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石库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石库门里弄建筑介绍

1.2.1 石库门的发展历程

关于石库门名称的来历,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古代帝王所居之处设有五门(路门、应门、皋门、雉门、库门),诸侯居所则有三门(路门、稚门、库门),以示等级礼制,类似于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的中国古典礼制。无论是帝王还是诸侯,住所最外之门,都称为“库门”。而石库门建筑多采用石材制作门框,并配有典型的黑漆大门,因此有“石库门”之称。另一种说法是,沪语中习惯把一种物件(包套或收束在另一件物件之外)称为“箍”,例如“箍桶”“箍盆”。因此,上海民间把这种出现在英租界中,用条石“箍门”的房屋,称为“石箍门”,后因宁波、绍兴方言“箍”“库”不分,而传为“石库门”。但如今,已无法考证哪种说法是为事实。

石库门里弄作为上海最早的里弄民居形式,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由于早期的简陋木板房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尤其是火灾问题,因此在1869年,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发布了专门针对这些木板房的管理章程——《上海洋泾浜北首租借章程》,强制性拆除了大批木板房,取而代之的是砖木住宅房屋。不过在当时,除了木板房存在安全隐患这一原因外,租界当局对其的取缔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1860-1862年间,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大批外来的地主和平民逃入租界地区,导致租界内的房屋建设出现了暴增的情况,外商趁机大肆进行房地产投机活动,在河南路以西、湖北路浙江路以东的英租界,此类木板房就达8 000多幢。这些木板房和房地产投机行为为外商和租界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但是,在1865-1880年间,情况急转直下。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来租界中避难的华人纷纷离开,这些木板房的出租率急剧下降,疯狂投机的时代至此告一段落,上海的人口增长缓慢,有时甚至出现负增长,简易的木板房便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木板房被强制取缔后,在随后的19世纪70年代,除了1878年房租普遍下降10%~15%外,房屋出租率逐步回升。外国专业性房产公司纷纷成立。地产商们借鉴中国江南合院住宅,建起了联排的木立贴式(穿斗式)里弄住宅,因其乌漆实心厚木大门外有一圈石头门框,因而被称为石库门,这便是老式(早期)石库门。这种石库门里弄在总平面布局上吸收了西方连列式住宅的做法,采用横向式与纵向连列的组合,以适应租界内人多地少及高地价的现实。其单体平面为前天井,正间带东西两侧厢房,正间为客堂间。客堂间之后为楼梯,再后为后天井及厨房。二层平面与一层类似,只不过厨房之上不再加盖房屋。整幢建筑的占地面积大多在100平方米左右,高墙深院,院门一关即是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定之地,迎合了来租界避难的江南人士的居住习惯,因此石库门建筑在租界内快速发展,很快成为当时租界内分布最广的一种里弄民居形式。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第一幢石库门建筑为何处,但是根据已有史料的记载,建于1872年的兴仁里很可能是最早的石库门建筑。兴仁里位于北京东路以南,宁波路以北,河南中路以东。兴仁里主弄长107.5米,弄堂铺地用长条石砌筑,占地约为13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9 157平方米。兴仁里由24幢三开间两厢房和五开间两厢房的合院式石库门组成,都是二层结构,各类住户加上店铺总计57户。兴仁里在1980年被拆除,原址建设为六层住宅。后来陆续建造的石库门里弄还有1899年的同益里、1904年的吉祥里和青阳里等。

进入20世纪10年代,由于租界内人口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土地,再加上地价的飞速上涨,占地较多的老式石库门作为一种不够经济的居住形式逐渐被地产商所舍弃,取而代之的是以单开间和双开间为主的新式石库门。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是新式石库门里弄建筑的黄金时期。

石库门里弄自1949年后就几乎停止了建造,但这并不意味着石库门里弄停止了更新。20世纪60年代是十分特殊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新中国户籍制度、里弄整风、公布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三项大事接连出现在上海里弄居民面前,上海的石库门里弄社区里发生了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巨变,它的空间特质和社会特质被重新塑造,并与当代城市再生议题密切关联。首先,在里弄的空间改造方面,“地富反坏右”五类分子被施以空间驱逐或压缩,从而国家和集体获得了石库门里弄的空间和住房资源,并对其进行再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大多数市民,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房客”获得了居住空间。同时,政府也通过户籍制度强化了对新房客流动性的把控。至此,石库门里弄社区中原本高度分散的社会个体被组织成生产和生活的集体。其次,1958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的由私向公的房屋权属变化在上海石库门里弄中并没有遭遇太大的阻力,实现了较为平和的转变。上海的石库门建筑大多是房地产开发的产物,所以私人作为房屋业主的情况并不多见。很多石库门建筑在50多年间不断转租,几经易手,因此房屋在产权关系上的归属十分复杂。同时,绝大多数石库门房屋的使用者是租户,并非是房屋拥有者,因此对产权的易手并不敏感,而是对于租金的波动和房屋维护更为关注。兼之新政权在就业上为二房东安排了生活出路,于是,50年代后期的房屋产权由私向公转移并未在上海石库门里弄中造成普遍的、极端的社会冲击,反而在“情”和“理”方面得到广泛“理解”,这一现象是十分特殊的。

自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石库门里弄出现及兴起,上海大约建造了9 214条旧式里弄(石库门里弄及广式里弄),建筑面积达到约2 100万平方米,占全市总住宅面积的57.4%,为70%的市民提供了住所,在这其中又以石库门里弄为主,占到了旧式里弄总体数目的70%。石库门里弄是1949之前上海分布最广的居住形式,小小的弄堂中蕴藏着人生百态,记录着世事变迁,是上海人关于“家园”最深刻的印象之一,深深地打上了上海所独有的印记。上海石库门发展简史如表1-1所示。

表1-1 上海石库门发展简史

1.2.2 石库门的分类及特征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由于建筑材料、施工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的不同,石库门建筑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据此可分为老式石库门和新式石库门两种类型。

1.老式石库门

一般来说,建于1910年以前的石库门建筑属于老式石库门。老式石库门的建筑特征包括平面布局、门窗装饰以及山墙特征等,无不受到江南传统建筑的影响。老式石库门规模较大,一般有五开间及三开间两厢房的设置,同时老式石库门的建筑材料及结构形式大多是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继承,只是在房屋排列形式上借鉴了西方的联排式做法,形成横向毗邻的里弄形式王绍周,陈志敏.里弄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54.

1)时代背景

如图1-5所示,老式石库门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清同治年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其建设的黄金时代,也是19世纪末期上海租界内最为普遍的一种里弄居住形态,直至20世纪10年代后期被新式石库门取代。

图1-5 19世纪90年代上海老式石库门分布区域

2)分布区域

老式石库门发展初期主要分布在英租界,即今天的黄浦区范围内,比如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的厦门路仁兴里;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的广东路老昌兴里;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浙江中路洪德里;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的广东路公顺里等。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到租界内房产建设和居住形式的影响,房产商纷纷在非租界区域建设起老式石库门住宅,于是出现了南市豆市街的绵阳里、敦仁里和吉祥里等上海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老弄堂建业里[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22.

3)总平面布局

清同治九年到宣统二年期间(1870-1910年)建造的早期老式石库门,虽然其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参照了西方行列式住宅,但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尽量多地建造房屋,一般结合地形而建,对房屋的朝向、通风、采光等方面的考虑有所欠缺,由此往往造成里弄房屋的排列过分拥挤和凌乱。老式石库门里弄房屋的排列有东西向的,也有南北向的,弄内道路狭窄,大多为3米左右,没有主弄和支弄之分。老式石库门发展到后期,即在1910-1919年间,其在总平面布局上开始注重朝向,排列也较为整齐,同时支弄数量增多,但是弄道的宽度仍为4米以下,消防安全依旧是一大隐患。另外,老式石库门里弄的建筑规模一般不大,多数为10~20个单元王绍周,陈志敏.里弄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54.

4)单体平面布局

老式石库门的单体平面布局总体上参考了我国江南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但是取消了门埭,改为石库门,并将东西二院改为东西二厢房,前院改为天井,于是形成了老式石库门最早期的三间两厢等其他多开间形式的石库门住宅王绍周,陈志敏.里弄建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54.。其开间跨距大约为3.6~4.2米,进深约为16米,三开间石库门的占地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五开间及七开间的石库门建筑占地面积则可以达到400~600平方米沈华.上海里弄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3.

老式石库门的单体平面布局遵循中国传统住宅的中轴线模式,即“大门—天井—客堂间及两侧厢房—楼梯间—后天井—附房”(见图1-6)。具体来说,石库门入口处是一面高约5.4米的围墙,大门镶嵌在围墙中间,一般采用宽1.5米、高2.5米的双扇内开石库门。进入门内,为一横向长方形或方形天井,面积一般为16平方米左右。主屋正中为客堂间,两侧设有厢房。客堂间有可拆卸的落地长窗,形式为我国传统格子门的简化。客堂间后方设置横向的楼梯间,厢房进深为天井、客堂间、楼梯间三者之和。楼梯间之后设有一横向的后天井,深度很浅,在1.2~1.5米之间。后天井分隔开了老式石库门的正屋和附屋部分。附屋为单坡斜屋顶平房,宽度与正屋齐平,进深在3~4米之间,一般用作厨房或者储藏室。附屋向后天井开窗,并在屋顶上设置木晒台,由楼梯间后部搁置的木扶梯上下。层数方面,正屋部分为两层,附屋则为一层。总体来说,老式石库门的单体平面布局保持了我国传统民居封闭式中轴对称的深宅大院式布局特征,但是面积尺度大大缩小,空间也变得更加局促。这样一种单元布局基本满足了居住在租界内的中国家庭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居住观念,又节省土地,适应了近代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沈华.上海里弄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33.

图1-6 老式石库门平面图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38.

5)结构与用材

老式石库门建筑的构造方式和建筑材料均继承了江南传统民居的做法,承重之用的内外山墙及木柱均用清水三合土、灰浆三合土做基础。木桩基础之上放置柱墩,桑皮石之上再置圆形石墩,以防木柱柱脚受潮。对于非承重墙,天井前面的围墙以条石为基础,内部分隔墙则多用半砖墙,砌筑于碎砖之上。建筑的勒脚及石库门门框用条石,同时墙面施纸筋石灰。老式石库门所用的砖料,大多为土坯制黄道砖,结构简陋,不甚牢固。

正屋部分一般采用五柱落地的穿斗式结构,上海民间俗称“立帖”,后期也有四柱落地的形式,对于进深较大的房屋,则采用七柱落地。木柱常用杉木,直径约为15厘米,后期应用洋松后,立帖木柱也有改用洋松方柱的。

老式石库门的木楼板由木楼板、木搁栅、木枋组成。楼板大多采用杉木及松木,厚度在2.5厘米之上。木搁栅采用杉木圆筒,直径在15~20厘米之间,间距60厘米。穿枋宽度一般为10~13厘米,高20~30厘米,用杉木或松木做成。石库门建筑正屋的楼板,多数做有挑口,挑出20~30厘米不等,以扩大居室面积。作为沿街商铺的石库门建筑,则一般将大料外挑75~90厘米,其下置有斜撑,以增大大料的支撑强度。室内地坪常铺设方砖或实铺地板,以防止鼠类藏身。屋面铺蝴蝶式泥瓦(小青瓦),檐口挑出长度在50厘米左右。老式石库门的楼梯多采用横向单跑直上、曲尺转弯的形式,宽度在70厘米左右,坡度较陡,均在45度以上。

6)建筑装饰

老式石库门的建筑风格深受江南传统民居的影响。建筑色彩较为朴素,基本是以灰黑(屋面)、粉白(墙面)和茶褐色(门、窗、柱)三色为主调。黑白对照的传统色调,给人以稳重安全的感觉。立面常用马头墙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客堂间的落地长窗、檐部挂件以及两厢格子窗等均为江南民居的传统做法。老式石库门建筑的石库门较为简单,仅为一简单的石料门框,配以黑漆厚重的木门扇。到了稍晚些时候,石库门门头的装饰开始变得丰富,多采用中国传统的花鸟虫兽及祥云等图案。

2.新式石库门

1)时代背景

新式石库门里弄民居大约出现在20世纪10年代。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随着欧美对上海持续的资本输出以及民族资本的发展,上海涌现出了一大批纺织工厂,吸引了大批外来劳动力,导致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地价也持续飞升(见表1-2)。同时,中国传统的大家庭聚居模式开始被打破,出现了更多小家庭结构,故早期占地面积较大的老式石库门渐渐被摒弃。另外,20世纪10年代中期之后,早期建设的老式石库门已经陆续倾颓,房主如若继续支付相关维修费用,则其支出将大大超过房租收入,因此大部分地产商已经开始觉察到老式石库门建设及维修的经济性差。再者,按照当时土地契约条例中的“到期拆屋还地”以及“地上物与土地一并归还地主”的规定,令众多房屋所有者不待租约到期,就采取各种手段令租客迁居他地,拆屋重建新的住宅以供出租。因此,对石库门住宅需求的剧增与现状存量之间的极度不平衡,再加之老式石库门的经济性差,加速了老式石库门向新式石库门的过渡。

表1-2 上海公共租界历年土地估价情况表张仲札,陈曾年.沙逊集团在旧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6.

注:②1亩=666.67平方米,后文不一一标注。

③“两”是古代货币单位。

2)分布区域

1910年之后,随着租界的扩张,公共租界的房地产市场中心已经逐渐由中区转移到西区、北区和东区,中区的住宅建造改为以“租地翻建”为主。新式石库门住宅的典型代表如下:建造于1914年的淮海中路宝康里,建于1915年的北京西路联珠里,建于1916年的云南中路老汇乐里,建于1916年的新闸路斯文里,建于1928年的延安中路四明邨等。

3)总平面布局

新式石库门里弄的总平面布局有了明显的总弄和支弄的区别,建筑排列更加有方向性,考虑到采光问题,尽量坐北朝南布局,同时在设计建造时将汽车通行纳入了考量之中,因此里弄的尺度和规模变大。新式石库门中有达到20个以上单元一排的里弄,如斯文里(见图1-7)。总平面布局中老式石库门的三开间、五开间单元减少,每排中间单元一般都是单开间,尽头两端则是双开间,少数也有三开间。

4)单元平面布局

新式石库门的平面布置基本沿袭老式石库门的样式。为了适应开间数减少的特点,主要是在附屋部分做了一些修改。单开间石库门在原一层附屋上增加了一层或者两层,作为小卧室,俗称亭子间。亭子间屋顶采用钢筋混凝土板,周围砌筑栏杆墙,架设晒衣架,作为晒台使用。对于双开间石库门附屋的变化则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单开间石库门一样,增设双亭子间和晒台;还有一种则是一间增设亭子间和晒台,另一间将厢房向后延伸,延伸部分的层高与正屋相同,底层作为储藏间或卧室,二层做卧室,屋顶采用坡屋顶与正屋顶衔接。同时,新式石库门增加了后厢房的布置,因而之前长方形后天井的面积相应缩小或取消。

图1-7 东斯文里总平面图

5)结构与用材

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的建造方式和结构体系与老式石库门基本相仿,仅在房屋层数方面出现了少量的三层楼,但是绝大部分还是二层楼。建筑结构大多由原先的木立帖式变成了砖墙承重,钢筋混凝土也在房屋建造中使用,屋顶瓦片由原先的小青瓦变成了机平瓦。同时在弄口和过街楼等部位,开始大量出现砖砌发券利用块料之间的侧压力建成跨空的承重结构的砌筑方法称“发券”。。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美松的倾销。美松相比于传统的杉木来说,具有结构坚韧、规格大、价格低廉的特征,在当时被用作填压轮船空仓的材料运来上海。美松大量进口和倾销后,国产木材被挤出了建筑市场。渐渐地,老式石库门中的立帖构架、木柱、桁条、搁栅、椽子等结构材料都逐步由杉木改为美松。同时,美松倾销带来的另外一个结果是房屋结构的变化。由于美松规格大,原先对建筑空间占地较多的立帖式构架被改为豪式桁架,石库门中的木柱也随之减少。

(2)钢筋混凝土的流行。老式石库门里弄民居附屋部分的木质晒台在新式石库门中多被改为钢筋混凝土楼板和晒台,墙上挑出的木质阳台也改为钢筋混凝土阳台,增加了建筑的防火性能。

(3)平瓦和水泥砂浆的推广。老式石库门的屋瓦大多采用江南地区传统的小青瓦,后改用质量更轻的机平瓦代替,不再受屋顶坡度的限制。同时,为了提高砌体强度和房屋的整体稳定性,砂浆由过去的烂泥白灰改为1:3的石灰黄沙,对于砌体强度要求更高的则用1:3的水泥砂浆,强度相当于50号砂浆。

(4)混凝土基础的应用。房屋基础方面大部分仍然沿用碎砖灰砖三合土,只有当房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柱时,基础部分才采用钢筋混凝土。

6)建筑装饰

新式石库门的外墙面多以石灰勾缝的清水青砖、红砖或青红砖混用,少数有做粉刷墙面的,上部压顶、下部勒脚用水泥砂浆粉刷,老式石库门的石灰白粉墙几乎不再使用。石库门门框的用材也多由石料改为清水砖砌或者水刷石面层。门头装饰方面,老式石库门门头上的花鸟虫鱼装饰已经比较少见,大多改用西式山花装饰,更有用几何状划块划格的(见图1-8)。

图1-8 静安区部分石库门建筑大门

总而言之,通过对比,新老石库门在不同时期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如表1-3所示。

表1-3 新老石库门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