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政府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一、企业、消费者与市场的关系
为了说明政府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以及政府怎样采取调节措施来影响市场运行,让我们先从简单的市场关系进行分析。简单的市场关系是指假定政府不调节的情况下企业、消费者与市场的关系。请看图3-1。
图3-1
图3-1是最简单的市场关系图。即使从这幅最简单的市场关系图中,我们也能隐隐约约地看出问题之所在。
问题在于:企业不止一家,更明确地说,生产同一种商品的企业不止一家。如果再考虑到商品之间可能存在彼此替代的关系,那么生产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商品的企业将会更多。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是激烈的。
问题还在于:消费者不止一个,而且不同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和购买行为有相当大的差异。消费者们既选择商品,也选择生产该种商品的企业。这样,在商品供不应求时,消费者之间有竞争;在商品供大于求时,除了企业之间有竞争之外,消费者之间可能也有竞争,因为消费者所要选择的不仅是某种商品,而且是某家企业所生产的某种商品,这种情况在商品供不应求与供大于求时都存在。
关于这一点,请看图3-2。
图3-2
图3-2中有虚线,虚线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的存在,而产生这些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多样性。
实际上,企业、消费者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要比图3-2所表示的复杂得多。这是因为,除了企业之间有竞争和消费者有各种各样的选择(如可替代商品的选择、花色品种和价格的选择、商标的选择、购买地点的选择、购买时间的选择等)而外,市场经济运行中还会遇到资源的约束和需求的约束。资源约束将引起短缺,需求约束将产生滞销、积压。如果经济中出现短缺,那么将出现众多消费者追逐供给不足的商品的现象,价格将上涨,不同商品彼此替代的可能性将增大。如果经济中出现滞销、积压,则表现为众多企业追逐消费者的情况,价格可能下跌,也可能不变,但消费者的选择会加强。如果经济中同时出现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短缺与滞销将并存。
可见,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是对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干扰。请看图3-3。
图3-3
图3-3中的虚线同图3-2中的虚线一样,都意味着由于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消费者的选择而产生的不确定性。
图3-3 中的问号(?),则意味着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的存在对市场上交易过程的干扰。当然,假定资源无限供给,就不会存在资源约束;假定购买力总量和增长率大于商品供给总量和增长率,而且消费者偏好很不明显,也就不会存在需求约束。但这两个假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都缺乏现实性,所以上述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对交易过程或经济运行过程的干扰是不可避免的。
对交易过程或经济运行过程的干扰还不限于此。在资源有限(即资源约束)的条件下,有些企业为了确保自己有原材料和燃料的供给,可能设法取得某种优先地位,以便在资源供给中取得较多的份额。在市场有限(即需求约束)的条件下,有些企业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有销路,也可能设法取得某种优先地位,以便在市场销售中取得较多的份额。这里所说的在资源供给方面的优先地位或在市场销售中的优先地位,可能是由于企业规模庞大和资金雄厚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企业集团的优势带来的,还可能同企业名牌产品的影响或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特殊形象有关。
不管这些优先地位是如何形成的,总之,市场将因某些企业所处的优先地位而实际上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竞争性较强(或不完全竞争程度较小)的市场,可以称之为市场Ⅰ;另一部分是竞争性较弱(或不完全竞争程度较大)的市场,可以称之为市场Ⅱ。
于是就有图3-4。与图3-3不同的是,图3-4的企业与市场之间、消费者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都用单线来表示。这就是说,为了简明些,图3-4只反映企业把商品投入市场,消费者把货币投入市场,而省略了企业从市场取得销货款和消费者从市场购买到商品的情况。
图3-4
此外,在图3-4中,市场分为市场Ⅰ和市场Ⅱ。假定在市场Ⅱ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弱,消费者的选择机会较少;在市场Ⅰ中,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较强,消费者的选择机会较多。因此,企业与消费者同市场之间的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存在着差别,即在市场Ⅰ中,这种不确定性要大一些,因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较激烈,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也较大。
以上就是简单的企业、消费者与市场的关系。
二、政府调节同企业、消费者、市场之间的关系
现在,把政府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考虑在内。请看图3-5。
图3-5
从图3-5可以了解到,政府调节的作用表现于:
1.政府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收入调节与管理,并从企业那里得到税金;
2.政府对消费者个人收入进行调节,并从个人那里得到税金;
3.政府对市场进行调节与管理;
4.政府作为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商品,并支付货币。
要知道,政府、企业、消费者、市场之间的经济关系并不是不受干扰的。前面已经提到的若干因素(如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选择、资源的约束、需求的约束等),在政府调节的情况下仍然起着作用。如果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可以得出图3-6。
图3-6
应当指出,在政府调节过程中,由于下述五个原因,政府调节的效果可能受到限制:
1.政府调节的效果不是理想化的。政府的调节可能遇到一些微观经济单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干扰。
2.政府作为消费者在市场上的购买额要受到政府收入的制约。如果政府收入不能如预期的那样增长,政府的购买额将减少。
3.政府从企业与个人那里得到的税金数额,要受到整个经济状况的制约,因为企业的营业额和盈利额以及个人的收入都是变动的。
4.政府决策依赖信息的充分与及时。政府调节之所以有效,同政府根据充分与及时的决策有关。但由于种种原因,政府不一定及时掌握充分的信息,这就使政府调节的有效程度受到了限制。
5.政府调节是通过各种措施实现的。然而,任何一种调节措施都可能有副作用,并且其效力往往是递减的。这就形成了对政府调节措施的难以避免的制约。
政府在处理自己同市场的关系时,应当懂得政府调节的上述局限性。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政府调节同企业、消费者、市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以图1-8和图2-3为依据,提出图3-7。图3-7是一个简明的国民收入产生与使用图,它从国民收入的产生与使用的角度表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企业、消费者(居民户)之间的关系。
图3-7
图3-7中的箭头表示货币流向。
图3-7表明:国民收入由企业(生产者)生产出来,分解为工资、租金、利息、利润,分别流入居民户、企业储蓄、政府(通过税金)各项。居民户在得到收入后,收入分解为消费和个人储蓄。企业储蓄与个人储蓄一起,或者直接转化为投资,或者通过金融机构转化为投资。
图3-7还表明:政府在得到税收后,收入分解为政府支出(流入企业)和转移支付(流入居民户)。转移支付也是一种政府支出。
因此,在封闭条件下,要使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的使用)与社会总供给(国民收入的产生)相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应与消费、储蓄、税金之和相等。这就是封闭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在开放条件下,要使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的使用)与社会总供给(国民收入的产生)相等,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之和应与消费、储蓄、税金、进口之和相等。这就是开放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均衡公式。
以上的分析与本书第二章第二节中的分析是一致的。
现在需要研究的问题是:政府调节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或限制呢?图3-4和图3-6及其说明中,曾经提到若干对市场经济运行产生干扰的因素,如企业之间的竞争、消费者的选择、资源的约束、需求的约束、政府调节不够理想等等,在政府调节后并不会消失。这些因素会使政府调节遇到困难或受到限制。
图3-8就是考虑了资源的约束、需求的约束、政府调节不够理想这三个因素之后的国民收入产生与使用图。请看图3-8。
图3-8
在图3-8中,资源的约束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表现在投资问题上,包括企业因资源短缺而实现不了生产规模的扩大(甚至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投资过程中因资源短缺而迟迟未能形成生产能力,造成资金的低效率、无效率;出口因资源短缺而受阻;企业收入因上述这些情况而下降等等。政府调节也会因资源约束的存在而达不到预定的目标。
在图3-8中,需求的约束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表现在消费与投资这样两个问题上。就消费而言,由于需求约束的存在,市场有限,商品滞销、积压,从而使企业收入减少,而居民们则因消费意愿难以实现,被迫减少个人消费而增加个人储蓄。就投资而言,由于需求约束的存在,市场有限,加之商品滞销、积压,企业收入减少,企业投资的意愿也就削弱了。在这些情况下,政府调节也不易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图3-8中,政府调节不够理想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在企业按照生产要素供给而提供报酬的过程中,政府未能按实际情况取得收入;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征税,也与实际不符;在企业储蓄和个人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中,政府调节达不到预定的抑制投资或促进投资的目标;等等。
政府调节所遇到的这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但由此所得出的结论不是要取消政府调节,而是要改善政府调节,使政府调节措施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以便尽可能使政府调节符合预定的目标。
三、政府的调节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有一系列调节措施可以运用,包括:财政政策(增税或减税,增加或减少财政支出)、金融政策即货币政策(包括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利率,在二级市场上买进卖出政府债券,调整信贷规模,调整信贷结构与利率结构等)、汇率政策(调整汇率)、外贸外汇管制政策(放松或抽紧对外贸、外汇的管制)、价格政策(对某些商品和劳务实行计划价格,调整计划价格,扩大或缩小实行计划价格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收入政策(对收入进行调节,包括对低收入者的补贴等)以及其他措施。在必要时,政府还可以对经济中具有重要意义而资源约束较大的短缺商品实行配额制,这也是政府掌握的一种调节措施。
图3-9是政府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收入政策、汇率和外贸外汇管制政策时的市场经济运行状况。
图3-9
图3-9中的实线表示货币的流向,虚线表示政府运用的经济调节手段的影响。
从图3-9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通过财政、金融、收入政策,以及汇率、外贸外汇管制等经济调节手段的运用,力求在变动消费、储蓄、投资、财政支出、税收、进出口数量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以符合稳定国民经济的要求。
从图3-9中还可以看到,政府为了进行收入调节,通过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的运用,力求使居民户的各种收入的变动符合政府预定的目标。
在政府的各种调节措施中,金融政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正常现象。要知道,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中起着把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转化为投资的作用,而政府实行的金融调节政策,则不仅对各类储蓄和投资产生影响,而且还影响资金的流入与流出。
金融调节的有效性取决于三个前提。第一,中央银行必须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决策机构。如果中央银行只是财政部门的从属机构,金融调节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第二,商业银行必须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机构,重视资金运用的经济效益。第三,企业必须具有充分活力,有健全的利益约束机制,关心资金运用的成本与收益,且对中央银行的金融调节的反应是敏感的,而不是麻木、迟钝的。这些前提都需要通过金融改革与企业改革而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这些前提已经具备。
关于金融调节的作用,可以先看图3-10。图3-10表示的是在政府未进行金融调节的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状况。
图3-10中的箭头表示货币流向。线上的问号(?)表示运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如果这些干扰不大,表明经济的运行基本上是正常的,即储蓄(个人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与投资(包括通过金融机构转化的投资、政府对企业的投资、企业自身的投资)大体是相等的。于是经济基本是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需要采取金融调节措施。
图3-10
假定这些干扰较大,出现了储蓄与投资之间的差距偏大的情况,于是经济中将出现较多的短缺或过剩,通货膨胀与失业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可以采取金融调节,也可以采取财政调节,还可以金融调节与财政调节并用。请看图3-11。
图3-11
图3-11表明,如果由于对经济运行的干扰较大而出现了经济的不正常运行,政府的财政调节(调整政府支出,调整税收)可以起一定的作用,而政府的金融调节(调整利率,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放松或抽紧银根,变更货币供应量等)同样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图3-11中的中央银行,是金融调节的决策机构。金融调节措施的制定与执行是中央银行的任务。在中央银行同政府的关系中,照理说是不应当出现中央银行对政府透支的,但如果对政府或对中央银行的监督不严,政府要求中央银行透支与中央银行对政府透支的情况就有可能发生。
通过政府的财政调节、金融调节,经济运行将会逐渐由非正常状态转入正常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