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计算机的发展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它的名字叫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它使用了18 800多个真空电子管,重量达30吨,占地面积170平方米,每秒钟可进行5 000次加法运算。虽然现在看来其结构还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运算速度慢、操作比较麻烦,但它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电子计算机的时代。
电子计算机的理论模型是由英国的数学家图灵(Alan Mathison Turing,1912-1954)在1936年发表的一篇名为《论可计算机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论文中奠定的基础。因此,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在1966年纪念电子计算机诞生20周年之际,决定设立计算机界的第一个奖项——“图灵奖”(又被称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以纪念这位计算机科学理论的奠基人。
从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以来,经历了70多年的时间。这在人类历史上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计算机的发展却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四代。
1.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7年)
采用电子管作为基本器件、内存采用磁鼓、外存采用磁带、纸带、卡片等。它体积大、耗电多、可靠性差、速度慢,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2.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8—1964年)
采用晶体管作为基本器件,内存使用磁芯,外存采用磁盘和磁带;运算速度大大提高,不仅用于数值计算,还用于数据处理。
3.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年)
采用集成电路作为基本器件,因此体积小、功耗低、速度快、可靠性也相应地提高,这就促进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等领域。
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年至今)
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开关元件,内存采用半导体存储器,外存采用磁盘、光盘;体积、重量、价格大幅度降低;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几十亿次以上。计算机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扩大,尤其是信息处理领域。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进入大发展时期,通用机、巨型机、小型机、微型机以及工作站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