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影视记录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3 经营画面

摄影造型就是经营画面,或者说,如何获得好画面;运用摄影的手段在画面当中进行安排和布局,把各种造型元素组织成一个整体,以达到:摄影造型的初级目的——最佳的画面形式;摄影造型的最终目的——最好地表现主题思想。

对民俗影视记录而言,所谓的“好画面”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画面元素的组织能清晰准确地传达足够的信息,画面形式与内容的呈现相得益彰;二是画面组织不但具有易于传播和观看的视觉形式,并且能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内容的“意义”,即最好地表达主题思想。

一、什么是好画面?

(1)画面要具有民俗性的主题。一是指画面的内容要具有民俗学所关注的对象,二是指画面的意涵和主旨与民俗学有密切关联。如对端午节的拍摄,画面内容当然需要呈现端午节的各种民俗事项和民俗细节,其次还可呈现研究者的观察思考,比如“端午节强化了社区凝聚力”或者“老年女性掌控了食物的分配”等内涵。因此,拍摄者本身的民俗素养、观察能力、理论积淀都和画面主题有密切的关联。

(2)画面的形象表现力要强。画面是透过形象反应主题,如果形象表现力有所欠缺,会直接影响画面主题传达的有效性。如我们用大全景呈现“端午节强化社区凝聚力”,社区的男女老少都围在拜祭现场,如我们用平拍,画面里面可能都是纷乱的人头。但我们用俯拍,画面中心是拜祭的祭品台,周围的人群团团围住,就使画面结构变得清晰可辨,并通过画面中心和周围的对比暗示了“人们都沉浸在拜祭的活动中”。

(3)画面要简洁。“摄影是减法”,当画面足够简洁时,干扰的因素就被很好地排除了,从而使主题得到强化。比如“老年女性掌握了食物的分配”,如果我们拍摄戴着女性配饰的老年人的手正在分配食物,前景是手的特写,背景是排列整齐的食物。那么我们既呈现了民俗学信息,又使画面因简洁具有了特别的力量。

(4)画面要具有一定的形式感。形式是指画面元素之间的穿插得当,光影错落有致,画面结构均衡有序,使画面整体在视觉上引人入胜。不过“美感”并无通则可寻,通过观摩和分析优秀的民俗学作品,可以提高拍摄者对画面的把控能力和直觉思维的能力。通过打破美感的常规,同样也可以形成美感体验。

二、画面元素:主体

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画面的主要内容,也是主题思想的重要体现。主体在形式上是画面存在的核心,是体现画面全局的视觉中心。因此,画面主体是表达内容的中心,在民俗影像中,主体是表达民俗内容的核心,也是结构画面的中心。对于主体的视觉呈现,其基本任务就是“突出”。其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主体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在构图时,使主体拥有面积上的优势,是直接强调“这是主体”的办法。

(2)主体占据特殊的位置。如典型的“黄金分割位”,自然会受到更多的注视,从而视觉比重得到加强。

(3)主体在色彩、影调、形状、运动、朝向上特别突出。如“万绿丛中一点红”(色彩突出),或者“孤帆远影碧空尽”(形状突出),或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运动与静止),或者“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影调突出)等,都可以成为在主体面积不大、位置普通的时候来强调主体,设置视觉中心的技巧。

(4)利用线条、框架性前景等视觉手段,人为地控制观众的视线,从而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5)当拍摄大景别画面时,往往需要在拍摄场景当中寻找一个事物或者一个点,以起到统帅全局、结构画面的作用,这个事物或者这个点就是画面的支点。支点面积很小,但作用却很重要,支点常常是主体。

三、画面元素:陪体

陪体与主体相对,是画面中用于陪衬、渲染主体,并且和主体构成特定关系或情节的次要对象,也是和主体联系非常紧密的次要对象。陪体常常对主体起到解释、限定和说明的作用。

(1)解释、限定、说明主体。如“端午节龙舟制作”的画面,主题可能是“师傅们认真制作”,主体是某一传承人,那么漂亮的龙舟就是陪体,用来说明传承人动作的对象或结果。或者以龙头的眼睛来作为陪体,与传承人认真的眼睛形成对比和呼应,从而加强画面的张力。

(2)点明、深化主题。还是以“端午节龙舟制作”为例,主体是认真制作的传承人,但陪体选择“在一旁学习的年轻徒弟”,并通过体态和神态透露出二者之间的师承关系,那么这时画面传达的信息就点明了“传承”这一主题。

(3)在形式上,陪体可以作为前景,比如我们可以通过“龙舟”本身的线条,来引导纵深空间,从而使观众的目光顺着龙舟的线条,集中到画面深处的传承人。这样既展开了空间,又使得主体更加突出。

(4)陪体甚至可以不出现在画面中,如我们在第一个画面构图中,让主体的目光望向画面外,比如“龙舟冲向终点”,每个选手都望向画面右方,那么自然会让观众期待和等待右方出现的陪体。

(5)需要注意的是,陪体的处理需注意“喧宾夺主”,不能让陪体占据了主体的地位,削弱了主题表达的力量。因此,陪体往往处于画面中不重要的位置,占据较小的面积,甚至只是局部出现在画面中。

四、画面元素:前景

所谓前景是指除主体外,在画面中位于主体的前面、距离镜头更近的拍摄对象。前景可以是景、物、人等任何事物。前景的首要功能在于它能够在二维平面上加深三维空间的感觉。使观众意识到纵深空间,从而给画面带来更多的信息,或者形成视觉张力,形成独特的形式感和视觉趣味。

(1)前景与主体的关系。前景常常与主体或背景形成关系,用以交代主体的环境,或者表达主体的范围。如以“端午节包粽子”为拍摄对象,主题是“人们在端午节要消耗大量的粽子”,我们用处于前景的粽叶和排列整齐的粽子来说明制作了大量的粽子,也呈现了粽子的主要材料。

(2)加强画面的纵深感。如我们在前景设置正在准备蒸粽子的灶台和水蒸气,那么整个厨房的空间就更为丰富,并且前景的蒸汽使过节的气氛更加浓厚。

(3)为画面增加趣味。如画面中只有主体,往往显得画面单调,空白过多,信息不足,气氛不够。因此通过人为地设置前景,能填补画面空白,并形成趣味。如我们将前景设置为一扇传统的雕花木窗,透过窗框去拍摄“包粽子”的主体,效果就会好得多。

(4)不少画面的处理中,前景还用来增强对观众的引导,使观众以片中人物的眼光看事物。如前景是一个小孩的背影,主体在包粽子,那么观众就可能通过孩子的视角去看待粽子的工艺。

(5)前景加强运动镜头的视觉张力。在运动镜头中,如我们用一个升镜头从包粽子的手的特写一直往上,最后以俯拍所有包粽子的人和粽子的大全景结束。那前景来来往往的人的动作,加上升腾的蒸汽、燃烧的火光、横梁上悬挂的腊肉等,就会加强镜头的视觉张力,使运动镜头更有力量。

五、画面元素:背景

背景即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后,起到陪衬、渲染、说明之功能的环境或事物。人物也可以作为背景使用,如以“人潮人海”为背景的镜头。而在运动镜头中,主体和背景可以不断变换,带来更为丰富的视觉体验。

(1)背景可以交代环境。背景是交代“背景”的最直接画面元素:端午节的龙舟赛,背景在某地某江举办,那背景如果能呈现江河的气氛,又能呈现某地的独特象征,还能通过光线等呈现时间要素,那么背景就直接起到了传递环境信息的作用,而且让观众有自然接受的感觉,起到“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2)背景通常是空间/环境,因此常常用来渲染气氛,呈现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意境。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者“枯藤老树昏鸦”,不但交代信息,也通过大环境的呈现传达了情感和拍摄者的主观意图。

(3)背景和前景或主体形成呼应关系,衬托主体。如前景仍然是“传承人制作龙舟”,而背景是一面墙的民间的锦旗和官方的奖状。就直接说明了传承人的身份,并使观众意识到其动作的重要性。反之,同样是“传承人制作龙舟”,如背景是破败的室内空间和简陋的家居,则马上会使观众意识到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和传承的困境。

(4)背景也常常因为干扰画面而被“虚化”。如果背景繁杂,对主题的呈现会起到相反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巧妙地避开背景,比如改变拍摄角度,利用光线和空气透视,使用大光圈镜头,使用长焦镜头,利用气象条件等。

(5)需要注意,由于大光圈镜头和长焦镜头的虚化很容易形成漂亮的光斑,因此成为一种广为流行的省事的方法。但虚化背景不宜滥用,基本背景信息的缺失既造成观众难以体验真实的场景,也浪费了本可以用来形成视觉张力的纵深空间。

六、画面元素:空白

画面中的空白即“留白”,因此并非指“白色”,而是指画面中没有实际信息、没有实体意义的元素。如我们以高调(即画面中明亮的影调占主要部分)的方式拍摄龙舟在水面竞逐,水面因过亮而失去细节,从而成为空白。空白也应该视为一种画面元素,如同国画里讲究的留白“密不透风,宽能跑马”,就是把留白视为画面整体的一部分,来考虑它的节奏。

(1)空白既可以是纯黑或纯白,也可以是天空、水面、地面、遮挡物的阴影、大片的色彩、高亮或过暗的事物,或者被虚化的背景。因此,空白几乎“无处不在”。

(2)空白是“双刃剑”,空白较多,画面有利于突出主体,偏向于意境的渲染,然而会失去更多的其他细节;空白较少,主体的突出程度会受到影响,侧重于写实和交代更多的信息。因此,留白的多少,留白与实体的比例取决于画面的主题表达的需要。

(3)大面积的没有细节的空白需要谨慎处理,否则空白会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而夺取了主体的重要性,并且在画面上留下难以忽视的斑块。一般来说,如果空白大而不当,则需要“破白”,使空白的重要性降低,并形成有趣的节奏。如当我们通过仰摄来突出端午节鼓手的形象时,大面积过曝的天空过于刺眼和单调,则可以寻找高处的旗杆、树冠、建筑、云朵、飞行物来“破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