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陪孩子走过3-6岁成长关键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章 皇天不负有心人

女儿很小的时候,曾三番五次跟我请求:“给我生个弟弟吧。”

我不理会。不单是她的幼小使我没有念想,就是国家政策也未允许啊。这些是无法与她说清楚的,我便转而调侃她:“生弟弟和生妹妹,可不是你能随便挑的。”

“不,我就喜欢弟弟。”蛮不讲理的她总是固执地回答。

日子一晃,她已经上了大学,早就不提这个不现实的梦了。

没想到生活在考验过我们之后,给予了丰盛的补偿。当她知道将有一个小男孩要做她弟弟时,我发现她的眼神亮了。

她放寒假回到家时,新家庭已经注册成立。她没看到弟弟,便问:“弟弟呢,怎么不在家?”当我告诉她弟弟在奶奶家时,她有掩饰不住的失望,“我要去看他。”

“终于圆了我小时候的梦想,有一个弟弟,真好。”去村庄探望弟弟,我们仨手拉手散步时,这位姐姐由衷地感慨着。

“皇天不负有心人。”继而她又狡黠地添了一句,拿眼神得意地扫了我一眼,仿佛理想照进现实是生活对她的馈赠,捎带便宜了我。

幼儿园总是最后一个放假。于是姐弟俩盼啊盼,终于盼到一起度假。理所当然地,弟弟要跟姐姐厮守在一起。我照例上班。爱人照例到未装修完毕的新房去工作,那里虽然零乱,但画案更大,更施展得开,还可以随时督工。所不同的,是早晨离开时,他眉宇间有份不放心,有点欲语还休。

作为独生女长大的女孩,是否能应付顽皮的小男孩?这一点我也有些忐忑。

中午时分,女儿突然发来一张油锅的照片,问:“蛋炒饭需要放多少油?”

这个总为自己叫外卖的家伙,为了弟弟的饮食安全,竟然亲自下厨房了。蛋炒饭是弟弟最钟爱的,感谢科技的进步,使得一边操作一边请教成为可能。

“少了,再放这么多。”我终于按捺下隐隐的担心,老到地回答。

岂知她很惊讶:“呀,炒个饭要这么多油啊?”实践出真知,不练手什么都是空谈。

午餐时间到了。从职工食堂打来饭菜,送一口进嘴,点开微信,打开女儿早已发来的视频笛笛大口大口地往自己嘴里送饭。碗里的炒饭转眼就消失了,他抬起头,认真地面对镜头说:“妈妈,姐姐炒的饭真好吃啊。”

镜头里传来姐姐咯咯的笑声。

姐弟俩形影不离。待到春节,假期已经过了大半。俩人的相处已由当初的喜形于色,慢慢习惯成了自然,偶尔还闹一点儿小别扭,甚至装模作样地吵架。

因为年龄差距大,真正的吵架是不可能的。往往还是弟弟挑事:

“妈妈,姐姐笑话我,姐姐说我不乖。”“妈妈,姐姐不好好吃饭。”“妈妈,姐姐她管着我。”……

所有台词都与内心的得意有关,说明了他一刻也没忽略姐姐的存在。姐姐享受着弟弟的挑衅,一边假装无奈,一边暗自好笑。

大年初二,全家一起去给笛笛的太婆拜年。车子开到县城,爱人下车向一家商店跑去。和姐姐打闹的笛笛抬头没见着父亲,便问:“爸爸去哪儿了?”

“爸爸去湖南卫视了。”姐姐促狭地回答。

“什么?”笛笛从来不看综艺节目,自然听不明白。

见他紧张的样子,姐姐不忍,改口道:“爸爸去买东东了。”

“东东?东东是谁啊?”

“你猜。”姐姐又觉得好笑。

“东东是爸爸的好朋友吗?”弟弟天真地问。

姐姐出其不意地大笑起来。弟弟才知上了当,整个人扑上去,揉着她的脸蛋说:“姐姐坏,姐姐是个不听话的姐姐。”

“我怎么不听话了,是你自己OUT了,还怪别人。”姐姐一不留神,又说了一句网络语。

“什么噢脱,你又说怪话!妈妈,姐姐坏,姐姐不听话!”弟弟气得直翻白眼,索性耍起泼来。

听到他们打闹的声音,我只好把耳朵捂起来。

待到折腾够了,姐姐才哼哼道:“弟弟是一块未被网络污染的处女地。不过我倒要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刚满五岁的男孩,正处在时时展现“聪明才智”的当口儿,生活上又过了亦步亦趋的窘迫阶段。他于刚刚长大成人的姐姐而言,不仅填补了少时的缺憾,还直接进入了彼此吸引与交锋的阶段。

但是在某些领域,他们是无法重叠的。比如,对食物的爱好,对消遣方式的选择。

弟弟对奥特曼的迷恋,到了让姐姐惊叹的地步:“难道他不知道,世上有很多比奥特曼好玩儿得多的玩具?”

当然不是。

这天,十岁的外甥女偶尔来家玩儿,带来一组乐高积木,有事没事都攥在手里。引起了笛笛浓厚的兴趣,外甥女走后,他便换了电视的品味,看起了乐高主题的动画片。末了还念念有词:“我也要乐高玩具。”

“妈妈,弟弟这次终于不要奥特曼了。”作为重大的发现,女儿把这件事告诉我。

我嘴巴一歪,差点儿笑出声来:“得了吧,你小时候比他固执多了。”

“是吗?我小时候才不喜欢奥特曼。”女儿意识到什么,丢下一句就跑开了。

该吃晚饭了,弟弟还在缠着姐姐上淘宝网。“买什么?”好奇他们之间总有搞不完的事。

“买啥,你说买啥!当然是,当然是买乐高了……”姐姐不无夸张地说。

“哦,乐高,当然得是乐高。”我知趣地退了出来。

姐姐第二天就去了北京,弟弟则被送到奶奶家。傍晚时分,笛笛打电话来问:“乐高买来了吗?”显然他不懂网购的规则。

爸爸只得拖延:“姐姐去北京了,得过几天。”

再见面,劈头第一句仍然是:“乐高买来了吗?”

“姐姐还没回来呢。”爸爸说。

“啊!姐姐怎么还不回来啊,呜呜……”笛笛捂着脸,假装哭泣的样子。

五岁的孩子,关注点少,但关注的力度却是哪个大人都无法撼动的。从奥特曼转到乐高,再从乐高转向别的,关注的本质都与当初喜欢奥特曼是一样的。爸爸以不变应万变:“笛笛乖一点儿,姐姐过两天就回来了。”

吃饭的时候,笛笛无法掩饰他的不开心,却吃得特别卖力。为了乐高,他能百般顺从;为了乐高,甚至有点儿卧薪尝胆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