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
在签订停战协定和占领科尼、托尔托纳及切瓦等要塞以后,产生了一个问题:要不要再前进以及前进到什么时候为止?有些人认为,根据停战协定,所有要塞都已降服,而皮埃蒙特军队同奥地利军队已经分开,这说明停战是有利的。但是,在深入意大利以前,利用已获得的条件在皮埃蒙特和热那亚首先掀起革命是不是更有利些呢?
法国政府有权拒绝和谈并以最后通牒来提出自己的要求。可是后方假若不平安,而冒昧离开本国这样远并且渡过提契诺河,那是不合乎策略的。
在撒丁的王公们忠于法国的时候,对法国是有利的;但是他们一旦改变自己的政策,那也最容易使法军遭到失败。对于这个宫廷里的法国敌人的一切意图不要抱有丝毫的幻想。贵族和僧侣统治着这个宫廷,他们都是共和国的不可调和的敌人。如果法军前进并受到挫折,那么,从他们的仇恨里能期待什么呢!?甚至连热那亚也值得大大的怀疑,因为在那儿统治的仍旧是寡头政客,而法国的拥护者尽管人数很多,但对政局不起作用。热那亚的资产阶级分子是能言善道的雄辩家,可是他们的能力也仅止于此。寡头政客在那儿当权,掌握着军队,拥有方塔纳-布奥盆地和其他地方的一万农民,这是在必要时可以号召来支援他们的人。渡过提契诺河以后究竟应当在哪儿停住呢?需要不需要渡过阿达河、奥利奥河、明乔河、阿迪杰河、布兰塔河、皮亚韦河、塔利亚曼托河和伊臧措河呢?在自己的后方留下这样多怀着敌意的人是否明智呢?为了平安地前进,法军在所有被占领国家建立自己的据点,更换政府,让那些和我们观点一致、利害相同的人掌权,是不是更好些呢?如果法军到达威尼斯领地,会不会迫使这个拥有五万军队的共和国站到敌人那一边去呢?
有些人不同意下面这个意见:法军应当利用自己的胜利,而且只应当停留在有着最好防线可以抵御奥军的地方。这道防线必须越过蒂罗耳和弗里乌尔,这就是阿迪杰河。它可以掩护整个波河流域,穿过中意大利和下意大利,孤立曼图亚要塞,并且十之八九可以在敌军改编并来支援它之前拿下。
维拉尔元帅不懂得这个基本道理,所以他在1733年达不到战争目的。他在这一年10月带领五万人驻在维则瓦诺兵营里,他面前没有敌军。他可以把军队开到任何地方去。但他却像观察员一样,仅仅把部队配置在奥利奥河一带和波河两侧。三个月以后,奥将梅尔西就把部队开到谢腊尔奥来了。虽然库阿尼元帅在1734年所统率的部队比敌军多得多,并且在帕尔马和瓜斯塔拉附近接连两次会战中都获得胜利,但他从这种优势中没有获得任何好处。他只是时而在波河这一岸,时而在波河另一岸曲折行进。
如果这两位将军熟悉意大利的地形,那么,维拉尔元帅从11月开始就应该占领阿迪杰河的阵地,从而越过整个意大利,而库阿尼元帅则应当利用自己的胜利把部队尽速地开到那儿。
部队驻在阿迪杰河一带,就有可能筹集军队所需的一切费用,因为可以把这些费用摊在皮埃蒙特、伦巴迪亚、波伦亚教徒区、斐拉拉教徒区、帕尔马公国和莫德纳公国的广大居民身上。
害怕威尼斯反对法国吗?阻止这点的最好方法是在几天之内把战争移到它的边境上去。它对战争全无准备,也没有时间作出决定和改组军队。如果法军留在提契诺河右岸,那么,奥军就会迫使这个共和国跟他们一道作战,或者它自己会由于政治情绪的驱使,主动投到奥军怀抱里去。对于撒丁国王可以不必害怕了,因为他的民军业已解散,英国人已停止给予津贴,而国内情况又混乱不堪。不论宫廷采取什么决定,不满意它的人数是会增加的。盛极而衰的时期来到了。它只剩下一万五千到一万八千军队。这点军队分散在许多城市里,仅够维持内部的治安。
另一方面,维也纳宫廷对都灵政府的不满将会增长。维也纳会责备都灵政府在初次失败之后就垂头丧气,对整个战局悲观失望。其实,1705年维克多·阿美德伊在卡萨诺附近被万多姆打败后完全不是这样的。当时叶甫根尼亲王被击退到伊泽奥湖岸,三支法军占领了他的全部领地,甚至包括尼斯领地。他仅剩下都灵,但他仍旧坚守,继续和奥国保持联盟。第二年叶甫根尼亲王冒险进军,在都灵会战中命运之神使他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维克多·阿美德伊对奥地利的忠诚在这次会战中得到报偿:他收回全部领地。
不必害怕热那亚那些寡头政客。阻止他们蠢动的最可靠的保证,是他们从自己的中立地位中所能捞得的巨大利益。要想在皮埃蒙特及热那亚保卫自由原则,就必须燃起内战之火,唤醒人民起来反对贵族和僧侣,而这就意味着要承担破坏社会秩序的责任,因为这种斗争总是会带来打乱社会秩序的后果的。相反,法军抵达阿迪杰河以后,就可以占领奥国王朝在意大利所管辖的一切诸侯国家和教皇在亚平宁山脉这一边的所有领地,它就可以宣传自由原则,唤醒意大利的爱国者起来反对外国的统治。没有必要挑起各阶层公民间的纠纷,因为贵族、市民和农民会团结前进,共同复兴意大利祖国。“Italiam!Italiam!” [11] 的呼声响彻米兰、波伦亚和维罗纳,它产生了非常神妙的作用。这种呼声也响遍提契诺河右岸,它将使意大利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自己不向前推进呢?”
总司令的首席副官缪拉上校奉命携带三十一面军旗和在凯拉斯科签订的停战协定前往巴黎。他带着这样多的战利品,带着撒丁国王屈服投降的文件,经蒙谢尼斯到达巴黎。这件事在首都引起巨大的欢腾。他到达以后,在米莱西莫战役后启程经尼斯这条道路前往巴黎的副官尤诺也到了巴黎。
法军业已完全占领的阿耳巴省是皮埃蒙特境内反对王权最激烈的一个省,也是革命风潮最猛烈的一个省。这儿早已发生过革命风潮,稍后重又发生。假使还必须和撒丁国王进行战争,那么正是在这个地方,法军可以得到支持,并且可以找到发动起义的最大可能性。
由此可见,计划的头一部分在两周之内完成了。法军获得了巨大的战果:阿尔卑斯山脉中皮埃蒙特的要塞失陷了,联军被削弱了,能够出兵六七万以及由于自己的地位能够起更大作用的一个强国消失了。
这次战争开始后的一个月内,国家立法机关五次通过决议(4月21、22、24、25和26日),表彰意大利方面军为祖国作出了贡献,并且每个决议都是为了新的胜利而作出的。
按照凯拉斯科的停战条件,撒丁国王派列韦耳伯爵前往巴黎,商谈最后和约的条件。和约终于缔结了,1796年5月15日签字。根据这个和约,亚历山大里亚和科尼两座要塞交给意大利方面军,苏札、勃鲁涅托、厄克集耳等要塞予以拆毁,阿尔卑斯山山口全部开放。这等于撒丁国王向共和国无条件投降,因为除都灵和巴尔要塞以外,他再没有其他设防的据点了。
[1] 路易多尔是法国17、18世纪的金币名。——译者
[2] 龙骑兵最初是一种以步兵队形(乘骑兵)作战的骑兵,后来为重装骑兵。现代外国军队中,仅指服装形式和其他骑兵部队不同的一种骑兵部队。——译者
[3] 原书这是法文“圣-让-迭-缪里阿耳托”(Сен-Җан-Де-Мюриальто),而不是意文“圣则奥瓦尼-迪-穆里阿耳托”(Сан-Дҗиованни Ди-Муриальто)。——俄文版编者
[4] 汉尼拔(公元前约247到前183年)是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著名的迦太基统帅,他的事迹见本书后面论攻击战一章。——译者
[5] 原书这儿是法文“圣米舍耳”(сен-мишель),而不是意大利文“圣米克列”(Сан-Микале)。——俄文版编者
[6] 塔尔克维尼是传说中古罗马的最后一个国王,他的暴政激起罗马起义,结果他被驱逐。共和主义者在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塔尔克维尼的胜利者指这些共和主义者。——译者
[7] 皮埃蒙特军队的参谋长。——法文版编者
[8] “意大利!意大利!”——俄文版编者
第三章 洛迪战役
一、渡过波河(1796年5月7日)。二、佛姆比奥之战(5月8日)。拉加尔普将军之死。三、和帕尔马公国休战(5月9日)。四、洛迪战役(5月10日)。五、进入米兰(5月15日)。六、和莫德纳公国休战(5月17日)。七、贝尔蒂埃。八、马塞纳。九、奥热罗。十、塞律里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