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闽南摩崖石刻的含义与内容
所谓闽南,一般是指以厦门、漳州和泉州等为代表的福建南部地区,虽然今龙岩新罗区、漳平市的大部分地区曾隶属于漳州市,且在方言特点和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均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它们不属于现代意义上的“闽南金三角”地区,所以将其排除在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同经济、文化相对较为发达的中原地区相比,闽南地区因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人们长期生活于相对封闭的状态,逐渐形成一个说闽南方言且生活习俗存在很大相似性的自然生活区域,从而发展成为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闽南”地区。就其摩崖石刻而言,它们既是中国古代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将其统称为“闽南摩崖石刻”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其地区特色。从时间上来说,该地区既有商周时期的石刻遗存,也有唐宋以来乃至近现代的题刻;从字体上来说,既有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也有后来的小篆、隶书、楷书和行书等;从内容上来说,既有历代仁人志士坚定守卫海疆,抒发其爱国豪情的题刻,也有文人墨客题名记事以及宗教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闽南摩崖石刻是本地区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可以为闽南区域历史和区域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厦门地区留存至今的摩崖石刻数量十分巨大,大部分分布在南普陀寺、鼓浪屿、万石植物园等旅游景点之内,这可能因其为旅游胜境或受宗教文化的影响有关,而且这些景点内的一些题刻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如厦门云顶岩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天际”石刻,不仅是对此处岩石耸立,直插云霄景象的形象描写,也是厦门岛现存已知最早的摩崖题刻。位于鼓浪屿上一处民宅后侧的《重兴鼓浪屿三和宫记》题刻,字幅约70平方米,不仅是面积最大的石刻,也是记录台湾历史人物王得禄在大陆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位于碧山岩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碧山岩新楼记》,全文有七百六十多字,是文字量最大的一处摩崖题刻,内容详尽地介绍了碧山岩殿宇楼阁的修建经过,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位于南普陀寺后山脚的岩石上,于清光绪乙巳年(1905年)镌刻而成的“佛”字石刻,面积近十平方米,是厦门地区字体最大的摩崖石刻,它已成为南普陀寺内的代表性特色景观,知名度远播海内外。位于鼓浪屿上菽庄花园内静卧于海涛边的菽庄花园主人、台湾爱国人士林尔嘉夫人——龚云环题镌于1919年的一首七言绝句诗刻,则是厦门地区唯一的女性题镌的石刻,这在封建礼教影响较深的年代实为罕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同时,在厦门众多的摩崖题刻中,有许多内容属于在社会、文化、军事等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历代志士所留。譬如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题留于万寿岩岩壁上的“俞戚”诗刻。清末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题于日光岩上的“谈瀛”。一代高僧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后侧五老峰兜率陀院留下的“瑜伽泉”“甘露井”等题刻。蔡元培先生在日光岩郑成功寨门遗址岩石上题留的“叱咤天风镇海涛,指挥若定阵云高。虫沙猿鹤有时尽,正气觥觥不可淘”诗刻。著名爱国将军,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军长的蔡廷锴,在日光岩郑成功寨门遗址前岩石上所题留的“心存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诗刻。早期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期间曾任讨袁总司令的李烈钧,题留于鼓浪屿日光岩上的“日月俱悬”。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立法院长等职的胡汉民,题留于日光岩西侧岩壁上的“光复台”。台湾著名爱国人士李友邦在南普陀寺藏经阁东侧巨岩上题留的“复疆”。现代著名书法家、诗人罗丹,在太平岩寺右侧巨岩上留下的“筑亭纪游”题刻等等。总体而言,“保卫海疆”的爱国主题和赞颂厦门优美景致是厦门摩崖石刻的两大特色,厦门岛外的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和海沧区等地,亦有数量可观的摩崖石刻,主要涉及题名记事、历代文人的抒怀之作或宗教文化等内容。
漳州是一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境内的摩崖石刻数量巨大,其中以龙海云洞岩和华安县的“仙字潭”石刻最具有代表性。云洞岩位于漳州市龙海步文镇蔡坂村,岩内怪石嶙峋,洞壑绵密,有月峡、仙人迹、千人洞等胜景四十余处,从五代至清道光年间的诗、文、联记等近两百处摩崖题刻就保留在这些景点周围的岩壁或岩石上,如五代时期的道人许碏的“许碏寻偃月子至此”题刻,南宋朱熹留下的“溪山第一”“石宝清隐”。明代丰熙题刻的“鹤峰山云洞游记”,林达的“鹤峰山云洞续记”,以及明代四川参政周瑛的“云洞”和郡守张鹏的“寒泉”等等。同时,还有王慎中、蔡文、韩擢、黄道周、林魁、刘天授、吴仕典、沈锐等文人墨客的题刻,其中多处遗存被选入清代的《三希堂石渠宝籍法帖》。位于云洞岩峰顶绝壁上的“搔首”二字题刻,字长宽各有两米,是此地字幅最大的摩崖石刻。而丰熙的“鹤峰山云洞游记”题刻,有一千多字,是字数最多的题刻,内容涉及此地多处题刻的来历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附近岩壁上还留有记录清乾隆庚寅年(1780年)的洪水水位题记等,云洞岩石刻被誉为“闽南第一历史碑林”,当属实至名归。地处华安县的“仙字潭”摩崖石刻是福建地区乃至全国最古老的石刻,属于商周时期的石刻遗存,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现存文化符号最多、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摩崖石刻。隶属于漳州市的漳浦县、南靖县、诏安县、东山县、平和县、龙海市等地,均有很多遗留的历代石刻,是我们了解和研究漳州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参考。
泉州号称“泉南佛国”,其近郊的清源山、南安的九日山等地均有大量的摩崖石刻遗存,是本地区摩崖石刻中的重要代表。其中,清源山上有老君岩、弥陀岩、瑞象岩等著名石刻,被誉为“闽海蓬莱第一山”,全区现存摩崖石刻近六百处。从内容和字体来看,有内涵丰富的诗刻、碑刻、匾额等,篆、隶、楷等各种字体兼备。九日山中古迹遍布,摩崖题刻多集中于西峰东坡和东峰南麓,最珍贵的为宋元祈风石刻群,是研究宋元时代泉州海外贸易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隶属于泉州的德化县、南安市、安溪县、永春县、晋江市等地也拥有数量不等的摩崖石刻,如德化县的九仙山是全县摩崖石刻为数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地方,已发现四十多处,此外,还有石牛山、金龟石,以及美坑洋等地,均有不同时代的摩崖石刻遗存。如2009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南安市洪濑镇发现一处具有重要文物价值的宋代摩崖观音石刻雕像等。据统计,泉州地区的摩崖石刻不但种类齐全,而且年代久远,有不少属于唐宋时期的遗存,比厦门地区最早的石刻遗存还要早数百年,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