志全无,竟然纷纷临阵脱逃。马克西米连大怒,杀死了许多逃跑的士兵,强迫士兵们打仗。马克西米连率领罗马军队将起义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渐渐的,在罗马人的优势兵力进攻下,起义军败退到马恩河与塞纳河交汇处的一个城堡坚守。在罗马军队的长期围攻下,城堡陷落,很多巴高达战士英勇战死,但突围的巴高达战士仍然在高卢各地坚持斗争。
公元408年,巴高达运动再起,罗马统帅撒拉率领一支罗马大军从高卢返回意大利。在经过阿尔卑斯山时,巴高达战士袭击了毫无防备的罗马人。罗马人的武器辎重全部落入了起义军手中,从此起义军的武器装备大为改善,战斗力大大增强。公元435年,巴高达首领巴托率领起义大军向罗马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进攻,在高卢的许多地方建立了政权。在巴高达起义的影响下,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班牙、北非、色雷斯、多瑙河流域等地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公元449年,罗马大军再次击败起义军。起义军余部被迫转移到西班牙,继续进行斗争。
巴高达起义沉重打击了罗马帝国的统治秩序,恢复了自由的农村公社生活,比公元前1世纪的斯巴达克起义更加声势浩大,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从而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
西罗马的灭亡
罗马帝国后期,统治者生活奢侈腐化,民怨沸腾,奴隶起义此起彼伏。公元3世纪中后期,罗马王室陷于混乱之中,50年间就换了10位皇帝。
罗马的末日
戴克里先被拥立为帝时,他把帝国分成了四部分,由两个最高统治者“奥古斯都”和两个副职“恺撒”来分管。从此,罗马开始了“四帝共治制”。
戴克里先之后,君士坦丁建立了更完备的君主制度,他废除了四帝共治制,改由子侄治理。君士坦丁死后,皇室又开始了血腥的争权夺利。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首都为君士坦丁堡,西罗马首都为罗马城,罗马帝国日益衰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奥古斯都·罗慕洛被日耳曼人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至此,西方古典文明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